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训练课程对初中生入学适应的干预

2019-03-15曾于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

曾于秦

〔摘要〕本研究探讨初中生入学适应与生涯成熟的关系,评估生涯训练课程的干预效果,为初中开展入学适应辅导和生涯教育提供依据。研究采用中学生在校心理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和青少年生涯发展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的308名学生在其初一入学时进行测评。其中166人为实验组,142人为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每周一次共18次生涯训练,对照组不做干预。在第19周再次施测。结果表明,入学适应各维度和生涯成熟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入学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入学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分均高于对照组。从中可见,生涯成熟度高有利于入学适应,实施生涯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入学适应水平。

〔关键词〕入学适应;生涯训练课程;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16-04

入学适应是初一新生的重要压力源,面对初中一系列变化,新生会出现较多适应不良表现,如自我评价下降、焦虑、恐惧等[1-3],且这种适应不良会持续较长时间[4]。入学适应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如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等[5-7]。

现有研究多采用心理教育或社会工作方式对初中新生开展适应性训练[8-9],但相对这种“问题应对适应教育模式”,新生适应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有意义的目标,强化“主体性教育”和“探求意义”的教育[10]。“生涯辅导适应教育模式”不仅能帮学生解决现实适应问题,还能促进个体获得适应能力的实质性增长[11]。根据“生命全程发展观”和“生涯建构理论”,入学适应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学生生涯发展中重要的转折和机遇[12-14],它承接了小学和初中,并影响初中乃至整个生涯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生涯成熟度是个体掌握与其生涯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相关信息,及在此基础上做出与其自身相适宜的生涯决策的一种心理准备程度[15]。生涯成熟水平高的人,能够做出更现实、合理的生涯选择和生涯决策,也能果断行动去实现目标[16]。在入学适应背景下,生涯成熟度反映了学生收集、整合内外在变化信息,为达到新平衡而作出决策并行动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探讨初中入学适应和生涯成熟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程运用到初中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中,探讨生涯教育提升初中生入学适应水平的有效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一新生313人。随机选择4个班共168名学生为实验组,均接受“三生”生涯训练,4个班145人,未接受“三生”生涯训练,为对照组。实验共回收有效问卷308份,实验组166份,对照组142份,总回收率98.40%。实验组男生88人,女生78人,平均年龄11.79±0.92岁,对照组男生71人,女生71人,平均年龄11.37±0.64岁。两组学生在年龄(t=0.33,p=0.74)、性别(x2=0.28,p=0.60)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二)方法

1.研究程序

所有被试均在初一入学的第1周完成前测,测验内容包括“中学生在校心理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和“青少年生涯发展量表”。实验组从第三周起接受每周1次、连续18周的“三生”生涯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相关训练。所有被试在第20周完成“中学生在校心理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2.研究工具

(1)中学生在校心理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该量表由20道单选题组成,内容涉及环境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自我调节能力4个维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判断每道题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符合选择“是”,不符合选择“否”,如果学生无法判断,则选择“无法肯定”。总分为各项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在校心理适应能力越强,总分低于16分为适应不良[17]。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

(2)青少年生涯发展量表

该量表分为生涯态度与行动两个維度。生涯态度包括生涯感受和生涯信念两个分量表,生涯行动包括生涯探索和生涯计划两个分量表。该量表由40道选择题组成,每道题目需要学生判断与自身的符合程度,并做出选择。总分为各项目得分之和,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生涯发展越成熟[18]。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3。

3.训练方法

“三生”生涯训练是本研究自主开发的生涯训练项目,该训练基于李金碧的学校生涯教育理论,即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四个层面: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谋生、如何爱[19]。“三生”生涯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生涯发展、完善学生生态和谐,形成三级训练模块:生命健康教育、生涯指导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每个模块下各含3~4个单元,三级训练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影响,具体方案见表1。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包括x2检验、t检验和皮尔逊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初一新生入学适应水平与生涯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入学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分和生涯成熟度总分及各维度分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见表2。

(二)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入学适应得分比较

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入学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入学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实验组在训练前后入学适应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在训练前后环境适应和学业适应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适应、自我调节得分及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初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与其生涯成熟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初一学生的生涯成熟度越高,其入学适应水平也越高。干预研究的结果表明,“三生”生涯训练对初一学生入学适应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我们认为,“三生”生涯训练提升初一新生入学适应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初一新生有极大的入学适应训练需求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均发现,初一学生入学适应水平较差,且在人际和学业两个维度上适应最差[18][20]。入学适应中的人际适应包括自我关系的适应、师生关系的适应和同伴关系的适应[21],学生可能在这三方面都存在困难。学习方面,学生最难适应的部分是学习独立性、学习方法和学习创新性[18]。本研究还发现,如果没有训练,经过一学期学生的适应水平提升有限,特别是环境适应和学业适应。有研究发现,初一学生的入学适应水平呈“V”型发展,学生在学期末的整体适应、人际适应、学业适应水平与学期初并无显著差异[4][22]。由此可知,初一新生入学适应水平较差且发展不均衡,急需给予有针对性的训练,本研究中的“三生”生涯训练就是很好的尝试。

(二)生涯发展框架下的适应训练契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相关分析表明,入学适应各维度和生涯成熟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入学适应是初一新生当前主要的生涯任务,只有当学生的生涯成熟度较高时,他们才可能成功完成入学适应。“三生”生涯训练从三个层级切入,帮助学生增强对初中的期待(生涯感受)、认知(生涯信念)、挖掘(生涯探索)和行动(生涯计划),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入学适应水平。

入学适应不是孤立的问题,它对初中以至整个生涯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学段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学生需要具有成熟的“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发展[13-14],而生涯教育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的有效途径[11][23-25]。Sheldon和Houser-Marko的研究发现,在入学时有自我生涯目标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入学适应性,且这种影响会持续至少一学年[23]。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生涯教育给了我们全面理解入学适应问题的思路,以及有效解决入学适应问题的方法。

(三)有针对性的生涯训练能缓解入学适应的表层和深层问题

本研究中,“三生”生涯训练课程从两个层级对学生进行入学适应干预:问题应对适应教育模式和生涯辅导适应教育模式[11]。问题应对模式应对表层问题,即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等具体问题。针对突出的人际和学业适应困难,我们在训练方案中增加了人际和学业的内容,并与三级训练模块相整合,例如生命健康教育模块中的“人际圈”活动,生涯指导教育模块中的“职业人”活动,生态环境教育模块中的“家庭图”活动等,以此提升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生涯辅导模式应对深层问题,即帮助学生从生涯发展历程看待初中的变化,更多关注生涯目标,并积极探索和转化资源寻求自我实现。例如在生涯指导教育模块,我们引导学生探索内外在世界,形成个人生涯目标,并发掘或培养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从生涯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入学适应问题,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应对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综上所述,以“三生”生涯训练课程为代表的生涯辅导适应教育模式能有效提升初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并且促进学生生涯的全面发展,因此可运用到初中的教育工作中,提升学生的生涯能力,提升学生的适应水平。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广义生涯教育课程促进初中生入学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CCEA17142)”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海燕.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常见问题及有效对策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39,111.

[2]乔小平. 浅谈初中新生入学心理适应能力状况的成因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70-171.

[3]陈秋梅. 初一新生学校适应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618-620.

[4]李慧莉,顾永清. 初中新生入学适应的发展研究[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2-105.

[5]王玉兵. 中学新生压力和适应状况的调查及建议[J]. 教学与管理,2007(25):33-35.

[6]倪钧. “小升初”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对策[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7]刘旺,冯建新. 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06(6):77-81.

[8]霍翠韶. 开展小升初衔接团体心理辅导初探[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11):58-60.

[9]解寒静. 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初中新生学校适应问题探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6.

[10]应国勇,卢美芬. 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反思[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5):64-66.

[11]周围. 生涯规划与适应教育创新——论标本兼治的目标确立适应教育模式[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1-4.

[12]陶沙. 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 北京師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13]关翩翩,李敏. 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5(12):2177-2186.

[14]朱凌云. 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J]. 全球教育展望,2014(9):92-100.

[15]张玉柱.职业成熟度、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1):99-101.

[16]陈实,顾雪英. 高中生情绪智力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生涯成熟度的中介作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6):63-69.

[17]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中学生心理健康丛书之二)[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8]郑溪璐. 初中生涯发展课程的实验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19]李金碧. 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15-18.

[20]任艳.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21]高丽,于冬.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52-156.

[22]李慧莉. 曲靖市450名初中新生自我适应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45-46.

[23]Sheldon K M,Houser-Marko L. Self-concordance,goal attainment,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Can there be an upward spira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1,80(1):152-65.

[24]刘斌志,沈黎.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学分析[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7-20.

[25]黄远洁,谢莹. 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作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5):44-45.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七中学,北京,10012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