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当代建构和作用研究

2019-03-15韩凤芝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体系

韩凤芝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1100)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系统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论断,全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本土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上做出了创新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已逐渐无法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必须寻求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因此,很多学者都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作为研究内容,尝试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必须注重哲学体系的创新研究,要结合现代发展需求探索构建思路。这就要求相关研究者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问题中寻求建设方法,从而发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作用。

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特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具有理想、和谐和开放等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不仅要以当代实际需求为基础,还要将实际升华到理想,使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理想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理想特征包括两个层次,即超脱原有的哲学和架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设基础是原有的哲学体系,在新哲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原有哲学作为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指导。在超脱原有哲学体系方面,要具备时代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哲学新体系建设。从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实际来看,多数参与者都有紧迫感,想加快哲学新体系建设的速度。然而这种心态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作用,很多现实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1]。因为大多数研究者虽然能够看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方面的困境,却无法从困境中寻求突破口,切实解决问题。相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者需要实事求是,端正自己的心态,在前进中不断探索哲学新体系建设道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架空与众所熟知的空想不一样,理想架空是指凌驾于原有思想禁锢之上,突破旧有的条框限制,能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想而放飞自己的思想,通过科学论证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设道路。

和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心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具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初期便具有斗争性。新时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需要和谐,和谐发展是哲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即共享马克思主义哲学成果与促进中外哲学交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成果是属于广大群众的,并非学术界独有。因此,广大群众可以与学术界一样,共同分享哲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在中国的建设做出更多贡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要贴近实际,要满足众多群众的研究需求。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融入到广大群众的思想中时,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有利的支撑和保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开放性要与国际社会接轨,能够从全球角度出发看待社会问题。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需要开拓眼界,从国际交流中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为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保障。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构建的根本原则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构建以创新为根本原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创新发展。在实践创新方面,必须注重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深入研究,使新的哲学体系具备中国特色,从而体现中华民族的新气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并非单纯的学术研究,要结合中国问题进行新的哲学体系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体系在中国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主体部分,即广大群众、政治领袖与学者。三者之间产生的理论成果可以相互研究,为新哲学体系在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理论创新需要将实践创新作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创新进行理论创新探索。如此,理论创新研究才符合哲学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求,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研究能够为新哲学体系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需要相关研究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哲学思维、观念及思想进行总结和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需要经验总结,从总结中研究出更多的哲学内容,以促进新哲学体系的发展。

3 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难点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及思想的不断碰撞与交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多。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或多或少的会对当代社会群体产生冲击,从而影响或转变其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在国外思想不断渗透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群众产生的影响逐渐削弱。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社会主义运动与我国社会主义存在冲突,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为群众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从国内社会现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比如民生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当前社会存在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都是认知误区下形成的产物,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中,缺乏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研究成果并没有针对现实问题,而是将西方观念或者术语作为研究论证的中心,进行纯理论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研究涉及到政治、民生等内容,部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无法摆脱旧有的条框,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放弃研究政治或者浅谈即止[2]。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脱离现实问题,则理论体系缺乏影响力,无法坚定广大群众和其他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参与者的信念。

4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对策探讨

4.1 坚定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体系建设问题来看,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冲击较大,群众思想形态并没有高度统一,不利于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因此,必须坚定社会群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确看待西方文明,吸收西方国家文化精髓,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在坚定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能够符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对于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多种价值取向,要坚定社会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必须否定摇摆不定的意识形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多元化思想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新的哲学体系建设上,应该正确看待西方文明中的思想观念,用博大的胸怀包容西方文明,从西方文明中获取有利于哲学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成果。要有从世界角度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宽广视野,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在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浪潮的控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国家意识的任何思想,必须予以严厉的打击和抵制。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符合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包容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文化。

4.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新哲学体系建设

新时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可能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必须培养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信念。因此,全国各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必须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发展。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这需要高校实事求是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研究。社会群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众化,才能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学习,从实践中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因此,高校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理论知识,还要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3]。

4.3 注重现实问题和理论的统一,突破原有思想束缚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难点中可知,当前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剖析,理论依据不够充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够充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中,必须注重现实问题和理论研究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应用于社会变革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只有将哲学思想应用于现实社会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中,要将哲学思想民族化和常态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便受到了冲突和影响。正是因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中,敢于打破原有思想,冲破条框束缚,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方面,相关研究者必须突破原有思想束缚,敢于研究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为新的哲学体系构建提供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指导的思想观念。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理论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遵循科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过程中,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表达方式、理论概念和研究范围等进行重新规划[4]。

5 结语

综上可知,在全球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的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遇到的困境和难点日益凸显。因此,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建设方面,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问题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理论指导。这需要广大群众、学术研究者和政治领袖共同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与理论。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