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借鉴研究

2019-03-15王秀华闫春晓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志愿精神思想

王秀华 闫春晓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志愿服务虽然起步略晚,但成效显著。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深刻了解我国自身文化内涵,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秀理论与实践成果,有益于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起步较早,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志愿服务文化体系构建基本成型,推动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国外学者很早便对志愿服务内涵和价值展开了深入探索,如今的志愿服务不再只是政府所提倡的活动,民间志愿组织开始普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最主要的参与群体,具备较强的奉献服务意识,其志愿服务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育人载体。国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有许多的共性特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人才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计划中有着重要地位。不仅是由于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关注度非常高,也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对于志愿服务的参与度高,认为志愿服务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路径之一。美国、日本等国家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率非常高,服务内容多样化,涉及其国内的一些大型赛事、灾后救援、生态保护以及教育支援等,并且经常开展国际范围的援助、交流与合作。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是许多国家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其内容与国家或城市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对大学生个人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持力度大

欧美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较早,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资金来源、社会影响力以及保障制度体系等方面较发展中国家更全面成熟。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普及度高且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其发展与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区发展、大学生就业也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甚至帮助政府推进了多项利民举措,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管理功能不容小觑[1]。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制度化、常态化

国外高校普遍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设立了规范性较强的运行体系,根据志愿者的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分配。在培训中注重志愿精神和素质能力的培育,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鼓励和反馈机制,确保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另外,国外各高校对志愿服务实行常态化管理,塑造了大学生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营造了浓厚志愿服务氛围[2]。美国高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更加注重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将其融入青少年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培养美国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保障了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美国,英国以及日韩等国家也已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极大地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启示与借鉴

(一)平衡志愿服务主客体关系,塑造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

新时代以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发重视,但是目前更侧重于理论培养教育,而忽略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培育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以及面对道德选择时的应对能力亟待加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趋向“模式化”,缺少灵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主体性丧失”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与长久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一、以理论“灌输”为主有一定关系。提升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自我定位,将有助于改善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高校在道德素质教育中逐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性,促进学生自主完成道德教育的内化,通过独立思考形成积极的道德思维。在美国,大学生一旦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就会用积极认真的态度去解决活动中的切实问题,这源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在文化素养教育还是道德品质教育中,美国高校都更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美国大学生非常明确自己在志愿活动中想要获得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工作经验的积累、人际交往的丰富或是赢得一定的社会尊重,但美国是崇尚物质主义、个人主义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把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当作志愿服务的根本出发点,这与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利义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国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3]。普遍来说,高校与大学生都明确知道志愿服务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志愿服务发展至今越发缺少创新性,管理模式趋于常规化。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优化其管理方式,建立更为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增强其组织文化和团队氛围,促使志愿者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是志愿团队的一分子。只有当大学生认同且接受志愿服务时,才会全情投入志愿活动中,无私地为志愿服务事业奉献自己的知识、时间以及精力。

第二,避免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的形式性。应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做实事为出发点,开展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提升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每个行为举动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形象,更是整个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面貌,从而造就大学生“慎独”的精神,对自己的知识、德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自身意志品行的塑造。我国应该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同时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放思想,重视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在志愿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提升志愿服务精神认同感,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每个国家的志愿服务精神都与其历史和文化积淀息息相关,不仅影响个人的文化涵养和精神面貌,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众多研究表明,志愿服务精神价值认同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态功利化、意志力不坚定、心理素质差、知行不一等问题。目前,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和认知趋于片面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真正养成亟须加强。

西方国家过去大多是宗教和政治一体化的国家,宗教对伦理道德的塑造有着其特有的影响力。国外志愿精神源于宗教信仰,这种国家文化和社会环境使大众较为容易对志愿服务精神产生价值认同,对此,高校也愈加重视志愿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美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就是以志愿服务精神为重心,端正服务动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韩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高校更是将志愿服务精神的学习列入了教学课程中,并将之当作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方式。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服务使社会更美好。古人常云:“志于道,基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中国社会不仅需要优秀的科技人才,更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追梦人。志愿服务精神宣扬了一种积极、高尚的道德文化,深刻把握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益处良多。

第一,提升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价值认同。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志愿精神思想。孔子将“爱人”作为“仁”的基础,墨家也有着“兼爱”的思想,这与我国志愿精神中的“奉献、友爱”不谋而合。各高校应当深入挖掘志愿精神的思想内涵,并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相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努力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

第二,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通常时间短、持续性差,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活动更是屈指可数,我们应使开展的每项志愿服务活动有其深刻的价值。在现实层面,志愿服务要深入社会生活,探寻真正有需要的群体,避免大张旗鼓地志愿服务形式,切实开展改善社会现存问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帮助他人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使大学生亲身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才是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恩格斯说:“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5]”。实践需要理论作为指导,我们必须加大志愿精神的培育力度,只有精神的坚定与富足,大学生才会拥有坚定的意志力,从而激发大学生强大的内心力量,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调动各方资源,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环境

毋庸置疑,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氛围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稳定发展。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但就目前来说,社会和政府的力量还未被深入挖掘,仅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军奋战,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易被“边缘化”,不仅削弱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有碍于社会主流意识的传达和领会,也降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更削弱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实践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非常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6]。他们将社会、政府、家庭、高校、媒体以及个人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将志愿服务当作一项重要事业发展,使德性教育融于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传达国家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营造社会性的育人氛围。在西方国家,政府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非常高,甚至志愿服务承担着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职能。从高校层面来说,英国高校非常重视社区服务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社会经验,在挫败中学会批判性思考方式[7];法国、美国等国家明确规定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或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是毕业必须条件。法国高校更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目标进行了明文规定,可见德行教育地位不亚于专业知识教育。此外,欧美国家高校之间还会形成联盟组织,以便协同合作,共同发展。从社会和政府层面来讲,政府会不定期地向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予以拨款,社会各界人士也会经常性的举行捐赠活动,同时专门制定了维护大学生志愿者安全与利益的相关法律制度,共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挥其社会价值。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尚在起步阶段,政府虽然大力支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目前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思想习惯却束缚了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有效开展及高校实践育人的长效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有效发挥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应逐步采取措施。

第一,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从个人层面来说,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注意自身言谈举止,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高校层面来说,应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地位,致力于培养新时期的“四有”青年;从社会和政府的层面来说,应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度,政府可以推出奖励政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

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应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向制度化发展,在更多的省份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维护志愿者的切身利益和个人安全。当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得到保障,更多的父母会鼓励支持子女多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加其社会经验,以便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所以,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环境,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稳定发展,保证志愿者不偏离社会主流思想,在强化其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确保大学生能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品行[8]。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9]。”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经验超出于理论成果,在尊重我国自身历史和文化渊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借鉴的方法,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必将极大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志愿精神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志愿……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思想与“剑”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