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报主阵地作用 助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2019-03-15刘栋
刘 栋
(1.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学报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续、集中、全面地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在推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承担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播文明,创新理论,咨政教育,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这既是对高校社科学报做出的准确定位,也是指导高职学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定位来看,高职学报是高职教育的一块主阵地,学报建设与高职教育建设与发展有诸多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契合点。学报人应以这些契合点为抓手,充分发挥学报主阵地作用,加强职教理论研究,助推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1 契合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育稳定发展
职业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在生产、制造、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技能、勤奋好学的职业态度、以技报国的人生志向。工匠精神是专业性与专业追求的统一,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宝民曾说:“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2]
学报是“工匠精神”体现得最为集中和充分的领域之一。“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一种倾心热爱、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创新求异的职业态度和自我完善精神,这与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核心要求高度一致。学报工作要求编辑兼备耐心与细心、毅力与懃力、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奉献,默默无闻地埋首于稿纸,甘为他人做嫁衣,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培育文化产品。无论是策划选题、组织文稿,还是校对勘正、编读互动,学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践行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编辑人员秉持追求完美极致的准则,力行质量至上、学术至上的办刊理念,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以完美每一篇稿件,打造精品期刊。编辑出版是专业性、技能性较强的,较为复杂的心智劳动,需要数年如一日的专注坚守和日积月累的丰富经验,并在这日积月累中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忠诚感及奉献精神。契合学报编辑“工匠精神”的先天养成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报应以本职工作中时时践行的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育稳定发展。
2 契合个性化,促进职业院校特色化建设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在不断探索特色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区域特性、行业特性、专业特性成为各高职院校挖掘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特色办学不仅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部门提供了大量高素质高级技能型职业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高职学报服务于高职院校,同样需要个性化、特色化办刊。高职学报应在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前提之下创建自身的特色,以自身的特色服务于整个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学报个性化办刊主要体现在特色栏目的打造上,特色栏目的打造是学报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分析如下:
(1)特色栏目可以打破学报同质化的僵局。2004年颁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是高校学报建设的纲领性文献,[3]对强化高校学报栏目特色,发挥各高校学报优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各高校学报为谋求自身发展,以地域特性和专业特性为着眼点开辟特色栏目,既很好地服务了学校发展,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高职学报必须契合学校办学特色,立足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行业特点,围绕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根据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创设特色栏目,凝炼学报特色,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特色栏目是加强刊物与读者联系的纽带。栏目是学报的构成要素,是宣传自己的窗口,是读者阅读偏好的指引,也是作者投稿的指南。特色栏目能最直接地反映出学报的特点和亮点,读者一般是通过学报的特色栏目来了解该学报,进而认可刊物质量的。作者也会特别关注学报的特色栏目,踊跃投稿。作者队伍壮大了,才能确保稿源充足,才有筛选的余地,进而提高学报质量。伴随学报质量的提高,文章的转引率、刊物的关注度才会随之提高,刊物、读者、作者之间的联系也就会更加密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互惠互利。
(3)特色栏目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独特的经济文化资源。充分依托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开办特色栏目,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学报特色首先体现在栏目特色上,栏目特色通常又体现在立足于地方优势、行业优势、专业学科优势等方面。如《安庆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陈独秀研究”栏目,《亳州学院学术研究》的“亳文化研究”栏目、《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洞庭湖研究”栏目、《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栏目、《安徽警官学院学报》的“法学研究”栏目,都是颇具特色的栏目,效果良好。
3 契合层次性,为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服务
学校的顶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办学定位。只有办学定位准确,发展目标明确,学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领风骚。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一样,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但高职院校在考虑其办学定位时,必须统筹兼顾,充分认识到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把重点定位于培养一线岗位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或者“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等典型办学目标就是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特色的显著标志。
高职学报也必须准确做好读者定位、作者定位、刊物特色定位等,并契合高职院校在层次上的办学定位,以明确的办刊定位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5]因此,科学定位本校学报的出版宗旨,在共性中突出个性,是高职学报发展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这是高职学报定位的依据。高等性决定了高职学报应在思想上、理论上以及教科研水平等方面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职业性决定了在办刊方向上应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学报必须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技术应用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学报应侧重于专业领域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综合反映本校教科研成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以及企业技术革新等研究成果,尤其要在高职教育发展与产学研结合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研究平台。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以精准的层次定位服务学院定位上做出了踏实的努力。该学报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文件精神为指引,以明确的办刊定位服务于学院的办学定位,促进学院的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该学报立足本院教职工在本院学报上刊发的稿件,每三年开展一次“天工奖”评奖活动,以严肃认真的评分态度和科学严谨的评分指标,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维度精选优质稿件,评定奖项,学院给予作者荣誉与奖励。这一活动不仅及时反映了本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也有效激励了本院教职工教学和科研的热情,更有效激发他们向本院学报积极投稿的热情,充分体现了“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4]
4 契合创新性,为高职院校发展增添活力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5]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创新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和拓宽知识结构。创新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编辑工作不仅有坚守和传承,更应该注重创新,熔铸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6]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恪守学术规范、遵循出版规律的同时,优化办刊策略,实现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创新发展。因此,学报编辑人员要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开展创新研究,时刻洞察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出版等各领域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观念,以前瞻性和预见性引领学报长远发展,以开放的视野、创造的激情和竞争的勇气推动学报的创新发展,也推动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1)学报应充分尊重作者独立的学术精神,推动创新教育发展。学报应充分尊重作者独立的的学术精神,重视学术成果的真理性、独创性、前瞻性和深刻性,把有限的版面分配给真正具有创新性学术价值的稿件,加大对能够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构建新理论、发掘新材料、做出新论证的研究成果的刊发力度,努力塑造学报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彰显学术品位和学术引领意识,增强学报的学术生命力,这也是从根源上对创新教育的支持,是创新教育的巨大推动力。
(2)学报应进一步深挖工作内涵、拓展工作范围,加强与职教的良性互动。学报工作范围可进一步延展,多与优秀专业教师合作,开展各种类型的研究。如,近些年,各种类型的校赛、省赛、国赛几乎涵盖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专业,应该说所有取得较好成绩的参赛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这些成果大都“一赛了之”,没有在成果的理论化上留下痕迹。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教师缺乏个人成果积累意识,很多创新想法和做法虽然很有价值,但却没能形成完整的、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也有些理工科、艺体类老师由于文字表达能力较弱,虽然成果实质很有意义,但成果形式却差强人意,学报人应多给予指导与合作。这不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5 结束语
高职教育在我国正处于大发展时期,需要各方面戮力共进。高职学报作为高职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应主动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以与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诸多契合点为抓手,深挖工作内涵、拓展工作范围,进一步加强职教理论与实践研究,助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