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西游记》在幼儿园大班廊间游戏中的融合*
2019-03-15张玉娥
张玉娥 孙 娟
(肥东县实验幼儿园 安徽合肥 230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些都强调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兴趣的重要性。依托市级课题《以西游记为载体丰富幼儿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将园本课题的切入点放在《神话故事西游记在幼儿园大班廊间游戏中的融合》的实践研究上。希望通过开展以神话故事《西游记》为载体的廊间区域游戏活动,激励幼儿进一步喜爱《西游记》,丰富幼儿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有效组织各种渗透神话故事《西游记》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能“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一、选择适宜的《西游记》故事情节
《西游记》故事情节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适合幼儿阅读、创作及开展表演游戏。因此,在选择故事情节上我们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是否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二是情节中是否蕴含丰富的文学想象要素,能否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素养。《西游记》故事有着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其中典型的角色动作、复杂的角色对话以及幼儿可以感知和体会的情绪情感等,是幼儿理解故事、绘本创作及“大舞台”表演游戏中再现故事情节、创造性地发挥想象的必备要素。综合思考,我们选择了《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三借芭蕉扇》《比丘国救子》《真假孙悟空》等六个情节进行表演游戏。其他情节如《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智取红孩儿》《如意金箍棒》等则由幼儿自主选择,进行绘本创作、说故事录音、人物形象泥塑创作等。
二、以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西游记》故事情节内容
幼儿要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容,首先需要理解文学作品。上学期,我们已经通过“园长妈妈讲故事”这个微信平台,为我园幼儿渗透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另外,上学期园内达标课我们也以《西游记》为主题,六个“学习小组”开展了语言、健康、社会、音乐、美术、科学等五大领域的大班集体教学活动,如音乐《唐僧骑马咚哩个咚》、语言《孙悟空打妖怪》、美术《面具制作》、健康《火眼金睛》、科学《神奇的宝物》、社会《三打白骨精》,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美术制作、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丰富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本学期,大一班廊间区域“藏经阁”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幼儿可在此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进行阅读、了解;此外,在开展表演游戏前,教师也在尊重原有故事情节基础上对剧本进行再创作,使之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易于大班幼儿理解和记忆,重点帮助幼儿理解其中关键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幼儿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及其特征,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出角色的表情和动作,掌握角色之间的对话。如孙悟空的角色形象和特征是顽皮机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直无私、无所畏惧,他的口头禅是“吃俺老孙一棒”“告诉你吧,俺就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等。
三、给予幼儿适时的支持与指导
(一)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各项游戏
首先,做好游戏的场地安排。“录音室”需要绝对安静的环境,因此,我们把它安排在大一班走廊最东边,游戏开展时可以创造出安静的环境。“藏经阁”安排在录音室旁边,两面墙形成夹角,教师在此创设了大树的背景,营造了一种静谧、温馨的阅读氛围。“大舞台”选择安排在大二班走廊的最东边,这里空间开阔,两面靠墙,适合搭建舞台。而舞台的旁边即大二班西边的走廊相对狭窄,适合作为道具存放及候场区域。大三班与大一班和大二班相隔较远,廊间设置为“展览馆”,主要展示幼儿的泥塑作品及游戏精彩剪辑。大二班与大三班之间的走廊则创设为通天河,教师和幼儿在地面及墙面上创作了水泡、海藻、虾兵蟹将、师徒四人及白龙马乘坐大鼋过河等经典场景和画面。教师在划分游戏场地时尽可能考虑到减少不同游戏群体之间的相互干扰。
其次,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教师在材料投放时关注了材料在引发幼儿游戏兴趣、推动幼儿游戏发展方面的作用。阅读区投放各种有关《西游记》的绘本、故事书、画册等,并提供制作连环画、扇子、摆台的纸张、记号笔、彩笔、固体胶等等,供幼儿独立或合作制作作品。录音室投放手机、耳麦等录音工具。表演区投放演出服装、化妆品、头饰、道具、背景、音响等等。以上材料的投放能有助于他们发挥创造想象,深刻表现文学作品。
再次,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轻松、自由、关爱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各类游戏中建立自信。教师可以接纳幼儿多样的游戏表现。由于每个幼儿对于故事情节理解的不同以及表达表现能力的不同,在各类游戏中会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如,在进行连环画创作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绘画出故事情节,而想象力丰富的幼儿还会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编,绘画出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途中可能遭遇的其他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场景。教师会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
(二)丰富幼儿的表演经验
在幼儿理解故事情节、角色、动作和表情等要素之后,教师提供角色头饰及服装等材料,让幼儿装扮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铁扇公主、红孩儿、牛魔王、观世音菩萨等角色,帮助幼儿从角色形象上进一步明确自己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要素。教师担任旁白,通过语音、语调的变换等方式提醒相关角色入场,用剧本中出现过的词语提示幼儿相关的动作或对话。如,在《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的剧本表演游戏中,教师请9名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一上场,表现角色对话、动作和表情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幼儿的表演水平和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
四、反思
(一)挖掘《西游记》故事的教育价值是有效开展廊间游戏的目标
同一故事的不同解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藏经阁”通过让幼儿充分地欣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西游记》神话故事阅读的兴趣。同时,让幼儿大胆想象《西游记》中的各种建筑、景色及发生的故事,独立或合作绘画成连环画,为表演等奠定有效的经验基础。“大舞台”借助表演游戏,师幼共同创作表演的过程,让幼儿运用整个身体来参与游戏,并且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帮助幼儿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成长。“展览馆”创设与《西游记》相关的主题环境,展示幼儿在廊间游戏中的精彩瞬间和成果,让他们学习、欣赏同伴的作品,激励幼儿进一步喜爱《西游记》,热爱民族文化,丰富幼儿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二)在廊间游戏中促进教师和幼儿双主体共同成长
教师作为廊间游戏的组织者、策划者、领导者,主体性肯定是存在的,教师需要熟练地使用各种教学技巧,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及时调整廊间游戏中不合理的地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外部环境。幼儿的主体性在区域设计和游戏中也体现得很明显。例如,根据阅读了解故事内容,自由创编《西游记》连环画;在录音室,自主进行故事内容录播;表演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每一个廊间游戏,都让幼儿亲身体验《西游记》的不同情境。总之,在以神话故事《西游记》为主题的大班廊间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主体性是缺一不可的,是共同发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