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藏合校“融”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

2019-03-15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汉藏合肥西藏

赵 峰

(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自2001年开办西藏班以来,合肥三十五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不断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现有设施、师资、管理水平的优势,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结合校情,深挖汉藏合校内涵,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着力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中构建三位一体的“融”课程体系,引领汉藏学生全面发展。

一、为何构建“融”课程

1.特殊的校情需要。合肥三十五中是安徽省唯一一所承担内地西藏班寄宿制的汉藏完全中学。2001年承办西藏初中班,2012年增办进藏援藏人员子女班,2013年增办西藏高中班。现有19个藏班643名藏族学生,22个汉班912名汉族学生。1500余名汉族学生学习、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内,汉班与藏班之间需要“融合”。

2.政策的引领。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的梦想。作为一所汉藏合校,我们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全力推进民族交往交融,实现汉藏文化深度融合。

3.办班的要求。内地西藏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是:把内地西藏班办成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西藏发展的坚强阵地,办成宣传我国民族政策和西藏工作的窗口,把学生培养成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政治可靠,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真才实学的合格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构建“融”课程。

4.文化融合的需要。兼容并包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兼容并包,就是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学风校风,为师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通过融会达到有效贯通。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革学校、学院和大学,使来自不同种族、民族和社会阶层的学生,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因此,从文化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构建“融”课程。

5.学生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变成有理想、有知识、有作为的人,每个人在吃穿住行、相处交往、修己达人等生存和发展方面都需要不断地融入相应的要素,因此每个人都与人为伴,与融共生。

汉藏学生内心希望彼此之间建立友情,如果可以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和活动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其意义也大。十八年来,我们发现汉藏学生之间的交流融合,消除了文化隔阂,促进了汉藏学生的身心发展,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凝结为一个温馨、和谐、发展的家园。

基于以上认识和考量,我们在学校开展“融”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提升内地班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构建和实施“融”课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文件提出:“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当地学生与内地民族班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友好班级等活动,促进内地民族班学生尽快融入当地学习、生活。”

合肥三十五中以国家关于内地西藏班的办学目的和任务为指导,确立了“爱国立学,崇德尚行”的校训,提出“汉藏深度融合,师生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以“融入”为发展策略,以“融洽”为发展底色,以“圆融”为发展境界,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三位一体的“融”课程体系,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力推进汉藏师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使学校成为汉藏师生共融共进的家园、乐园。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融”课程

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各民族共同凝聚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挖掘和拓展课程资源,不仅带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还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三个离不开”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让汉藏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民族,要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成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决捍卫者。这是民族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一环。

2.在校本课程中突出“融”课程

为了让汉藏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特别是感受到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学校从汉藏学生需求出发,开发和编辑“融”课程校本课程。

如,在七年级开设“民族团结一家亲”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中华文化集萃”课程。语文组编印了《汉藏民俗文学》《轻松学汉语》《轻松学话剧》《一起写作文》;美术组编印了《徽派民居和藏式民居》《汉藏师生美术作品欣赏》《汉藏服饰文化》;英语组编印了《体演文化教学课程》;政治组编印了《四观两论读本》;历史组编印《和统一为一家》;地理组编印了《皖藏地理风情》《汉藏节日习俗》;物理组开设了“机器人,等你来闯关”,体育组开设了“飞羚足球”,音乐组开设《汉藏歌舞艺术》等课程。

学校将课程进行整合,统一安排在每周三下午,利用两节课时间,组织同学选修。

3.在活动中彰显“融”课程

融之初体验。每年九月,在汉藏新生入校之际,学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邀请汉藏学生家长和老师们齐聚操场,学长们用“哈达迎新”“学长寄语”的形式,热烈欢迎汉藏新同学加入大家庭。

九月也是学校民族团结宣传月,学校组织新生走进学校校史馆、德育室、民族大团结展示室,全面了解学校发展史、学校办学理念,体验学校德育、教学和活动等方面成果,激发汉藏学生爱国爱校爱党之情,坚定信念和理想,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组织班际“融”文化系列宣讲活动,结对组建“融”一家联谊班级。宣讲的主讲人就是汉藏学生,主讲人到对应的联谊班级宣讲。汉族学生介绍安徽历史、黄梅戏,合肥庐剧、合肥话、风土人情等,藏族学生介绍雪域高原、新旧西藏对比及藏文化。系列宣讲活动和联谊活动极大地增进了汉藏学生情谊。

国庆长假,学校组织新生到省内外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地游览,带领他们参观现代企业,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灿烂文化,感受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增强藏族新生热爱第二家乡合肥和建设新西藏的决心,增进汉藏民族的交融。

融之再升华。组织开展“我在合肥有个家”活动,汉藏师生结对子,邀请藏族学生到老师、同学家过年,开展“我有一个汉族(藏族)好朋友”演讲活动,开展“剪纸迎新年”“新年话心愿”“汉藏一家亲,欢度团圆年”“体验合肥年味”等“我在合肥过大年”系列活动。

开展一年一度的汉藏文化艺术节展演、汉藏学生“中华诵”经典诵读、汉藏学生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汉藏学生共献技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此外,学校组织暑期“西藏行”研学——汉藏牵手藏区社会实践活动,到藏族同学家做客,体验藏餐馆,组织汉藏同学集体到福利院慰问残障儿童和贫困儿童活动。

学生唯有学会传递爱和感恩爱,才会更深刻地体验爱。于是,“我在合肥传递爱”“我在合肥交朋友”等活动相继组织。“军民迎中秋,汉藏爱传递”、“学雷锋”社区大扫除等活动,取得了广泛的反响。

融之终难舍。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在三十五中“融”文化的浸染下,在“融”课程潜移默化的启迪和影响下,一届届汉藏学生和谐发展、快乐成长。学校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为汉藏学生隆重组织庄严的成人仪式活动,在汉藏学生毕业离校之际,隆重举办毕业典礼。汉藏师生、同学之间互道珍重,挥泪而别。

办班近二十年,合肥三十五中已为西藏培养优秀毕业生2000余名,工作在西藏各级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仍然不忘母校、不忘安徽、不忘汉族师长和同学,成为汉藏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

三、问题与思考

合肥三十五中在“融”课程设置与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尊重多样性、尊重差异性,为内地西藏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但在融课程教育方面,内地西藏班特别是汉藏合校的课程与教学还存在一些制约。

1.教师培训与实际课程需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内容比较成体系,但在民族教育领域,关于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较少,而教师在多元文化融合方面能力不够,是“融”文化课程编辑和实践的主要障碍。

校本课程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载体。学校,也只有学校自身通过强化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努力挖掘多元文化教育素材,才能真正实施和推进融课程。

建议以全国内地民族班为对象,加大对民族教育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专题培训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使全国内地民族班“融”文化教育水到渠成、水乳交融。

2.单一的学业质量评价是融文化课程实施的关键制约因素

当前,全国内地西藏班学生评价主要是以学业成绩为主,没有明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教育教学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学校、教师和家长自然把重心放在学业评价上。

最后,“融”文化课程可以在内地民族班部分校进行试点的基础上,由教育相关部门进一步论证并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地方和学校协同起来加以实施,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教育的政策进一步落实。

猜你喜欢

汉藏合肥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神奇瑰丽的西藏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汉藏姐妹一家亲
生态合肥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