APP下载

民主村:魅力古村韵味悠悠

2019-03-15石雨川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汉源川剧全会

石雨川

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民主村老街古色古香,民居古韵十足,楼台亭轩,交相辉映,曲径绿树,摇曳生姿。民主村就是这样一个能让精神回归自然,让沉寂已久的纯真从尘嚣烦扰中惊醒,让阳光透过肌肤照进心里的每个角落,让快乐自然流淌的原生态生活体验地。

热闹老街 景随步移

到了汉源县九襄镇往东再行不远,穿过一段热闹的商业街,便到了民主村老街。

土灰色的路面,黄泥土的外墙,蛮石、青瓦结构的古民居,行走在迂回悠长的水泥路铺成的古巷中,恍如隔世!

来来往往的村民、叫卖不绝的小贩、颇具特色的店铺……走近老街,热闹的气氛扑面而来,让这条出现于明末清初、上了“岁数”的老街显得神采奕奕,风姿不减当年,多少过往的繁华与秘密都收藏其中。

狭长的街道行人不绝,阳光打在路两侧鳞次栉比的青灰色屋瓦上,成为老人们享受慵懒时光的好去处。

李树全是老九襄人,见证了这条街的繁华。“以前赶集的时候,这条街上人多得都走不动,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少了,没有当年那般热闹了。”他点上一支烟,慢悠悠地吞云吐雾。

老街往日热闹的情形,仿佛一直在他脑海中:“昔日赶场,在狭长的街道上想走得快些根本不可能——人太多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李树全只能在赶场者中钻来钻去,向家的方向挤。

李树全介绍,民主村老街为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古盐道交会点,重要的交通驿站和商品交易聚集地。在街头现存栅子门北门,街尾有九襄栅子门南门遗址,与南门相连有九襄石牌坊。古时在九襄民主村老街进行商品交易或转货后,出南门,经牌坊,可经南丝绸之路,过大树堡,越清溪关,返至南诏、大理;亦可出石灰巷,过茶马古道川藏线,经宜头(今汉源宜东镇),翻过飞越岭,至康藏;也可在老街上交易后,经栅子门北门,过清溪、雅安返至成都。而今,国道108线和雅西高速经此而过,成为成都连接康藏之咽喉。

民主村依山傍水,日照丰富,汉源县主干流流沙河经九襄而过,适合农作物如水果、蔬菜等生长。民主村为九襄历史上交易中心,现存的老街如今依然繁荣。因街道相对狭窄,运输车辆无法通过,加之新街异地修建,故古建筑保存比例较大。街道两侧门面较小,有手工加工、农具出售、茶铺等三产交易。

民主村含整个九襄老街,老街古建筑多且集中连片,新民街、共和街和建国街依次相连,宽约4米,大多为晚清和民国时期木结构穿斗式建筑。现80%以上为木板门面,主要为日用品店、裁缝铺、药房、茶号、小吃店等商铺。

走进建国街曹培亨老人的家里,老人正恬静而惬意地坐在门口的石墩上。古宅大门的门槛门框门墩,均为完整的大石块打造,四侧都刻有花鸟虫鱼图案,雕工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门槛历经世世代代磨、蹭,表面光滑圆润,油光可鉴。“祖辈对房子爱惜之情传承至今,不让任何人动,只是对房间格局进行了简单装修。”老人说,他一直居住在老宅中,每天都要打扫卫生,保持清洁干净。这是他生活的地方,是他成家立业的地方,一草一木皆成记忆。”

戏曲民俗 渐行渐远

时光静静地在山间流淌,在李树全的描述中,笔者得知兴盛一时的戏台坍塌了,旺泉般的老井枯竭了,连陪伴荫庇了十几代人的老树也悄無声息地走了……光阴带走了能带走的一切。只有慈善机构——十全会和门口唱着戏曲的老人们,像恋家的人眷恋着这片土地,又像大浪淘尽后的金沙,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闪闪烁烁,焕发着光彩。

行走老街来到十全会,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祠堂,让人有种如梦如幻,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十全会建于清光绪年间,据考证,十全会是一种民间慈善机构,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乡人李步瀛等在汉源街组建“培植十全会”,举办施年米、施寒衣、施药物、施茶汤、种牛痘等慈善活动。清末时期为民团总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共汉源县委又设在这里,县委迁至富林后改为“九襄镇文化站”,成为九襄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地方,后来,将十全会用于节目会演,通过节目会演让历史文化留存印记。

其实,老街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化瑰宝,更流传着尚武崇文的传统风俗和向上的精神。

丰富的民间习俗,特有的民俗风情,给古村老街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丰富的内涵。说起当地的风俗,围观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戏台、围鼓是永远热衷的话题。

走在民主村,还能看到一座保存良好的百年老戏楼,老戏楼在一片古民居中显得十分抢眼,这是当地现存唯一的一座戏楼了。

“听老一辈的人讲,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六晚上,村里都要举行大型的游花灯活动,百盏花灯一字排开,在村里往来穿梭,驱邪恶、庆丰收,那阵势相当壮观。每逢年节或是农闲的日子,周边的戏班子都会来村里演出,一演就是好几天,热闹非凡。即使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经济已经非常不景气了,也常有戏班来这里演出。”村中老人说道。

除了慈善机构和戏楼,民主村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川剧围鼓。“我小时候,九襄镇上、富林镇上茶馆多的是,几乎有茶馆的地方就有围鼓的声音。”想起川剧的锣鼓声和悠远的唱腔环绕在精美雕花的房梁间,村民薛云鹏兴致高涨。

“汉源川剧团第一任团长廖蜀常,在当团长之前就是从打围鼓开始的。”虽然薛云鹏并没有加入过川剧团,并不算川剧演员,但是他说,在那个时候,有不少人就是从围鼓这种民间表演形式开始,最后变成了川剧团演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汉源川剧相当吃香。川剧长年演,围鼓天天唱。”在汉源川剧团的影响下,汉源围鼓在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得以发展,茶馆、园坝、庙会乃至红白喜事现场都有围鼓出现,围鼓已成为人们积极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川戏迷、围鼓迷。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九襄镇依然有不少老百姓喜欢围鼓。但电视、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九襄围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爱好者越来越少,九襄围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一帮“元老级玩友”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找个僻静的地方唱一唱过把瘾。但“元老级玩友”离开的离开,去世的去世,已经凑不起一整套表演班子了,原本打大锣的薛云鹏,也只得改行打起了指挥鼓,青黄不接的局面维持到2005年前后,九襄围鼓销声匿迹了。目前,能唱能打九襄围鼓的,只剩下薛云鹏和胡启福两人了。

猜你喜欢

汉源川剧全会
走进省纪委十一届六次全会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
乌斯河汉源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全会表情
学川剧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第六届阳光汉源赏花旅游文化月开幕
图说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