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大思政路径研究

2019-03-15施敏发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思工匠培育

施敏发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12)

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光荣使命,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特质和亮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1 新时代赋予传统工匠精神新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从有关文献综述来看,像木匠、石匠、铁匠等工匠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如今,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的“工匠”己经从特定“群体”向一般“整体”转变了[1]。因此,现代工匠精神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2]。当前,国家倡导工匠精神,不是鼓励我们回到过去,从事手工劳作,而是希望我们秉承具有现代意蕴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并把它应用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让它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赋予工匠精神更深刻的内涵,不断扩大它的外延,让它成为一种博采众长的时代精神”[3]。因此,从广义上来讲,无论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还是让城市更加整洁的环卫工,抑或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只要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对产品的生产或给予对象的服务上做到心存敬畏、专心专注、精益求精、守正创新、追求极致,就是传承了工匠精神。

2 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扭转,这一现象同样也体现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既是高职思政教育的新使命,也是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新目标。由于缺乏工匠文化的支撑,目前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同时,思政教育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互动融合成为应然和必然。但目前两者在高职院校的现实境况与应然期许并不吻合,究其原因,除了高职师生对工匠精神必要性认识不够、专业教学融入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抓手外,思政教育重视不够也是制约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4]。

此外,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工作缺乏激情,对技术缺乏坚守,因而陷入焦躁、急功近利和眼高手低的状态”[5]。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大思政路径

3.1 “大思政”格局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

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思政”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这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那么,什么是“大思政”格局呢?“大思政”就是全员参与、全方位共同配合的宽广格局。“大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或工作格局,与培育工匠精神存在耦合联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思政”包括课程思政。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是思政课程的新使命,也是课程思政的新目标。两者都是培育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渠道。“‘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7],也是应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的良方。

3.2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大思政路径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高职院校应承担起培育和弘扬具有现代意蕴的工匠精神的职责和使命。在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3.2.1 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课程建设,让工匠精神活跃在思政课堂

立足工匠精神,抓好思政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从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每一门思政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从思政课堂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展开,都要突显并落实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目标。

高校教科研的目的之一就是服从服务于教育教学,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首先通过重视课题研究成果在课堂内外的实际应用,提升了全校师生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其中,思政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形成专题育人新模式:依托《“工匠精神”名篇诵读导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工匠精神以故事的形式融入到思政课程的相关章节内容之中,形成专题内容进行教学,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工匠精神的养成,是修心,也是修德,快不得,需要放下浮躁心、功利心,还有投机心。只有淡泊名利、专心专注、心存敬畏,才能抵达不朽的匠人境界。只有修得了匠心,才立得了匠人。思政课堂只有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在培育学生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等方面下得了工夫,方能立得住,才能强起来。

3.2.2 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体系,让工匠精神呈现在专业课堂

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育人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目标之一。“围绕‘知识传授与精神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8],让工匠精神呈现在思政课以外的其它公共基础课课堂和专业课堂,是优化课程思政体系的新使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不仅是包括全体思政课教师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或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责,也是专业课教师的使命之所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在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同时,融入人文精神因素,强化主流价值的核心引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工匠精神通常表现为敬畏职业、热爱工作和追求完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职业价值取向。因此,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在“技”或“术”上下功夫,更要在“道”上下功夫,达到“庖丁解牛,技进乎道”的境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只有具备耐心、专注、创新、诚信等匠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才能在未来产品的生产或为对象提供的服务上显现出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一道,把职业精神和行业价值观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同心同向发力,这样才能把学生塑造成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的综合性人才。

3.2.3 创新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让工匠精神养成在第二课堂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现代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携手传授,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9]。校企深度融合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近年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现代学徒制的办学特色。目前,除了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还创新实践了“院校——园区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平台和载体。

3.2.4 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工匠文化是支撑工匠精神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工匠文化的厚植,社会、国家、企业、学校和个人都有责任。高职院校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大思政路径主要包括如下路径:

第一,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精选优秀工匠故事,编写供学生选修的工匠精神校本教材,把有关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传统内涵、现代意蕴等理论知识点系统化。同时,通过充分利用校训,强化宣传,突出工匠精神,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让“劳动最光荣”成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良好物质文化。教学空间、教学设备等教学设施硬环境也是物质文化的体现。包括实训设备在内的教学设施硬环境建设好比工匠雕琢产品一样,强调如何构思布局、如何优化工序、如何突出个性等,做到专心专注、专业敬业、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等,才能满足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同时,让工匠打造的精品常态化地呈现在师生面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师生。

第三,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良好管理文化。职业院校虽然不是企业,校园文化也不同于企业文化,但良好的管理文化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比如对专业教学设施,实现职业性、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让工匠精神蕴含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师生从管理制度建设中感受到工匠精神,滋养工匠精神的养成。

4 结语

职业教育要始终贯穿工匠精神,把实现学生人生价值和促进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成功案例的宣扬上。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在重视实践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更具人文性、思想性和价值性,并让工匠精神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猜你喜欢

大思工匠培育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