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019-03-15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统语言

(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精神养分。让优秀的中华文化世代相传,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已遍及中国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高校英语教育在培养语言技能和吸收外来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外传播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文精神匮乏,无法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跨文化交流中难以承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如何承担起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从被动的西方文化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者,值得我们的共同关注。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现状

1.课程设置倾向应试性、偏离实用性

长期以来,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高校英语教育侧重于传授语言知识,通过记单词、析语法、译课文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致使很多学生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在英语文化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偏重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常见的有西方文化概况、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选修课,然而古文、诗词、书法、曲艺、武术、棋类、曲艺、国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课程几乎没有涉猎,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造成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相对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

2.教材内容偏重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

目前,国内高校使用比较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体验英语》等,突出了英语国家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所选文章作者多出自英美国家,文章内容多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反映了西方国家的生活和价值观。相反,教材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信息含量较少且不成体系。可见,外语教材中与中华文化知识相关的内容匮乏[1]。这种单一的选材方式强化了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弱化了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导致教材内容出现严重的中英文化失衡,课堂教学中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微乎其微。简言之,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引进”,而忽略了对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的“输入”。

3.教师注重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

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既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也是各种文化相互传播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单一训练,它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文化素养的培养又离不开母语文化的熏陶与学习。可以说,“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受四、六级考试的影响,大部分英语教师“把语言知识的传授看成语言教学的目的和全部任务”[3]。在教学实践中过度注重大学英语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在跨文化意识培养上过分强调西方文化的撮入而忽视必要的中国文化的输入,导致学生难以用所学英语知识表达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文化输出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4.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

近年来,校园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大学生对圣诞节、万圣节等具有西方特色的节日及习俗如数家珍。遗憾的是,他们对有着五千多年文明沉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他们能用英语介绍披萨、汉堡、自由女神、山姆大叔,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述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京剧武术等中国文化标志。学生自学习英语以来接触的多为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而对本土文化知识和信息的输入却极为有限。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积累有限,或不能正确理解文化的真正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失衡。过分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中英文化不平衡导致了 “文化失语”(cultural aphasia)的尴尬局面。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颇深。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的传输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有效结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再是单一的交流工具,其文化传播载体的属性愈发凸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高校英语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履行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实践之一。毋庸置疑,中华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但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课程介绍中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承担起文化交流的使命。

2.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已经由单一的“语言能力训练”向“语言能力训练”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并重转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母语文化,以中国文化为内容、英语语言为载体,学会用英语熟练准确地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只有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做到既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又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真正融合,才能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充当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扮演好外国文化的“传播者”。

3.化解“文化失语症”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没有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英语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教学也很少讲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学典故、神话传说等都被忽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表述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重工具,轻人文”“重西方,轻本土”的倾向,“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容忽视。正如从丛指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4]。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渗透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化解大学英语教学危机。

三、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依托”[5]。英语学习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好高校英语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人文交流的传播体系,着力丰富对外话语的表达形式,有效增强对外话语的传播力、吸引力、感召力,努力构建费孝通先生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高校英语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传播英美文化的同时,如何履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责呢?

1.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加强认知教育。课堂学习是学生吸收西方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必须处理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即“将文化教学放在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两者统一起来”[6]。换言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将重点放在语法的讲解和词汇的教学上,而应将语言知识训练与文化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的同时,掌握传播中国文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将中国文化融入语言教学中,“一方面改变中国文化话语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缺失现象,另一方面发展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7]。当然,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应遵循适度原则。所导入的中国文化要与英语教学的内容相关联,文化的深度也必须与大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相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并不意味着忽视语言教学的本质,或转移英语教学的重点,更不能把英语课堂变成中国文化的讲堂,而是赋予了英语语言教学更加丰富的形式、更加深刻的内涵。因此,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还应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通过渗透的方式将中华优秀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2.加强中西文化比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使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应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教学。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与批判思维能力,在比较、甄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性接受西方文化的精髓,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防范各种“文化垃圾”。当然,高校英语教育不能只重视英汉两门语言的差异,而忽略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互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既要树立对迥然不同的异域文化的正确态度,又要始终坚持“中西结合,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原则。一方面,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有助于学生感悟、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洞悉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学生整合、借鉴中外文化,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表现在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上”[8]。 这就意味着广大青年学生在批判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传播能力。为此,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灵活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强中西文化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掌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英语表达,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提高其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实现文化创新。

3.改革教学模式,打造学习平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第一,修订教学大纲。目前我国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却没有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人文大交流、社会大进步的需要,重新修订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将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词汇、背景知识、风俗文化、人文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计划,明确要求学生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师生在英语教学中传授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

第二,完善课程设置。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基本没有给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为培养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能力,可增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课程,既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习俗等,也可介绍学生喜闻乐见的、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积极性,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丰富教材内容。现有大学英语教材鲜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在语言教学中过分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大学英语课程教材时,应加大中华文化所占内容比重,保证母语文化的数量与质量,同时保持中西文化在教材中的平衡,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内容可涵盖中国的传统节日、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文学典故等,易于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促进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共生。

第四,转变教学方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顺应时代变化,调整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所有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及QQ、微信等网络媒介,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结合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西方文化的热情和兴趣,积极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结 语

高校英语教育担负着传授语言知识、传输西方优秀文化重任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但在如今的高校英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却忽略了中国本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十分必要。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传输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增强中西文化的比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效地纵向传承并推陈出新、横向传播以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传统语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是刀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