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皇城奉天门及广场空间组合考探
2019-03-15夏玉润
夏玉润
一、奉天门的历史沿革
奉天门,是外朝正南门,其名称是根据奉天殿来命名的,是明中都皇城(宫城)①内形制最大的门。
明中都奉天门制度,来自“天子五门”。《礼记》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1]而奉天门相当于其中的路门。
周天子制定的“五门制度”,自战国以后的都城宫室制度中,循此制者无几。从史料来看,最早可追溯至曹魏邺城中的听政殿、听政门:
刘澄之《宋初山川古今记》曰:魏武听政殿前,有听政门。[2]听政门,南直升贤门,北直听政殿。[3]
听政殿是曹魏邺城的中朝主殿,是魏王行政办事之所,是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宫殿。听政门是其殿门。
此后,隋朝京都大兴城中的大兴殿前,亦设置了大兴门。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营建的,基本布局没有较大的变化,只是将大兴殿改称太极殿,大兴门改称太极门(见图1):
宫城……其北曰太极门,其内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焉,盖古之中朝也。隋曰大兴门、大兴殿。[4]
唐长安城在太极殿前建太极门的制度得以沿袭:如长安城大明宫内的宣政殿前建宣政门[5],唐洛阳宫城内的乾元殿前建乾元门[6]393。若向前推,则隋东都宫城内的乾阳殿前亦建乾阳殿[6]392。
图1 唐长安太极宫平面复原示意图②
北宋东京宫城正殿称大庆殿,在其前面亦建大庆门:
北曰大庆门,而日精门左,升平门居其东;月华门右,升平门居其西;正殿曰大庆殿。[7]
大庆门。外其门有三:中曰大庆,东曰日精,西曰月华。[8]
从记载可知,大庆门居中,左右均有掖门,左掖门称日精门,右掖门称月华门。
南宋亦有大庆门,其形制与北京东京相同:
乾道六年庚寅正月一日壬子……由应天东门步入东廊幕次,中大安殿门,九间,两旁……为日华、月华门,各三间。[9]
在金中都宫殿中,大安殿为正殿,在其前面亦建大安门:
大定七年,恭上皇帝尊号……百官习仪于大安殿庭……又设群官次于大安门外。[10]
元大都亦沿袭前制,在大明殿之前设置大明门:
大明门在崇天门内,大明殿之正门也……日精门在大明门左,月华门在大明门右。[11]251
元大都大明门沿袭宋东京大庆门制度,亦有两掖门:左为日精门,右为月华门。
综上所述,宫城正殿前建门,其名称与正殿门相同,源自周天子“五门制度”。战国以后,已基本废弃。曹魏邺城听政门的设置,开启宫殿设门、门与殿名称相同的制度。隋唐以来,这一制度得以沿袭,如唐长安城太极宫内的太极殿前设太极门、两仪殿前设两仪门、甘露殿前设甘露门、嘉德殿前设嘉德门等,唐洛阳宫内的乾元殿前设乾元门,北宋东京内大庆殿前设大庆门,金中都内大安殿前设大安门,元大都内大明殿前设大明门等等。
此外,最迟自唐太极门开始,除正门外,两侧对称地设置掖门各一座:左曰日精门,右曰月华门[12]。唐洛阳宫城内的乾元门,左右亦对称地设置左延福门、右延福门[13]。宋元沿袭唐制,北宋东京宫城内的大庆门和南宋临安宫城内的大庆门,均左右对称地设置日精门、月华门;金中都宫城内大安门两侧掖门,却称之日华门、月华门[14];而元大都宫城内的大明门两侧掖门,又恢复日精门、月华门之称谓[11]251。
明中都皇城奉天殿前设奉天门,是魏晋以来、尤其是唐宋以来沿袭下来的制度。
二、明南京奉天门演变过程
明中都奉天门之称谓,来自吴元年(1367年)新建的明南京皇城(初称“吴王新宫”)。
明南京皇城(宫城)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15]。一年后,即吴元年九月“癸卯,新内成。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16]此时的奉天门是一独门,两侧并无掖门。直至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辛酉,朱元璋诏令改建南京宫殿,十年十月改建的“大内宫殿成……午门内曰奉天门,门之左右为东、西角门”[17]——奉天门两侧掖门才营建。由此引发了两个问题:
其一,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在下令“作新宫”时,仅建了奉天门,而奉天门两侧掖门为何未建?直至洪武八年九月才诏令改建南京宫殿时,才增补了“东、西角门”?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朱元璋当时还是吴王、大明王朝尚未建立、尚未称帝有关。吴元年建成的吴王新宫,还仅是“王城”而非“京都”。与之相同的是,曹魏邺城也是一座王城,其听政殿是王城内的正殿,殿前的听政门,仅是一独门,两侧并无掖门。[18]王城与京都,在规制上可能有一定的区别,其中正殿前门的两侧是否设置掖门,应该是两者不同之处之一。
其二,自唐长安城以来,正殿前门两侧掖门均称“日精门、月华门”,而南京奉天门两侧掖门为何改称“东、西角门”?其实这与凤阳明中都有关。
洪武二年九月癸卯,朱元璋“诏以临濠(凤阳)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19]自此,朱元璋将大明王朝的京师,定于临濠(凤阳),并开始大兴土木。营建明中都的工程持续至洪武八年,朱元璋于当年四月丁巳“诏罢中都役作”。[20]
就在明中都营建期间,朱元璋赐家乡之名曰“凤阳”,《凤阳新书》有载:
有山焉,曰凤凰山。其中峰者曰“万岁山”,皇城宫垣枕焉;其东曰“日精”(旧名盛家山),其西曰“月华”(旧名马鞍山)。三山相联,势如凤翔,太祖高皇帝之所都也。山之阳谓之凤阳。[21]
上述记载除去阐明凤阳之名的来历外,还提及凤凰山由三山组成:中峰曰万岁山,东曰日精,西曰月华。把唐代以来正殿前门两侧掖门——日精、月华之名,改用于山名。这样一来,奉天门两侧的旁门,只能改称他名:东角门、西角门。
罢建中都后,朱元璋于洪武八年九月辛酉诏令改建南京宫殿,十年十月改建后的奉天门,沿袭了明中都的制度,增筑了东角门、西角门。改建工程竣工后,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称南京为“京师”[22]。
如果说吴元年营建的南京“新宫”只是一座王城的话,那么到了洪武十年改建,才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京师”。这也是南京奉天门东、西角门名称的由来。
三、明中都奉天门的尺度
明中都奉天门于洪武六年至八年营建,宣德年间曾得以修缮:
甲辰,修凤阳皇城内奉天等门及外廊。[23]
奉天门毁于明末,今仅存遗址。王剑英先生于1981年5月撰写的《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一文,对奉天门遗址有着详细的调查记录:
南门队陆尚武说,奉天门台基遗址原是废丘,比现在要高得多,是南门队把它开了,扒去了5尺土,填了沟。奉天门墙基是1971年扒去的,宽1.2~1.5米,很坚实,洋镐都刨不动。经他认指,作了丈量,奉天门遗址东西宽72米,南北长23.3米。奉天门遗址西24米处,有南北长18米的墙基,当是奉天门左右的东、西角门……1969年,我看到的奉天门遗址原是一个很高的殿台遗址,是一片荒丘,当地人称他为“大宴台”……[24]
奉天门经历过两次考古。第一次是1984年4月29日到5月29日,安徽省滁县地区文物保护科研所所长刘乐山带队,采用“直流电法勘探”和“坑探”相结合的方法,对奉天门进行了考古,其结论是:奉天门面阔(东西)60米(±),进深25~28米,台基墙宽1米。[25]
第二次是自2013年6月到2014年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采用“洛阳铲”作为主要勘探工具、以及普探与重点勘探相结合的考古方法,对奉天门进行了考古,其结论是:建筑基址……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55.0米,南北宽29.0米。[26]
以上三种数据并不一致,但相差不大,我们且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与元大都大明门、北京太和门作一对比。
元大都大明门的尺度:“大明门……大明殿之正门也。七间三门,东西一百二十尺,深四十四尺(六十尺)③,重檐。日精门在大明门左,月华门在大明门右,皆三间一门。”[11]251
北京太和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改称皇极门,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门。它曾先后三次被焚、三次重建;最后一次焚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现存的太和门是光绪十五年重修的。其形制为:“一座,九间……房身横广七间,连左右廊通广150.2营造尺,纵深分两间,连前后廊通深64.2尺……贞度门、昭德门二座,每座三间,显廊各二间……房身横广三间,连左右廊通广62.9尺,纵深一间,连前廊通深41.4尺。”[27]
元明清三代营造尺的尺度基本相同,现均按每1营造尺为0.32米计算,对以上三都城的尺度,作表1对比④。
从表1中看出,明中都奉天门(包括东西角门)的尺度,大于元大都大明门和清北京太和门。
明南京城奉天门的尺度,虽因没有考古资料,但也可作如下推测:在明初三都的宫城中,南京规模最小,北京居中,凤阳最大⑤。吴元年建成的南京奉天门,是按照“王城”的规制来营建的,两侧无旁门;直至洪武十年,才在奉天门两侧增建东西角门,因此其形制应该最小。永乐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28],据此,永乐十八年营建的奉天门,其规制与南京相同,而比南京要“高敞壮丽”。
表1 单位:米
四、独特的明中都奉天门广场空间组合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北京故宫太和门广场(见图2)。
图2 北京故宫太和门广场卫星图
上图是北京故宫太和门广场(或称庭院)卫星图。其范围:北起太和门南墙,南至午门北墙;东起协和门,西至熙和门。中间是一道“弓”形金水河,河面竖跨着五座内金水桥。
太和门广场是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第一个广场,是进入午门后,前往太和殿途中的一个过渡性的广场。在太和门广场内,最显目的是“弓”形金水河,以及河面竖跨着五座内金水桥,是一个展示“水”文化的广场。
北京故宫太和门广场,建于永乐十八年。其形制在明清两代未曾改变,只是太和门及东西两侧廊庑门的名称作了更改⑥。
明南京故宫奉天门广场的形制,与永乐间北京奉天门广场相同。只是吴元年建成的南京奉天门,东西两侧并无廊庑门,到了洪武十年十月改建南京宫城时,才增建了左顺门、右顺门⑦。
由于明中都尚未完全竣工,又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皇城内建筑全部被毁。笔者只能对明中都奉天门广场的形制做出判断(见图3),它与明南京奉天门及清北京的太和门的形制有着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如下几点:
图3 明中都皇城奉天门广场示意图
1.有一条东华门至西华门大街。明中都皇城内有一条笔直的东西大街,东起东华门,于奉天门前穿过,西至西华门止。这条大街跨越东华门内大桥、奉天门东桥、奉天门西桥、西华门内大桥(2座),全长810米。北京故宫内却没有这条大街,如果从东华门前往西华门,所经过的途径是:首先经过东华门内大桥,然后道路渐向西南,穿过协和门后直西而行,沿着内金水桥南侧,再穿过熙和门,渐向西北,到达西华门。途中仅跨越东华门内大桥1座。
2.设置了4口水井。明中都皇城奉天门广场,还设置了4口水井。其中位于金水河北侧有两口:其中东侧井称“奉天门广场东井”(井口为4眼,见图4),西侧井称“奉天门广场西井”(井口为2眼,见图5)。两井相互对称于中轴线,距中轴线均约为77米。
金水河南侧亦有两口:其中东侧井称“内金水桥东井”一口(今已被填埋)⑧,西侧井称“内金水桥西井”⑨,估计早已被填实或未开凿,它与东侧井相互对称于中轴线的两旁,距中轴线均约为89米。
图4 奉天门广场东井,井口为4眼
图5 奉天门广场西井,井口为2眼
3.除内金水桥外,另外设置了4座桥。与南京故宫、北京故宫相同的是,在中都皇城午门内,亦设置了内金水桥。共5座,分别正对着午门的5个城门洞。
此外,另有4座金水桥自东而西分别是:奉天门东桥、奉天门广场东井大桥、奉天门广场西井大桥、奉天门西桥。其中,奉天门广场东井大桥与奉天门广场西井大桥距中轴线的距离分别是79米,对称于中轴线的两侧;奉天门东桥与奉天门西桥距中轴线的距离分别是139米、159米,两桥呈原则对称状。
这4座金水桥为南京故宫、北京故宫所无。
4.左、右顺门的有无及位置。在2014年刊印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凤阳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勘探报告》中,没有发现左顺门、右顺门及两门两侧的廊庑。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可能:
其一,在明中都皇城(宫城)规划设计中,没有左顺门、右顺门及两门两侧的廊庑。而是突出金水河、内金水桥及其他4座桥以及4口水井——围绕着“水”景观构成明中都奉天门广场的特殊形制。
其二,由于明中都工程并未完工,也不能排除左顺门、右顺门及两门两侧的廊庑尚未营建的可能。因为明南京故宫内的左顺门、右顺门,是洪武十年十月增建的,估计是参照明中都的形制而营建的。
如果左顺门、右顺门及两门两侧的廊庑是尚未营建工程的话,那么可以断定,左顺门、右顺门的位置,估计不会像北京故宫那样,设置在内金水河的南侧,而应该设置在内金水河北侧、东华门至西华门的大街上。东华门至西华门大街从左顺门、右顺门内穿过。
明中都奉天门广场,南北深度为173米(北京故宫130米),东西宽度为213米(北京故宫200米),约36850米(北京故宫约为26000平方米),是“明初三都”中形制最大的广场。
五、结 语
中都皇城(宫城)奉天门是沿袭唐宋以来宫城规制的建筑,是皇城内最大的殿门。其形制(包括两侧的东角门、西角门),不仅大于元大都的大明门,而且在“明初三都”中规模居首位。宫城金水河制度,拟始于北宋东京,南京故宫内亦有金水河、金水桥,但制度尚不完善,其中最大的内金水桥,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才改建成功⑩,可见南京故宫金水桥规制,也是参考明中都的。
明初,朱元璋全面恢复汉制,把宋代风行的风水术引入都城陵寝营建之中。风水学认为,“汭鄓”是河流弯曲成弓形的内侧之处,其基地被水流左、右、前三面环绕。这种形势称之为“金城环抱”,按五行,金象圆,金生水;水亦为险阻,环抱之水故有“金城”“水城”之称,风水学中又称其为“冠带水”“眠弓水”,是风水水形中的大吉形势。所以明中都午门内的金水河,即成“冠带水”“眠弓水”之状,即俗称“弓”形。
在“冠带水”“眠弓水”之上布置五桥四井,亦有文化内涵。《说文解字》曰:桥,梁者,宫室所以关举南北者也。《易·井》曰:改邑不改井。井以不变为德也。明中都设计者正是利用水、桥、井的文化内涵,在风水术的规范下,在奉天门广场上的“冠带水”“眠弓水”之上,布局出一个大吉大利、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礼仪图典。这一布局,在中国历代宫城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北京故宫太和门广场虽采用与明中都相同的形制,但仅有内金水桥,远没有达到明中都皇城(宫城)的如此高度。
[注 释]
① 中都皇城,是明初的称谓,明万历间改称宫城。本文仍从明初之称谓。
② 此图节选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的《唐长安太极宫平面复原示意图》。
③ 傅熹年在《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复原研究》一文认为,“四十四尺”应为“六十尺”(《考古学报》1993年1期)。本文从傅熹年之说。
④ 元大都大明门及日精门、月华门尺度数据,来自傅熹年《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复原研究》,《考古学报》1993年1期。
⑤ 明中都皇城(宫城)南北长约966.8米(北京故宫约960米、南京故宫约824米),东西宽约884.8米(北京故宫约753米、南京故宫约804米),周长约3703.2米,面积约882000平方米,分别大于北京故宫约160000 平方米、大于南京故宫约220000平方米。是“明初三都”中形制最大的皇城(宫城)。
⑥ 太和门名称的变更,前文有述。其左右旁门,明永乐时称东角门、西角门,嘉靖中改称宏政门、宣治门,清初改称昭德门、贞度门,至今;其东西两侧廊庑门,明永乐时称左顺门、右顺门,嘉靖中改称会极门、归顺门,清初改称协和门、熙和门,至今。
⑦ 关于增建的建筑,《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五(洪武十年十月条)有载:“奉天门外两庑之间有门,左曰左顺门右曰右顺门。”
⑧ 1981年3月,王剑英先生考察明中都皇城时,此井尚存,并绘入《明中都皇城遗址踏测图》中,见王剑英:《明中都研究》,第243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⑨ 2014年刊印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凤阳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勘探报告》中,未言有此井。
⑩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二,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条:“戊子,改建大内金水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