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国际化推进策略研究

2019-03-15屈社明赵小刚马国友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张载译介一带一路

屈社明,赵小刚,马国友

(1.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语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2.宝鸡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简述

“一带一路”背景下“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体现为合作共赢、造福百姓、和谐共生、天下大同[1]25。合作共赢立足于“张载四为”之“为天地立心”。何为“天地”?“天地”为“父母”,为宇宙。何以立心?“立大心”,即要超越个体狭隘的见闻和私心,弘大其心境体察万物、承载万物、关爱万物,与天心合一,就能达到“体物未尝遗”“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普世价值境界[2]8。“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确立共同的文化信仰,探寻“合作发展之道”。造福百姓立足于“张载四为”之“为生民立命”,这里的“生民”是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老百姓,“立命”就是为这里的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探寻解决之道。何为“道”,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人和谐之道,人和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彼此包容之道等。“和合天下”是中华民族数千来一直追求的精神目标。“太和所谓道”[3]7,“太和”是张载追求的普世价值的最高理想境界[2]8。张载认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3]10言下之意,世间的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对立和斗争,但终归会化解矛盾,实现和谐[2]8。张载“太和之道”主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要相互承认对方的历史和文化,尊重对方的发展道路,和谐相处,协同发展。天下大同是孔子、老子、范仲淹、张载等政治家和思想家孜孜以求的梦想。张载站在未来的高度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将大同社会描绘成了“太平社会”,这正是张载有别于他人的不同凡响之处[1]28。张载太平思想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至高目标,亦是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永久和平,追求全球化时代“天下大同”的一剂良药。

二、“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国际化策略

(一)省内策略

1.文化策略

推进“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国际化,首先必须建构“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文化框架。该文化框架由理念框架、物态框架、传播框架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的理念框架主要指“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体现的价值观、民生观、政治观、教育观、经济观等;物态框架是“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的物化形象塑造;传播框架是指由出版机构、宣传机构、网络媒体等构成的传播体系。建构理念框架要以张载及其发展者的著述为依据,分门别类梳理其理论形态;建构物态框架要基于“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核心内涵,挖掘数百年来受张载文化影响而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有社会影响力的政治人物,通过构建主题公园、文化墙等形式,以物态化的形式记录这些政治人物和历史事件并广为宣传;构建传播框架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不同的语言,宣传、公关、促销“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

构建“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文化框架旨在系统化地梳理“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文化内涵,路径为深度挖掘、综合研究和系统梳理。深度挖掘意指要结合史料,发现那些未被发掘或未被整理的“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隐形文化,系统地整理以碎片化形式表征的显性文化;综合研究是指要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译介学等学科理论知识,跨学科探究“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核心内涵和外在表征;系统化梳理意指要纵向梳理“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把握“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文化形态发展历程。深度挖掘、综合研究和系统梳理要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以体现“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如“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的“和谐观”强调化解矛盾、和谐相处等,将其推及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交往,要求沿线国家或民族在开展国际交往时,要承认民族文化差异性,尊重民族文化独特性,确保民族文化尊严。唯有如此,国际交往才能有效。又如,“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的“天下大同观”追求共同富裕和协同进步,将其推及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交往,则要求沿线国家或民族求同存异,协同发展,实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之大同境界。深度挖掘、综合研究和系统梳理“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文化特质需要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如政府、企业家、文化学者、民间人士、媒体界等,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政府做好统筹工作,企业家投入一定资本,文化学者和民间人士献智献策,媒体界做好推介工作。

2.传播策略

文化框架建立后,向外传播也很重要,而传播离不开构建旅游平台、交流平台和信息平台等。

(1)旅游平台。旅游平台有网络旅游平台和现实旅游平台。网络旅游平台借助国际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以手机、电脑、电视机等为终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媒介,传播旅游文化。它能全方位、多视角地提供旅游信息,方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游览自然风光、欣赏人文美景;现实旅游平台是基于现存张载文化遗迹,如张载墓地、张载祠堂、张载博物院、张载井田制遗迹等,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实际领略张载文化。现实旅游平台只有很好地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张载文化传承有效整合,才能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协同发展。张载文化发源于陕西眉县,这里属于西周文化发祥地,具有原生态的农业文化、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和名扬中外的青铜文化等。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张载文化的影响力最大。搭建张载文化传播的旅游平台,唯有以张载文化为旗帜,整合自然与人文文化,才能形成绚丽多彩的旅游文化宝库。

(2)交流平台。交流平台是为各方关心“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传播的人士,如文化学者、实业家、普通老百姓等,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场所。这样的场所既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现实的场所就是各方人士选择合适的场地,如张载博物院,定期开展面对面学术交流;虚拟的场所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虚拟网络交流平台,各方人士围绕某些话题展开跨越时空和地点的学术探讨。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交流平台,其主题主要涵盖张载文化的历史探源、形态探究及其中国精神和现代意义契合性研究等。

(3) 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将张载文化呈现在网络信息平台中,以弘扬张载文化之“中国精神”的“福民”价值。网络信息平台由政策板块、文化板块、论坛板块、传播板块构成。政策板块主要是发布张载文化国际化的政策和法规,为理论研究者、企事业人士、民间人士、文化学者开展张载文化研究和传播提供政策信息;文化板块包括张载政治文化、教育文化、廉政文化、福民文化等,以及受张载文化熏陶而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等,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取得丰功伟绩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论坛板块基于张载文化相关主题,鼓励学者、百姓各抒己见;传播板块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向外推介张载文化,或者与张载文化相关的人和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提升张载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资金策略

“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国际化需要资金保障,充足的资金可以确保研究人员开展深度调研,实业人员开展文化形态转换。为此,需要通过以下渠道筹措资金:第一,通过申请国家和省部级专项文化建设资金,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等;第二,鼓励企业家以张载文化为品牌,投资张载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青铜器文化和酒文化等,实现张载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有效转化;第三,以张载文化走出去并将其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精品文化工程为目标,借助中央、港澳台、省级等媒体,宣传和传播张载文化。

4.人才策略

张载文化国际化,人才是关键。人才包括研究型、实业型、传播型三类人才。研究型人才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部门从事张载文化研究的人员为主,职责是深度诠释张载文化内涵,探究其现实意义;实业型人才以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热衷于传播张载文化的企业界人士为主,职责是将研究型人才的理论成果以实物形态呈现,如兴建张载博物馆、张载文化旅游景点、张载文化广场等;传播型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开展张载文化传播的新闻工作者、出版界人士等,职责是借助现代传播媒体,如网络、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将张载文化向外推介。分类人才旨在建立人才数据库,以此为据,探寻人才培养和发展之策。首先,科学调研张载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数量是指目前海内外开展张载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传播的人数,以及这些人才的基本信息,如文化层次、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科研成果、专业职称、资金结构等。质量是指这些人才的研究成果层次或传播业绩。其次,分门别类统计结果,形成系统化的人才数据库。最后,分析人才现状,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如调研发现,人才数量过少,高质量人才奇缺,政府需要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扩大人才培养数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政府还需要制定激励人才产出高质量成果的奖励办法,如设立张载文化建设基金,鼓励研究型人才潜心研究,著书立说;提供产业优惠政策,鼓励实业型人才兴办张载文化产业公司等。

5.学术策略

“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蕴含丰富的普适性价值观,尤其是其体现的合作共赢、造福百姓、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等思想,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将“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核心内涵和“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起来,需要开展学术研究。这些学术研究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相关研究资金;学术机构应建立张载文化研究共同体,整合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研究资源,开展联合研究;民间机构人员众多,数量庞大,从学术层面上讲,虽然非专业,但是从他们对张载文化的感悟和研究资金的筹措等方面看,不可小觑。

6.交互策略

“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社会中的某一个机构的运作是行不通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各司其职,彼此交互,协同运作。政府需要做好统筹工作:第一,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激励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张载文化国际化,如《张载文化国际化规划》 《张载文化产业化政策》《张载文化国际化激励政策》等;第二,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指南,把握张载文化国际化方向,规范张载文化国际化行为,明确张载文化国际化内容;第三,建设张载文化研究人才数据库,摸清人才家底,发现人才储备问题,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纳各方人才;第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扶持学者开展学术研究,鼓励学者著书立说,产出精品;第五,制定张载文化产业化优惠政策,吸纳企业家和民间人士资金,促成张载文化产业化。社会文化团体、企业和普通老百姓需要积极参与到张载文化国际化推进中。文化团体包括学术研究机构、文化传播机构等,前者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张载文化研究的学者为主,他们在政府的主导下,深度挖掘张载文化形态及其内涵,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完善研究成果,为张载文化国际化提供决策依据;后者以高等院校、地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机构等人员为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播张载文化,借助各种文艺表现形式,如戏剧、电视、电影、广告等,或者各种媒体,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演出等,宣传、普及、推广、弘扬张载文化。企业人士拥有雄厚的资本,可以通过资本投入将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形态转向物化形态,如收集张载文化遗存,建立张载文化博物馆,为域外游客了解张载文化提供平台;建造张载文化主题公园,让老百姓在悠闲娱乐中了解张载文化魅力。为了鼓励企业家热衷于张载文化传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适当地减税等予以扶持,确保企业家投资效益。企业家也要本着服务社会的良知,尽善其事。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口头形式,传承张载文化。口头传承历史文化时间久远,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人类文明的延续须臾离不开口头文化在代际和族群之间生生不息的传承,海量的民间知识和民众智慧是人类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4]。在张载文化诞生地的老百姓身上,我们的确能感受到张载文化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借助老百姓的口头讲述以及观察老百姓的日常行为,我们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播张载文化,而且可以挖掘那些隐性的或者碎片化的张载文化。张载文化国际化事关关切方利益,因而应本着市场引导和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时兼顾关切方利益,遵循文化交流规则和文化市场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调动国内关切方的积极性,将张载文化和外交、经贸往来紧密结合,形成以张载文化交流、传播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协调发展态势,实现关切方的互利共赢。

(二)国际策略

1.共同体策略

构建“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国际化译介主体共同体和译介传播共同体。译介主体,即译者,过去对译者的界定往往局限于国内从事与中国文化外译的专家学者。随着译介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要将一国文化转换成目标语,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涉及译入国的社会文化要素,如意识形态、读者心理、读者阅读兴趣、文化趋向等。受此理论影响,译介主体由以往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译介共同体由此产生了。译介共同体主要由中外文化学者、翻译学者构成,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通过合作方式,开展文化译介工作。近些年,我国学者和国外学者通过构建译介共同体,实现莫言、贾平凹等文学作品的成功译介就是明证。“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译介共同体成员由国内张载思想研究者、国内外翻译者、国外对张载思想研究的汉学家构成。张载思想研究者主要是从哲学和政治学的视角梳理并提炼“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核心内涵,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时代价值,为国内外译者开展语言文字转换奠定理论基础。国内外译者要依据译入国的国情,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核心内涵译入目标语国。译介传播共同体主要有中外文化传播人员构成,包括媒介、出版界、舆论界等,其主要职责是通过中外传播机构设法使“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核心内涵在译入国被接受、认同、落地、生根等。无论是构建译介主体共同体还是译介传播共同体,都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必须建立译介主体和译介传播人才数据库。放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回答好以下问题:有多少人开展张载文化译介和传播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推广工作?这些人才都聚集于社会的哪些行业?他们的学术交集如何?文化传播交集又如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机构开展国际化的社会调研,建立人才数据库,以备后用。其次,需要建立译介主体和译介传播共同体内部和相互间的有效交互机制。就共同体内部而言,中外双方译介主体如何开展有效交互,需要建立互信、互利机制。就两大共同体而言,译介主体共同体完成了语言文字转换工作后,如何和译介传播共同体联合起来,推进译介成果在译入国传播,同样需要建立互信、互利机制。

2.协同交互策略

(1)认同机制。认同是交流发生的前提,交流各方只有认可对方文化,交流才会产生,这就是文化价值认同。从狭义角度看,文化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本族群价值观念的笃信,对本族群生活方式、未来命运的深度理解和高度关注[5]。从广义角度看,文化价值认同是指不同群体或者民族为了有效交流和频繁沟通而在相互尊重和彼此认可的基础上建立的共享文化价值观等。文化价值观认同内容包括基本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实践行为等。不同群体成员或不同民族对共享文化价值观的强烈认同,可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依附感,还会使他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构建以“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为核心的共享文化价值观,即合作共赢、造福百姓、和谐共生、天下大同。要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认同这一文化价值观,从国内而言,我们应该思考怎样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内部外推力,并以最恰当的方式让域外国家人民所接受进而认同张载文化;就国外而言,我们如何才能突破政治制度、文化体制、经济利益、宗教信仰等差异,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能够理解、内化、接受、认同、实践这一文化价值观,这需要我们深度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价值观,从中找到与我们相似的价值观。在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间利益实现的政策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奠定这一共享文化价值观认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其次,改变“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落后现状,以达成共同富裕为目标,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信奉共享的文化价值观;最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导向,以高度尊重和充分张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价值为着力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形成一种精神动力机制。上述建议也正是“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的充分体现。

(2)互动机制。社会互动从范围上讲,有人与人、个人与群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互,还有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互。交互旨在满足双方的某种需要或者利益。社会互动机制是互动双方为了实现有效交互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动机制的建立要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磋商交流活动。建立互动机制有助于增强文化交往、互信互通、经济关联,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优势互补与共同繁荣。鉴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美日等国对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疑虑甚至偏见,加之这些国家或地区人民受宗教、民族利益诉求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缺乏认同感,这就给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诸多障碍。另外,长期以来,在文化走出去实践上,我们习惯于“单向”灌输或宣传,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机制,这使中国文化接受国人民容易产生反感甚至误解,导致我们的文化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鉴于此,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良性互动机制十分必要。这种良性互动机制体现在三个层面,即政治、学术、民间等。政治层面涉及高层官方之间开展的高级别经济文化协商和交流对话,为目前或者未来双边经济文化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学术层面主要是学者们以政府在开展文化交流中遭遇的问题开展学术探讨,为政府化解交流障碍出谋划策;民间层面最接地气,最能达成民心相通,以民间文化交流为本,如民俗文化、礼仪礼节、酒文化、艺术文化等。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海外陕西”;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让“陕西文化走出去,扩大陕西影响力”。“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是陕西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如何在海外打造这一名片,本研究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提出了一些拙见,以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决策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张载译介一带一路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