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9-03-15章艳珍汪家龙
章艳珍 方 勤 汪家龙 余 亮
为引导高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二五”期间,教育部组织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11月,我院护理专业作为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
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动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因此护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护理专业建设改革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将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有效地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如2017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
新修订的三年制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专业+能力”方案(老年护理专业方向),护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老年长期护理工作,以适应我国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社会需求。同时结合黄山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特点,学校从2016年开始积极筹建国际护理学院,2017年12月,国际护理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与国内外6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成功申报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8年正式招生。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护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需求,可为培养国际护理人才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护理专业综合实力,扩大学院社会影响力。
2 校院“双主体”办学,促进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深度融合
2.1 充分利用合作医院和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推行校院一体化办学模式 护理专业一直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学校专门建立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除专业课教师以外,还专门聘请教学/实习医院的临床护理专家或业务骨干,通过与教学/实习医院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医院切实担负起专业师资培养、护理临床教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以及实习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学校与医院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2.2 构建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培养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现代医学模式,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线,以人文、社会、心理学课程为副线优化理论课程体系,构建思维与技能并重,医学与人文融通,学习与服务互动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临床社会实践、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等途径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2.3 健全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实现校院合作制度化 专业综合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1],只有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评价办法,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才能更好促进教学团队的教书育人。为此,学校专门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逐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成立教学督导组并建立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对各系部的教学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和质量保障;成立院校合作委员会,学校与教学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院校合作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院校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3 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1 建立完整的教师专业档案 师资队伍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2]。为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可持续发展,学院为每位专职教师建立一份专业成长档案,可以记录教师从新入职,到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再到专业或学科带头人,一直到教学名师的螺旋式上升成长历程。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队伍培训 学院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如骨干教师与双师培训、职业培训与行业培训、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等。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我院参与各类培训的教师累计近300人次。
3.3 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应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此,学校与附属/教学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临床实践形成制度化,聘请医院行业专家及业务骨干进校担任护理专业兼职教师形成常规化。
4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推进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高度反映了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护理技能竞赛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一体,注重考核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参赛选手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近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莎日娜等[4]认为护理技能大赛对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推进了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夏立平等[5]认为护理技能大赛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学改革与职业标准衔接。我院自2012年始,每年定期举办校级护理技能大赛,并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大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年的实践证明,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师生相互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5 以“五个对接”为目标,全面深化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5.1 建立双向接轨、双证融通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双向接轨”是指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之既符合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又能够与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衔接即“岗位与专业相对接”;同时提高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实训的教学比例,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从而实现学生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即“双证融通”。按照职业能力构建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突破了护理学科体系的界限,更好地将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岗位需求及资格认证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5.2 积极推行适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根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校院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引入新技术、新方法。院校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专业课程,运用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临床护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对接;建立校中院、院中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临床一线。以护理岗位需求为标准,专业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评价,健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及考核体系,实现护理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
5.3 以岗位胜任力为引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胜任力是一个人经过专业训练后胜任特定岗位所具有的综合品质[6]。护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是指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很好地使用沟通、知识、技术性技能去进行临床推理、情感交流及价值观思考等,从而使服务的患者受益。这种岗位胜任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