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中韵文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2019-03-15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韵文赋诗左传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先秦时期,引诗文入典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现象。《左传》引《诗》最多,此外,所引还有《国语》 《礼记》 《论语》等。而这些引用,导致大量韵文散见于《左传》中,形成了《左传》特殊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

一、《左传》中韵文的引用

《左传》中韵文的引用很普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诗经》引用;二是对其他典籍的引用,其中最多的就是引《诗》。

(一)《左传》用《诗》分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不仅广泛而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并对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春秋时代,《诗经》就已经为人们熟知和广泛引用,其中以《左传》用《诗》篇目最丰富、数量最多。据笔者统计,《左传》提及《诗》共计277则,涉及篇目152篇。《左传》用诗,根据使用环境可以分为:引诗、作诗、歌诗或赋诗。

1.引诗。何谓引呢?汉代何休《公羊传序》有:“援引他经,失其句读。”[1]1056据《汉语大字典》:“引即引用、用作证据或理由。”[1]1056引诗,就是援引《诗经》的文字、句段。

这些引诗有两种情况:一是历史人物引诗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二是作者引诗发表议论。作者引诗常常不表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假托第三人称“君子曰”或“仲尼曰”的视角来表达。如《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2]15引自《诗经·大雅·既醉》,此处引诗是借诗表达对颍考叔孝敬母亲且能影响郑庄公的行为的赞扬。《左传·宣公九年》:“孔子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2]702引自《诗经·大雅·板》,此处孔子借诗发表了对泄冶劝谏陈灵公之事的态度,他认为人民多邪僻,国家濒临危乱,不应该自立法度以危害自身,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泄冶的做法。

2.作诗。作诗指的是诗歌的创作。作诗在《左传》中通常用“赋”字来表现,如“赋某诗”或“为之赋某诗”。赋诗在春秋时代具有多重含义。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解释说:“‘赋’有二义,郑玄曰:‘赋者或造篇,或诵古’,是也。”[2]702此处所说赋诗皆取其“造篇”之意。《左传》中共有四处作诗:《隐公三年》有“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2]30-31;《闵公二年》有“许穆夫人赋《载驰》”[2]267、“郑人为之赋《清人》”[2]268;《文公六年》有“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2]547,这些“赋”都是创作的意思。

《左传》中诗歌创作也用“作”字来表现,正如杨伯峻注《左传》所言:“古人言赋诗固有二义,自作诗曰赋,诵前人之诗亦可日赋,若言作诗,则只能有自作之一义”[2]423。《左传》里共有两处作诗:一为《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2]423-424;一为《宣公十二年》:“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2]744-745据杨伯峻之说,《左传》中“作诗”含义较为特殊,只能作自做解释,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明确地知道上述诗作的作者分别是召穆公和周武王。

引诗和作诗的区别就在于,引诗属于二次创作,而作诗完全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记录的《诗经》篇目,是我们研究相关诗作主旨和作者的第一手资料。

3.歌诗或赋诗。《说文·欠部》曰:“歌,咏也。”[3]歌,就是按照一定的乐曲或者节拍咏唱。《左传》共有3处歌诗:一是襄公四年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2]932;二是《襄公十四年》孙蒯使卫,卫献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2]1012;三是《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聘问,请观于周乐,鲁国乐工为其歌十四国风、小雅、大雅及颂[2]1161-1164。

《汉语大字典》解释“赋”为诵读、吟咏。[1]3885可见赋诗与歌诗有相通之处,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音乐性的诵读;二是需要吟咏歌词唱。

纵观《左传》,“赋”更像是一种交往礼仪。根据赋诗场合可分为以下五种:一是宴会礼仪。在宴会上赋诗是一种常例,如《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宴请重耳有“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2]30-31。二是会盟礼仪。诸侯会盟通常会签订协议结盟,如《文公三年》鲁文公到晋国寻求结盟,晋侯设宴招待鲁文公,晋侯赋《菁菁者莪》,鲁文公赋《嘉乐》[2]531。三是朝聘礼仪。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常常会相互派遣使臣交好访问,如《文公四年》卫国宁武子到鲁国聘问,鲁文公为其赋《湛露》及《彤弓》[2]535。四是会见礼仪。先秦时期,诸侯间为达成某种政治共识而约定在某地会面,如《襄公十四年》季孙宿,叔老和晋国的士匄、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公孙趸、曹国人、莒国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和吴国人在向地会见,期间范宣子责备戎子驹支泄露机密,不允许其参加会见,戎子驹支进行反驳,并赋《青蝇》后退下[2]1007。五是饯别礼仪。古代中国,人们送别时往往有很多礼节,诸如折杨柳、饮酒、歌诗等。《昭公十六年》就已经有了送行歌诗的风俗。“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齹赋《野有蔓草》……子产赋《郑之羔裘》……子大叔赋《褰裳》……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萚兮》。……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将》。”[2]1380-1381

(二)《左传》中其他韵文

《左传》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历史著作,历代文人对其语言艺术价值推崇备至。《左传》除了大量取用《诗经》之外,还常用其他典籍韵文。据笔者统计,《左传》共有60则韵文。这些韵文可分为引典籍和韵文创作两类:

1.引典籍。《左传》刻画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辞丰富多彩、极具个性,常常引用生动典籍、俗语、谚语、童谣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左传》引用的典籍很广泛,涉及《尚书》 《周易》 《夏书》 《军志》 《郑书》 《大誓》等共计20余种。这些引用中有很多韵语。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赵衰向晋文公推荐郤縠担任中将军,引《夏书》“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2]15增加说服力,成功使得晋文公采纳自己的建议。襄公四年,魏庄子引用“《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尽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讽谏晋悼公好田猎之事,后来晋悼公采纳了魏庄子的谏言,致力于管理人民,并按照时令打猎。由此可以看出,引用典籍既是行人辞令的常见形式,也是一种说话技巧。

谚语是一种短小精悍、讲究节奏和韵律的特殊语言形式。《左传》中的谚语以“谚”和“言”的形式出现,共计13条。这些谚语出现于历史人物的言辞中,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说服力。隐公十一年,滕侯和薛侯到鲁国朝拜,他们为席位的先后争论不休。鲁隐公很是为难,于是派羽父找薛侯商量。羽父引用周谚“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说服了薛侯让滕侯排在前面[2]72。成公十七年,韩厥引古人谚语“杀老牛莫之敢尸”来推辞栾书、中行偃之召[2]903。昭公二十七年,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引上国言“不索何获”表明了自己的野心。

《左传》中还有很发达的占卜叙事结构。当时的人们十分依赖和信任卜筮,在他们看来,这些通过卜筮所得的预言“可验战争之成败,兆家国之灾祥,征氏族之兴亡,警朝纲之治乱,测人我之祸福,见爵禄之予夺,明行为之进退,辨才性之优劣”[4]。僖公四年,《骊姬之乱》中,晋献公想要立骊姬为夫人,卜筮以求吉凶。占卜所得繇辞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2]295-296,预示着立骊姬为夫人不可取。后来骊姬果然为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离间晋献公与各位公子的感情,并迫害他们。《左传》中的卜筮带着浓厚的巫史特色,使得叙事更加丰富,也为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文学性。

童谣也是一种强调格律和韵脚的文体,多通过儿童以口头形式流传。《左传》共有两处引用童谣。第一处是在僖公五年中:“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2]310-311这则童谣大致说明了晋国吞并虢国的时间和事件。第二处在昭公二十五年:“童谣有之,曰:‘鸲之鹆之,公出辱之。鸲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鸲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褰与襦。鸲鹆之巢,远哉遥遥。稠父丧劳,宋父以骄。鸲鹆鸲鹆,往歌来哭。’”[2]1460这则童谣交代了鲁昭公的结局,他将出逃鲁国,客死他乡,其弟宋父将继承他的王位。这两处引用呈现出了童谣的普遍特点。首先,童谣的出现往往与重大政治事件和或政治人物有关,显示出它的政治性,第一则涉及国家战事,第二则关乎君王生死。其次,童谣具有预言色彩,这一点类似于卜筮。童谣总是在历史事件发生之前出现,而且结局往往不可逆转,童谣的应验,显示出它的神奇性。第三,童谣总是出现于民间小儿之口,往往以针砭社会时事的形式出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显示出它的社会性。

2.韵文创作。《左传》中不仅仅引用韵文,创作韵文也较为常见,通常以“赋”“诵”“讴”“歌”这几种形式出现。这些韵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借创作韵文抒发感情。如《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2]15郑庄公与姜氏重修母子之好,欣喜而各自赋诗。《哀公二十一年》中齐“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2]1717-1718,对鲁哀公面对齐国叩首而不行回礼的事做出指责。类似的还有定公十四年的《野人歌》、哀公五年的《莱人歌》等。

二是作韵文针砭时事。宣公二年有一段宋国劳动人民与大夫华元的口舌之战,很是精彩:“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2]644-645。论战,以役人取胜而告终。类似的还有《襄公四年》国人借侏儒歌讽刺臧纥,《襄公十七年》《襄公三十年》百姓对子产政事的歌唱等。

三是作韵语记事。成公十七年,声伯梦见自己渡洹水时,有人赠给他玉珠,他将玉珠含在嘴里,流出的泪化作玉珠盈满其怀,于是他唱了这首梦歌:“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2]899

四是作韵语助兴。《昭公十二年》中记载了齐景公到晋国贺晋嗣君即位,席间他们举行投壶游戏,并赋诗助兴:“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2]1333。

二、《左传》韵文的特点

(一)评论性

《左传》中的韵语使用具有很强的评论性,最常见的形式是“君子曰”+韵语配合使用,这一组合形式贯穿于《左传》,如隐公元年的《诗》、隐公三年的《商颂》、隐公六年的《商书》、襄公四年的《志》等等。这一形式的韵语使用都是服务于“君子曰”的内容的,因此往往使得原来的韵文丧失了本来的含义。如僖公二十年君子曰引用了《诗经·召南·行露》,原诗疑似刻画了一位反抗暴行的贞洁女子形象,左丘明用来评价随国因自不量力打了败仗。再如,成公八年君子曰引用了《诗经·大雅·旱麓》:“恺悌君子,遐不作人”[2]828,这本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乐歌,《左传》以此来评价晋国栾书从善如流。

(二)劝诫性

《左传》中的历史人物善于借助韵语来进行劝谏。文公七年荀林父止为先蔑赋《板》之三章劝他不要出使秦国。《襄公二十九年》鲁襄公送葬楚康公回国,到达方城山。季武子占领了卞地,这时鲁襄公不想回国境,荣成伯赋《式微》这首诗成功劝得其回国。《定公四年》申包胥到秦国寻求军事援助遭遇失败,依庭墙痛苦数日,不进饮食,后秦哀公为之赋《无衣》后出师。昭公十二年,子革引蔡公谋父所做《祈招诗》对有出兵野心的楚灵王进行规劝。

(三)礼节性

《左传》韵文的礼节性更多地体现在赋诗上,特指诵古一类。赋诗是春秋时代朝聘、燕飨、会盟等场合的重要交际礼节。如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宴请重耳,重耳在宴会上赋了《河水》一诗奉承秦国,而秦穆公赋诗《六月》祝福重耳振兴晋国,赋诗过程还夹杂着受拜仪式。往往有赋必有答,且以答赋为礼。文公四年,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聘问,鲁文公设宴款待他,并在席上赋《湛露》及《彤弓》两首诗,宁武子不仅没有辞谢,还没有答赋,这使得鲁文公感到非常奇怪,并派人私底下去询问他。

三、《左传》韵文的形成原因

《左传》使用韵文,井然有序,蔚为大观,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这与春秋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态脱不了关系。

(一)政治原因

春秋时代,诸侯林立,各国之间交往频繁。《昭公三年》中子大叔有言曰:“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2]1232意思是晋文公、襄公称霸之时,对诸侯之间的交往作了严格的规定。霸主极其重视外交活动,使得“行人”大量出现。“行人”即外交使臣,他们在诸侯列国之间斡旋,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人辞令”是行人外交活动中的语言,《左传》得以大量保存记录下来。

行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关系着诸侯国的命运、交往,因此,行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熟读古籍,以求在外交场合凭借口舌之论达成目的。引韵语恰恰显示了这些行人的文化修养。《僖公二十三年》中,秦穆公宴请重耳,子犯说了这么一句话:“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2]410,意思是说自己文采不好,应该让文采更好的赵衰陪同。

(二)文化原因

春秋时代,以《诗经》为代表的韵文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左传》引用的典籍,不只《诗经》一部,还有《尚书》 《周易》 《军志》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其他典籍,韵文的引用远远高于不入乐的其他文字。这是因为,春秋时代,文字的保存和流传不易,而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韵文随着人们口口相传便流传下来,自然引用得多。除此之外,《诗经》作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使得它被引用得最多。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5]学《诗》是当时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讲究学以致用。

(三)个人原因

诗歌或韵文具有浓厚的抒情传统,因而中国文人历代好用诗歌来表达情感,即赋诗言志。《襄公十四年》诸侯的大夫跟随晋悼公进攻秦国,以报复栎地一役。晋悼公在国境内等待,让六卿率领诸侯的军队前进。到达泾水,诸侯的军队不肯渡河。叔向进见叔孙穆子,穆子赋《匏有苦叶》这首诗表达自己将要渡河的决心。此外,春秋时代提倡立言,重视言辞,无论是引用还是创作韵文都可以展示出一个人的才情。《襄公二十五年》引《志》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2]1106历史人物也把出色的言辞看作立身立世的重要原则,因此《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1088,立言乃是不朽之大事。

猜你喜欢

韵文赋诗左传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又遇二月二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初雪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醉菊
李白赋诗 宋瓷真迹——国酒故里 产品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