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贫困连片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现状及路径研究

2019-03-15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连片职教安徽

薛 凡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安徽 安庆 246000)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安徽有12个县隶属于大别山连片区,也被称为安徽贫困连片区,具体名单为安庆(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阜阳(阜南、临泉、颍上)、六安(寿县、霍邱、金寨)、亳州(利辛)。从贫困连片区的成因来看,人口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不高是他们致贫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贫困连片区的贫困问题首先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教育扶贫一向被国家重视。但是教育扶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人头地”也不是为了“劳动力输出”,而是为国家提供高素质劳动资源,带动贫困连片区的开发。在推进教育扶贫时,职业教育有着独特优势。

1 贫困连片区教育现状分析

连片区基础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普教升学率明显偏低。“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829个贫困县的义务教育平均巩固率为91.4%,但是安徽20个贫困县的义务教育平均巩固率只为86.63%”。[2]连片区贫困学生很容易陷入上不起学、找不到工作、赚不来钱,下一代又上不起学的恶性循环,这也是让社会感慨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大力发展职教,能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快速掌握一技之长、获得收入。而且现行的中职资助政策也为他们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职教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高职学生就业率已经高过了本科毕业生,并且就业率逐年上升。职教的富民功能显著,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均收入每年都在增加。“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3860元)比2016届(3599元)增长了261元,比2015届(3409元)增长了451元。2014届农民和农民工家庭的高职毕业生半年后月均收入为3117元,同一届毕业生在三年后的月均收入可以达到5552元。但2014年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864元,三年后月均收入只为3485元。”[3]

2 安徽贫困连片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连片区职业教育办学落后,中职萎缩严重

在《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的三大榜单中:教育资源50强中广东、山东有7所学校上榜,江苏6所学校上榜,而安徽仅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2所学校上榜;服务贡献50强中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有27所学校上榜,安徽省仅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1所学校上榜;国际影响力50强中安徽无一所高职院校入榜。在《2018—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安徽省排名靠前的是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排名242,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排名403,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排名527,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排名711”[4],其他连片区的高职院校未入榜单。从各项榜单中都可以看出安徽连片区职教办学水平明显落后经济发达地区,安徽省内优良职教资源都集中在省内经济排名靠前的合肥、芜湖等地。同时,连片区中职教育萎缩情况严重,2013年时安庆市尚有41所中职学校,但到了2017年安庆市中职学校仅剩22所;2016年亳州有29所中职学校,但2017年中职学校仅剩18所。此外,许多中职学校教育方向转为升学教育,职教功能逐渐淡化。

2.2 连片区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同质化高,专业设置不合理

连片区四市的职业院校除了医药、师范专科学校外,其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很高,比如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社会文化艺术等专业重合情况严重。究其原因,是不少学生家长认为,机械、化工专业太辛苦,宁愿让孩子选择商务、文秘等相对舒适的专业,使得职业学校为了争夺生源,迎合家长需要,导致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另外,专业设置和当地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从连片区四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来看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但是从安徽省和连片区四市城镇化程度来看,安徽省平均城镇化率为51.99%,安庆为47.19%,六安为43.99%,阜阳为40.24%,亳州为38.28%,这说明安徽省和连片区四市产业结构中,农业仍然占重要位置。但是现有职业院校只有少部分学校有园林技术、农用机械维护,畜病防治专业,现代农艺技术等涉农专业。

2.3 连片区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

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但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和职教发展的现实情况有巨大差距。在很多家长看来职业教育是升学无望下的选择。职业院校在招生市场里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招生分数年年下降,生源质量年年下降。很多学校连基本计划数都招不够,从而导致学校消失。

2.4 连片区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就业服务地方功能不显

目前发展连片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开发连片区的劳动力资源,更希望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能在当地就业,带动地区发展。但是从连片区四市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流向来看,服务地方功能不显。四市职业技术学院生源99%以上来源于安徽省内,超过60%来源于学校所在地市、县,但有近40%的学生到省外就业,即便留在省内也多选择到省会合肥就业。留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除了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不到35%外,回生源所在地就业的比例更低。出现这样的流向,固然是因为连片区四市经济发展,薪资水平不及合肥,但也反应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不适应,当地劳动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求职需要不协调。

3 发展连片区职业教育路径探索

3.1 发展中高职一贯制教育

目前,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熟练的技能操作,还要求劳动者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有高尚思想政治素质;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包容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用工要求已经不是技能培训能够满足的,还涉及到对劳动者人格的塑造。这在短短三年的中职教育中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是中职教育在贫困连片区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建立起中高职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是解决目前中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有效选择。这种一贯制的培养模式能明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毕业后可以取得大专层次的文凭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较长时间的培养也更适应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塑造阶段性特征要求。建立中高职一贯制的培养模式也是解决中职困境的可能性选择,从安徽省内的招生情况来看,五年一贯制高职的招生情况明显好于普通中职。

3.2 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学校运营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捐赠。“2016年时安徽省高职教育生均学费就出现了下降,由2015年的3351.01元下降到2905.63元[5]”。而且职教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不及本科院校,财政拨款是安徽职教经费的首要来源。安徽省职教经费投入在不断增加,2015年高职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仅为9706.04元,2016年增加到11965.51元,2017年增加到12000元。但是和“京、津、沪、广”等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巨大,只是达到了“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6]的最低标准。要保证安徽连片贫困区的职教经费投入,需要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共同支持。从中央财政来说,可以从扶贫的角度考虑,在划拨教育经费时有针对性的向贫困连片区的职教倾斜,增加项目资助;并督促,监察地方财政不打折扣的及时到位。从安徽地方财政来说,应该明确规定生均拨款的构成、标准、合理增长路径和模式。并适当增加对贫困连片区的经费投入。

保证职教的经费投入,还必须考虑到职教学生资助的问题。从政策上来看中职资助应该是我国所有教育资助中覆盖面最广的。这原本是中职学校吸引生源的一大法宝。可是随着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助学金对生源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而且随着中职教育的萎缩,实际上能享受这一政策的学生数在不断下降。中高职一贯制教育中前三年学生虽然可以享受中职资助但是后几年的学费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而言,仍然是不小的压力。而高职阶段资助覆盖面明显小于中职阶段,国家应该调整职教资助政策,延长贫困连片区助学金的资助时间和扩大资助范围。

3.3 构建“本土定向化”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连片区职教的发展应该构建“本土定向化”的培养模式。连片区的职业院校应担负培养重任,招收来自于连片区的学生,鼓励他们到自己家乡就业创业。从安徽省制定的产业扶贫发展战略来看,到2020年,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和开发,农村生态旅游是大别山片区主要开发方向[7]。贫困连片区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省内发展战略要求,开设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物流等相关专业,让贫困连片区特色农产品能够外销。同时与农村开发相对应的农村生态旅游也是贫困连片区未来开发重点。但是现有旅游专业和酒店专业的专业还是针对名胜景观,高星级酒店服务进行培训,不能满足农村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应及时调整现有相关专业,适应发展需要。

3.4 发掘地方文化产业价值,设置特色专业

职教也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职教发展过程中可以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促进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探索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服务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经济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在其他地区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例如湖南省为突出培育地方文化特色专业体系,组建了湘绣、湘瓷、湘菜等特色学院。青海省同仁县筹建热贡艺术学院,优先招收贫困家庭子弟,向他们传授唐卡制作工艺。安徽同样是文化大省,徽文化源远流长。宣纸、徽墨、歙砚、徽雕是闻名全国的手工艺产品,但是在安徽的职业学院中几乎没有跟安徽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我们应汲取成功经验,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徽州文化,不仅可以打破办学同质化的局面,突显办学特色,更可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能力,从而实现精准扶贫的使命。

3.5 必须破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职业教育意义重大,但是歧视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要破除这种刻板印象要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要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旧有印象。首先,中国要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对一般的学生和家长而言,他们即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分析国家发展趋势,也没有能力处理纷繁复杂的资讯得出社会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结论。国家必须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家长了解到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其次,现在的职业教育只要有升学意愿,可以通过对口招,专升本取得本科学历,并可以报考硕士、博士。第二,要从政策制度层面取消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保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获得待遇、晋升方面不受歧视。例如通过对《劳动法》的完善,规定在同等学历要求的情况下,不得歧视“3+2”大专、专升本的学历,在招收硕士、博士时不得歧视求职者第一学历。完善对专业技术工种的等级鉴定制度,以技术水平定级,而不是依据学历、论文定级。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制定专门政策保证技术人才的待遇,例如浙江省的《关于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规定特级技师可以享受教授一级待遇。第三,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教育自身不能因为社会歧视就缺乏自信,要踏踏实实做好人才培育和服务社会的工作,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职业教育要“看得远”,要有前瞻意识,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要“办的活”,舍得投资引进师资,聘请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到现场跟着师傅学习。要“做的精”,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上进心,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要“管得严”,要严格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不能让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混日子,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性、组织性、纪律性。

总之,安徽连片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连片区的扶贫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连片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我们应该结合连片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发展连片区职业教育的路径,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扶贫济困的功能。

猜你喜欢

连片职教安徽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应用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技术实现OVT域连片处理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湖北省乡镇连片开发工程调查
金融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不可或缺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