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探析
——以红色影视为中心
2019-03-15
(1、2.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401520)
红色光影学堂是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所进行的有益探索,自创办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形式构建起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体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思想丰富、思维敏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大学生的知识探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困境与发展瓶颈。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功能,达到红色影视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完美融合,引领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毋庸置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红色影视与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红色影视内涵及类型界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幸福、吉祥,“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影视”从广义而言,所有体现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浴血奋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都称作红色影视;从狭义而言,一切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人士的光荣事迹的影视作品都是红色影视。“红色影视是我国民族记忆和民族文化的体现,承载着国家意志与社会规范,是我国曲折发展的缩影和信念的总结,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抱负、爱国理想和价值追求。”[1]按照时间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将红色影视分为三类,一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影视,如《勇士》《地道战》《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明月几时有》《建国大业》《恰同学少年》等;二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影视,如《永远的雷锋》《焦裕禄》《横空出世》等,三是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影视,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孔繁森》《人民的名义》《战狼》《红海行动》等。新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感受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可歌可泣、英勇奋斗的高尚品质,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
(二)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
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是指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1.充分发挥思政课堂育人功能,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推动“课程思政”目标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更新、修订专业教材,强化教学管理,使专业课、实践课和思政课相向而行,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育人功能,推进网络教育,丰富微课、慕课、微电影等教育形式,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丰富网络教学内容,构建“互联网+”教学队伍,净化网络教学环境,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倡导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建设“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网络精神家园。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学风、校风,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精神,滋养教师、大学生的心灵,规范道德行为,引领社会风尚。
4.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形式,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自身价值”[3],培育家国情怀,达到“知行统一”。
(三) 推动红色影视与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政治性和时代性并具。红色影视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展示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同时期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反映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育性和生活性兼备[4]。红色影视作为一种生动形象的文艺形式,实现了声、影、光、画的高度融合,能给大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和刺激,内容丰富生动,表现力强,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红色影视还能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教育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在大学生中树立榜样的力量,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大学生奉献社会的能力。
3. 综合性和艺术性并存。红色影视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包含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话剧等,题材涉及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科教、爱情等,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红色影视资源的获取渠道多元化。除此之外,作为一种影视表演艺术,红色影视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声情并茂的表演诠释,深刻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强有力的俊男美女明星阵容,朴实纯净的语言,重现历史情节,让大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正义、忠诚之美,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中的现实困境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随着高校青年大学生信息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趋势,红色影视在拓宽高校思政课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活跃教育气氛,启迪大学生思想,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实效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伴随着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体系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笔者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红色光影学堂为依托,基于重庆市部分高校进行2000份的抽样调查研究,总结、归纳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中的现实困境如下:
(一)教育资源有限,红色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观看渠道不畅
目前全国仅有两家红色光影学堂,能在电影院享受4D动感红色影视的大学生群体十分有限。一些高校多媒体设备陈旧,升级换代慢,播放效果欠佳,部分高校多媒体教室尚未联网,能离线下载的红色影视资源少之又少。部分红色影视作品的改编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过于追求明星、票房等经济效益,英雄光环减弱,世俗化、商业化凸显,喧宾夺主的爱情戏,激情戏、演员着装过于暴露,让“红色”变成了“杂色”,影视质量堪忧。
(二)教育主体对红色影视存在认识偏差,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辅助教学的频率整体不高,缺乏对红色影视资源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消极被动地开发与利用红色影视资源,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不够。具体表现为:首先,只将红色影视用作素材集中在导入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案例方面,忽视红色影视资源感染、熏陶、内化的德育作用。其次,只将红色影视播放作为引起大学生注意的手段,画面一闪而逝,使得红色影视资源的辅助教学效果不明显。最后,“缺少对大学生群体观影的科学指导,影视资源隐藏的教育作用难以凸显。”[5]调查表明,仍有少数高校老教师连多媒体PPT都不会使用,更别说红色影视等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了,个别年轻教师为图轻松省事,课堂上花大量时间播放视频,没有挖掘其蕴含的教育意义。
(三)教育客体对红色影视的重视度欠佳,忽视其科学性和时代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红色影视在新时代大学生中观看动力不足,频率不高,效果不佳。“大学生对红色影视的重视度不够,认识存在偏差,认可度不高,部分同学甚至有反感倾向。”[6]部分大学生对红色影视概念的理解不够明确,将红色影视等同于高、大、上、空等歌颂党和国家,具有鲜明政治性的影视作品,对红色影视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多数大学生仅认同类似《辛亥革命》《建国大业》《火烧圆明园》等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属于红色影视,对于新片、大片,如《人民的名义》《战狼》等影视剧是否属于红色影视存在分歧,而对于商业化和明星阵容的《长城》《空天猎》等剧的认可度就更低。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红色影视的认知程度较弱,对红色影视印象越来越模糊。另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组织的集体观看红色影视也是敷衍了事,写的观影心得百度体居多,雷同率高。
(四)教育效果欠佳,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中的契合度不够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三方面各自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不高,且集中在导入和案例教学中;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政网络课堂,如“慕课”“微课”等融合不多;红色影视融入大学校训、校风、校歌等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红色影视在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毕业典礼等校园实践活动中联系较少,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新时代红色影视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中的对策思考
(一)科学认识红色影视在高校“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中的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即引导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一致的奋斗目标,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第二,保证功能,即遵守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提高政治共识,达到思想的一致性,行为的统一性;第三,育人功能,即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开发功能,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7]。因此,将红色影视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果的有效载体。
(二)将红色影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为此,我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红色光影学堂,在重庆中影万画影城巨幕厅、超募厅每年组织本校学生10万人次分别在“思修”“原理”“概论”“纲要”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平均每学期1-2次)集中观影,并及时更新影视资源,像《湄公河行动》《战狼》《红海行动》等刚上映的大片也能免费观看,并开设红色光影学堂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优秀观影心得,鼓励创新作品(海报、绘画、剪纸、自创微电影、录音等),截至目前,红色光影学堂已开设观影公开课350节,累计收到观影心得20000多份,优秀观影心得《光影中的“德”与“得”》已结集出版,并在光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网、今日头条等推送“大学生点赞新时代”等优秀观影作品,赢得了本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此外,由学院思政教研部主持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解读》和《探索成长的秘密》两门新生研讨课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一门新生体验课,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很好地把红色影视融入课堂教学。
(三)将红色影视融入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创新网络教学载体
习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为此,我校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参与式、研讨式、体验式、师生角色反转等教学方法,让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积极推进重庆市精品在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建设。“概论”课程引进“雨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开展教师、大学生思政微课比赛,并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红色影视的经典片段,人物事迹……感染、教育大学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原则性,通过线上线下密切配合,师生良性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本校与超星公司合作,搭建网上教学平台,使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充分应用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载体。
(四)将红色影视纳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健康育人环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0]“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1]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这一要求,我校在2018年12月1日,召开全院本科教育大会,将办学、治校愿景定为“凝神聚力为建设独具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砥砺奋进”,准确理解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实现“课程结构与育人目标相统一”,将红色影视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与校园文化高度契合,加快校园软件、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筹资成立钓鱼城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开设相关课程,为红色影视的观看提供便捷渠道,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优化“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环境。
(五)将红色影视运用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为此,我校积极成立时政军事热点俱乐部、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演讲与辩论协会、志愿者协会、电影协会等百余个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积极响应市教委号召的“三下乡”“三进三同”等实践教育活动,把红色影视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移通学院自办学以来,构建“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铁人三项”“大学生音乐剧”“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多项全国性竞赛活动,并喜获佳绩。学院思政教研部还采取“走出去”教育方式,整合重庆市与周边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重庆市潼南杨尚昆故居,重庆铜梁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中影万画影城等10家单位签订协议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担当志愿者实习讲解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合作单位也给我们全校师生定期举行图片展,开展相关主题讲座,宣讲伟人事迹,传承伟人精神。思政教研部还组织开展“青春思索”沙龙,以“师生共话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为主题,举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合川区四校联合演讲比赛,举办首届“传递真善美 弘扬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微电影大赛等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影视完美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结 语
红色影视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民族优良传统,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功能是无可替代的。红色影视给大学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曾经的苦难和气概、热情和豪迈、感动和迷人。因此,要把红色影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3],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影视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4],努力造就新时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高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