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伦理构建
——“三不朽”思想的现代解读
2019-03-15王永军刘慧煜
王永军,刘慧煜
(1.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安徽 淮南 232007;2.淮南体育学校 教科研室,安徽 淮南 232007)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强国前列。”[1]中国工匠肩负振兴中国制造,引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的伟大跨越,实现上述伟大的战略目标,必须要拥有海量的既有技术,又富于人文精神的职业工匠。
1 “三不朽”思想的现代解读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回溯,在深邃厚重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追寻,“三不朽”思想是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对“三不朽”思想的理解陷于狭隘。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需要,我们发现“三不朽”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更深更广的思想内涵和新的文化意义:一是不朽的价值主体更丰富。“三不朽”原指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是中国文人的终极价值。如今“三不朽”的价值主体可以是全民,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不朽,皆能不朽。二是群体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融合。通常情况下群体价值和个人价值冲突时,都是彼此牺牲或妥协,“三不朽”思想是少见的能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价值观,是个体对群体价值的认同和同化。三是“三不朽”思想内涵的通俗化。“立德、立功、立言”的内涵呈现层级发展状态,适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存在不同的价值诉求,不再是高不可攀,一成不变。“三不朽”思想内涵的发展变化顺应了时代的变革,应运而生了新的文化意义。
立德,即要旗帜鲜明地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价值观异化的现象愈发严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及急功近利思想日益突出,道德底线被不断挑战,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核心价值观体系中首推构建道德体系。《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可见个体的道德修养之于社会、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个体道德的养成取决于集体主义道德的培育和熏陶,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因此确立什么样的集体主义道德是最关键的要素。笔者认为当下要高举社会主义道德的旗帜,引领和培育个体树立正确健康的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追求和坚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通过德治和法治的手段使社会主义道德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道德信仰。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修养是匠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匠人的灵魂,决定了匠人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工匠只有坚持以为人民和社会服务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坚守职业道德为抓手,将个人道德置于社会主义道德之中,以上德为德,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爱岗敬业才能成为自觉,工作上追求极致完美才会有不竭的精神动力。
立功,即建立功业之意。建功立业是儒家思想中主张积极入世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原动力。在当前社会现实关照下,立功已解构了传统的内涵,在当下现实中又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新的历史条件的立功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干。习近平同志在2018新年贺词中说:“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只要是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这就是立功。二是创新。既要埋头苦干,但更要抬头看路,一味在老路上低头猛干,看不见时代发展的大势,必将被世界淘汰。当前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我国与世界强国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创新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唯一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了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的三级跳,创新就是原动力。千万计的中国工匠不仅要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更要践行创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功勋。有了信仰的工匠,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才能抵制住诱惑,选择时才不会困惑和迷茫,前进才有目标和方向。
立言,即确立言论。是言论主体根据自身的人生实践、处世经验、工作积累等沉淀提炼出的治国安邦、安身立命之道。言论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立言”蕴含着鲜明的政治和道德色彩,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言是为后人提供进步的阶梯,本质上讲是另一种形式的立德和立功。这主要源于“立言”的主体具有高度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化的责任感。立言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立言的主体也在不断壮大,但言论鲜明的政治和道德指向却始终如一。工匠将实践中的研究成果、经验和教训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传承下去,为中国工匠在世界舞台上赢得话语权,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立德、立功和立言在当代强调的是群体价值,是国家意志的反映。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体系在实践层面对匠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健康的职业道德及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具有指导意义,为建构我国普适性的职业伦理提供了理论和文化依据,它必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文化支撑。
2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伦理构建
首先,提升和改善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淡化功利主义和浮躁之风。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形成的信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被社会所公认的各种行为规范。当前功利主义和浮躁之风逐渐将社会的理性和人文精神带入死胡同,流行的“快餐文化”摧毁了本该有的生产节奏和工艺流程,严重制约了工匠精神的成长,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桎梏,改善和提升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势在必行。以立德为核心的“三不朽”思想淡化了功利思想和浮躁之风,顺应了当下立德、立功的主流思想意识,满足了建构工作伦理的社会文化需求。构建以“立德”为核心的文化环境,会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其次,营造舆论氛围,引导情感认同。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官方媒体对立德、立功和立言三方面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报道,树立榜样,通过倾向性的评价引导广大群众关注、判断、思考和实践。一旦对“三不朽”思想有了情感认同,那么就必然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5年央视连续推出《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眼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国工匠们为了祖国的需要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及取得的突出成绩深深地感染了很多人,在行业内掀起了学习榜样的热潮。情感和价值的认同会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而践行工匠精神。
再次,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扭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职业歧视,让劳动者拥有职业归属感,愿意把从事的职业作为终身的事业而努力奋斗,职业应是实现其个人价值,立功和树德的平台,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建立和健全劳动保护政策及配套措施,确定和落实科学合理的职业评价体系;确定工匠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充分尊重匠人的工作、劳动成果,给予工匠相应的社会地位、职业薪金,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社会评价和保障等制度。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机制体制及制度的支撑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