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橘生淮北为枳”与楚国领土扩张

2019-03-15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橘树淮北

(西安财经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橘树之于楚国,意义非凡。《橘颂》开篇即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1]153王逸释曰:“言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迁徙,种于北地,则化而为枳也。屈原自比志节如橘,亦不可迁徙。”[2]1643此释依据了《晏子春秋》的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3]392而这段“南橘北枳”的记载,除了作为理解《橘颂》主旨的重要依据,在文化层面上,学者们往往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重大历史意义:橘树作为楚国的象征,与楚国领土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一情况,目前学界尚无人关注。

一、“南橘北枳”与楚国方物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了齐国上大夫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嬉也,寡人反取病焉。”[3]392

楚王原本想用“齐人楚盗”来羞辱晏婴,没想到晏婴以楚国方物为例,用“南橘北枳”的类比反驳自视甚高的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取得外交的胜利。自此“南橘北枳”演化为一个成语,广泛流传。《周礼·考工记》谓:“橘逾淮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淮南子》亦谓:“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4]

从晏子与楚王的对话语境中可以看出,南橘北枳之事于远在北地的齐国亦有传闻,可见为时人尽知的事实,也说明淮北地区种植橘树的规模不会太小。橘本为楚国特有的方物,《山海经》卷五《中山经》有数条关于橘树的记载:“东北百里,曰荆山……其木多松柏,多橘柚,其草多竹”;“又东北三百五十里,曰纶山,其木多梓枏,多桃枝,多柤栗橘柚”;“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毂柞相栗橘柚”;“又东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其木多柤栗橘柚楢杻”;“又东一百七十里,曰贾超之山,其阳多黄垩,其阴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柚”;“又东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棃橘柚”[5]。这六处植橘之处皆在楚国境内,可见橘确为楚之特产,古时亦多有以橘柚代指楚国。如《吕氏春秋·本味》:“果之美者:沙棠之实……江浦之橘,云梦之柚。”[6]320又如《战国策》:“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7]再如《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8]橘树几乎成为南国楚地的象征。

由此看来,橘柚既为楚国特有的方物,淮北出现的枳,当从楚国引种所致。然而,楚人何以要在淮北地区种植橘树呢?《韩非子》曰:“夫树楂梨橘柚者,食之则甘;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9]既然橘生淮北为枳,其味大变,那么显而易见,北地植橘并非为了满足北方人的口腹之欲。究竟原因何在,从《晏子春秋》中很难找到答案,其他典籍中亦未记载在淮北种植橘树的原因,这得从橘树之于楚国的意义考察。

楚人之于橘树的崇拜,可于屈原的作品中找到线索。有关橘树的最著名作品,自然是中国文人所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1]153-155

在这首流传千古的作品中,屈原将橘树称之为“后皇嘉树”。所谓“后皇”,王逸认为“后,后土也;皇,皇天也”[2]1640,后多从之。朱熹认为后皇即“楚王”[10],信从者少。然无论何种解释,“后皇”都表明这“嘉树”的非同寻常。依照王逸的阐释,参以古人的信仰,皇天是天帝之称,后土即社神之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所谓“受命”,王逸认为即“受天命”[2]1643,言橘树受天命所赐,生于南国,志不可移。南国之谓,明显指楚地,而“深固难徙”“独立不迁”更说明橘树象征着楚文化的根深叶茂和坚忍不拔。

既然植橘于社坛,树木成为国家之象征,树木的改变则可能会引发社禝倾覆之虞。在《逸周书》中有这样一则关于树的记载:

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大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寤惊,以告文王,文王乃召太子发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11]

清华简《程寤》亦更加详细地记载了这段历史,补足了传世史书于此篇的残缺。太姒之梦:“商庭生棘”与“周梓化为松柏棫柞”恰恰用树木的改变昭示了天命所归——周代殷商。在此,树木是一种天命的象征、江山社稷的象征:商纣无道,代表其江山社稷的树木变为荆棘,而周因受命于天,代表其部族的梓树变成“松柏棫柞”之树,象征着周人即将顺应天命夺得天下。古籍中用社树表明国家兴亡还有其他例子,如《晋书》记载:“皝之迁于龙城也,植松为社主。及秦灭燕,大风吹拔之后数年,社处忽有桑二根生焉”[12]。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虽是鲜卑人,但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开国之初种植社树表明皇权,而前燕国的兴衰成败竟与这神圣的社树休戚相关,国在树在,国亡树亡。当前秦的铁蹄踏破前燕的国土,作为社树的松树竟然被大风连根拔起,不得不说社树于国家而言意义重大。

如此可见,某些特定的树木往往可以象征一个国家的江山社稷,那么橘树似当为楚国的社稷之树。虽然古籍中没有橘树作为楚国社树的明确记载,但是,从《汉书·礼乐志》收录的《郊祀歌·后皇》可管窥一二。《后皇》有“后皇嘉坛,立服玄黄”的诗句。后皇嘉坛,颜师古注曰:“坛,祭坛也。服,祭服也。”[13]1065那么,“后皇嘉坛”究竟是什么样的祭坛呢?颜氏没有注明。前文在释读《橘颂》“后皇嘉树”时我们提道:王逸认为“后,后土也;皇,皇天也”;朱熹认为后皇即“楚王”。那么在代入“后皇嘉坛”时就有两个含义:要么是祭祀天地的祭坛,要么只是表明归属的天子祭坛。究竟哪一种解释正确呢?其实,郊祀本来就是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那么基本可以肯定:“后皇嘉坛”的“后皇”并非表示君主。那么“后皇”究竟是祭天还是祭地呢?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相关记载。《汉书·郊祀志》曰:

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13]1221-1222

由这段记载不难看出,“祠衣上黄”当即“立服玄黄”,而“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应当就是这“后皇嘉坛”了。所以,后皇嘉坛最合适的解释应该是祭祀土地神的祭坛,也就是社坛。既然“后皇嘉坛”是社坛,那么与之句式相同的“后皇嘉树”就当是楚国的社树。而且植橘于社坛,当然是社树的标志了。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这非同寻常的橘树究竟为何会种植在北地呢?显然,从《橘颂》中还得不到解释,《橘颂》给出了“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相反答案。

二、“社树”“封树”与邦国领土

在先民文化中,树木有着特殊的意义,树木往往用来代指邦国与乡里。古代典籍中就有关于“社树”的记载,表明树木的神圣与重要。如《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可见在当时人的潜意识里,乔木是故国的象征。东汉张衡《南都赋》云:“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难巡,睹旧里焉”,则以桑梓指代乡晨。因而树作为江山社稷的象征,并非我们的主观臆断。

《周礼·地官》载大司徒篇:“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14]702在古代,祭社之处必植树,封土为社,各随其地种植所宜树木,就是社树。而且社不同,所植树亦不同。《尚书·无逸》载:“大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地是万物生产的源泉,社坛祭祀土地,而树木则植根于地,为土所生,代表了土地的灵性。

再看《逸周书》所引的太姒之梦:“小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清华简《程寤》篇记叙为:“廼小子发取周廷梓树于厥间,化为松柏棫柞。”[15]象征周部族的树木最初是梓树,但是因周族将受命于天,梓树化为“松柏棫柞”。显然,树木亦有等级,“梓树”和“松柏棫柞”相比,自然是后者地位更高。

而对于周王朝而言,“梓树”和“松柏棫柞”究竟谁为社树?或者说太姒之梦中的树哪一种是社树?恐怕还需进一步探析。因为太姒之梦中并无商庭之木的名称,只言“商之庭产棘”。而周之庭虽记载了很多树木的名称,但是没有明确说明究竟哪一种树才是社树。

《论语·八佾》亦有关于社树的记载,似乎补足了上述的疑问: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站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16]

由《论语》可知,夏朝的社树是松树,商朝的社树是柏树,周朝的社树是栗树。那么,《周书》的太姒之梦所载社书就与《论语》产生了矛盾。《论语》记载的周人社树栗树竟然没有出现在太姒的梦中,究竟何者为是呢?《论语》关于三代社树之记载,以商朝而言,与其他文献有出入。《论语》认为殷商的社树是“柏树”,但是时代略晚于《论语》的《吕氏春秋》却多次提到殷商的社树是“桑树”。如:“汤乃以身祷于桑林”[6]200“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6]357。那么夏商周三代,会不会有固定的社树,究竟以何种树木作为社树?文献记载互有矛盾,由目前的资料尚不敢断言。但社树应是一国的文化表征,当不会有大的问题。除此之外,树木和领土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从“社树”的角度考察显然证据不足。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还有一个“封树”的文化概念,可以证实“树木”和“领土”之间确实存在关系。

“封树”即《周礼·地官》大司徒篇所谓的“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郑玄注:“树,树木沟上,所以表助阻固也。”贾公彦疏:“于畿疆之上而作深沟,土在沟上谓之为封,封上树木以为阻固,故云‘而封树之’。”[14]704可见,封树的含义就是“堆土植树以固疆界”的意思,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也恰巧有所记载。西周中期的格伯簋有这样的铭文:

唯正月初吉癸巳,王在成周……格伯履,殹妊彶佤厥从格伯按,彶甸殷,厥绝谷杜木、原谷桑,涉东门……

用夨業散邑,廼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湖一封;以陟二封,至于边柳……登于厂湶,封,,陵剛,……

格伯簋和散氏盘均是西周时期关于土地转让的铭文。贵族间的土地交易达成后,便要履田,设定土地范围,而“植树”就是确立土地范围的方式之一。诚然并非每次土地交换都用“封树”的方式进行范围界定,但是毫无疑问,封树可以限定土地范围,表明土地归属。而社树与封树往往是同一个树种,正如徐喜辰先生所论:“植树于社坛之四至,正所以象征一邦土地的四至,而此种树木自然就是封于陲境即封域的树木”[18]。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橘树既是楚国的社树,也是楚国的封树,接下来的问题是,生于南国,受命不迁的橘何以会出现在淮北呢?《说苑·奉使》采撷晏子使楚的故事时说:“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19]“齐王使人取之”的叙述与《晏子春秋》文本不同,恐怕其中记载不足凭信,原因有二,一是橘即为楚之社树,必不可轻易为他国所取;二是《说苑》成书晚于《晏子春秋》,其说可能采自《晏子春秋》而有所改编。

那么,淮北出现枳的原因到底何在,这又得从考察楚国在北方的军事扩张谈起。

三、楚国在淮北地区的领土扩张与橘树的北移

楚国在南方立国,早期的立国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其中心势力由夷水之滨达到江汉之间,开创了楚国的基业。国势崛起之后,逐渐向外扩张,以实现其经略中原、争霸诸侯的目的。而向淮北一带的开疆拓土,是其战略重心所在。史料表明,至迟晏子使楚之前,楚国实施了一系列东进北上的战略。

楚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成王时期的熊绎,而自东周楚武王始至楚灵王执政前近一百余年时间内,楚国的势力范围不断外扩,尤其在淮河中上游地区,楚国大肆北扩东进,占领了大片的领土。《韩非子·有度篇》谓“荆庄王灭国二十五,开地三千里”,《说苑·正谏》亦谓楚文王“兼国三十”。其扩张的历史过程,高士奇在《左传纪事本末》有一个简要的概括:“自邓亡,而楚之兵申、息受之;申、息亡,而楚之兵江、黄受之;江、黄亡,而楚之兵陈、蔡受之;陈、蔡不支,而楚兵且交于上国矣”[20]。楚向北方的扩张,首先占领的地区是南阳盆地一带,而后以此为跳板夺取淮北。

春秋时期,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发展,土地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财富,攻城略地的土地兼并战争时有发生。《汉书·楚元王传》曰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之间”(颜师古:谓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获麟也)“亡国五十二”,颜师古注解:

谓桓五年州公如曹;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十年齐师灭谭;十三年齐人灭遂;十四年楚子灭息;十六年楚灭邓;闵元年晋灭耿,灭霍,灭魏;僖五年楚灭弦,晋灭虢,灭虞;十二年楚人灭黄;十七年楚灭项;十九年秦人取梁;二十五年卫侯毀灭邢;二十六年楚人灭夔;三十三年秦灭滑;文四年楚灭江;五年楚人灭六,灭蓼;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宣八年楚人灭舒蓼,九年取根牟;十二年楚子灭萧;十五年晋师灭赤狄潞氏;成六年取鄟;十七年楚灭舒庸;襄六年莒人灭鄫,齐侯灭莱;十年诸侯灭偪阳;十三年取邿;二十五年楚灭舒鸠;昭四年楚子灭赖;十三年晋灭肥;十六年楚子取戎蛮氏;十七年晋灭陆浑戎;二十一年晋灭鼓;三十年吴灭徐;定四年蔡灭沈;五年楚灭唐;六年郑灭许;十四年楚人灭顿;十五年楚子灭胡;哀八年宋公灭曹;又邾灭须句,楚灭权,晋灭焦、杨,楚灭道、房、申:凡五十二。[13]1937-1941

其中楚人灭掉的有:息、邓、弦、黄、项、夔、江、六、蓼、庸、舒蓼、根牟、萧、舒庸、舒鸠、赖、戎蛮氏、唐、顿、胡、权、道、房、申,共计二十四个国家或地区,占了“亡国五十二”的近一半,虽然亡国的具体数目各种文献所载与后人研究有所不同,但显而易见楚国向外扩张的势头不容小觑。而在楚灵王执政之前,楚国灭亡的淮北地区国家主要有息、项、江、萧四国①息、项、江、萧四国地理位置依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20-21页“春秋时期全图”;第29-30页“楚吴越”图。。

息国,《左传·庄公十四年》记载:“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21]198。息国故城在淮河北岸,即今河南息县。在战略意义上,息国地形险要,是水陆交通要道,战易守,攻易防。楚文王夺得息国疆土,为楚国向北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国,位于今河南省沈丘县与项城之间,毗邻陈国、顿国、沈国,地跨颍水。尽管颜师古作“十七年楚灭项”,但《左传·僖公十七年》只言“夏,灭项”[21]371,并未表明由哪个国家所灭。杨伯峻注解:“《左传》以为鲁灭之;《公羊》 《谷梁》以为齐灭之。《左传》叙此事首尾完具,当为信史……顾栋高《大事表》以为‘后为楚地’。盖地势国力之必然,无论齐、鲁,终不能越宋而保有项。”虽然楚国占领项国时间并非如颜氏所谓的僖公十七年,但楚国占领项国后,势力范围已深入北方腹地。

江国,《左传·文公四年》:“秋,楚人灭江”[21]532。该国位于淮河北岸,即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江、息、弦、黄等淮河流域国家分别被楚国所灭,形成楚国向北扩张的军事纽带,为楚国灭亡道、房、陈、蔡等北方国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萧国,《左传·宣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21]717。该国位于今安徽北部萧县及相邻的江苏徐州西部一带,地跨丹水。而此时楚国的势力范围已经逼近鲁、宋二国。

此外,楚国在淮河以北除却歼灭小国外,还攻克了很多城池。如在《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中还可以看到:公元前637年,即周襄王十五年,楚国攻打陈国,占领了焦、夷二邑[22]12。焦地位于今安徽亳州,夷地在其东南方向。地望刚好在陈、宋之间,于楚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公元前618年,即周顷王元年,楚国依旧攻打陈国,占领壶丘[22]13。该地位于今河南新蔡东南,地跨汝水,为楚国灭蔡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楚国在淮河以北地区攻城略地、抢占领土,实力非常强大。如果将橘树看作楚国的社稷之树和封疆之树,那么对于“南橘北枳”的现象,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断:枳味酸而不可食,橘树种植在淮北地区并非为了满足口服之欲,之所以在北地种植橘树,与楚国的领土扩张有关。当楚国的势力和领土范围扩张到淮北地区后,楚人将橘引种到淮北,一方面,遍植橘树,树之于社坛,表达故国之思;另一方面,在淮北地区种植橘树表明领土归属,宣示楚国主权。

同时,这一结论还可从楚人的政治意识与文化特点得到佐证。其一,楚人具有强烈的领土意识,在北进灭国的同时,楚国以设立县制的方式,将所灭之国纳入王权的统治之下,以巩固边防。“因为楚县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国随着疆域的扩大,设置的县逐渐增多,它的防御与进攻的作用不断地加强,这样就更有利于开疆拓土。”[23]植橘以明确其疆域、标识其国界无疑是其领土意识的外化。其二,楚文化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神巫色彩,楚国在宗教、民俗、文艺等方面保持与中原有异的巫文化特色,《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祀”[13]1666。王逸《楚辞章句》亦谓:“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2]742-743直至唐代诗人元稹在其《赛神》诗中亦言:“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可见,树橘于社坛,祭神祀土,是楚人的习俗。在领土扩张的同时进行文化扩张,将代表楚文化的橘树移植于淮北地区,也是楚文化的外在表征。

“南橘北枳”作为一个成语,历来是说明环境重要性的一大证据。但在先秦时期,树木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标明领土归属,甚至可以象征天命所归。橘树作为社树,自然是楚国的象征。虽然古籍中并无楚人在淮北地区种植橘树的明文记载,但在先秦时期,树木的文化意义在于标明土地归属。当楚国的势力范围扩张到淮北地区后,为了宣告主权,种植象征其江山社稷的社树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晏子使楚之前,楚国在淮北地区的势力范围就已经很强大了。“橘生淮北为枳”的现象随着楚国在北方的不断扩张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是当时众所周知的基本事实。先秦时期的信息传播本就不发达,况且种植橘树这种事情与国家战争相比还是分量太轻,所以文献几乎没有记载。正是因为史无明文,才使得学者们忽略了这一成语背后的重大历史意义。遗憾的是,楚在淮北的统治很不稳定,春秋中后期,晋楚在淮北角力,城濮之战后,淮北诸国纷纷归晋,楚在此地的势力渐弱。至楚怀王时,则彻底失去了淮北。楚文化虽枝叶繁茂,然而作为社树的橘一变而为枳,是否意味着作为南方大国的楚的势力在淮北“水土不服”呢?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橘树淮北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小金橘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给橘树弯腰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会跑的小橘树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