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研究

2019-03-15尚倬森

安徽医专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理论课专业课程

尚倬森 沈 慧 江 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做好“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要从原来的以思政课程为主转变为课程思政的全方位的教学。

1 概念界定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的总称。高德毅等[1]人认为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孙蚌珠[1]认为,思政课程是课程体系,而课程思政是教学体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即是由显性的思政教育向隐性的思政教育的拓展。显性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包含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统一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

2 医学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固有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思政课程高度概念化、理论化和抽象化的原理观点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独立体系的思政课程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领作用日渐衰弱。在美国,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依靠某一两门成系统的思政课程进行,而是将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中,实现潜移默化全方位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担到各学科中,几乎所有的课都包含意识形态教育[2]。

在以理科生为主的医学类院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够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医学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树立求真务实的医学态度,形成良好医德医风,有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3 医学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教育理念 未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没有充分确立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和全面教育的概念。医学院校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以业务精湛为教学目的,注重传道授业,但很容易忽略价值引领,难以做到对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真正解惑。

3.2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意识有待提高。在医学院校,育德和育才同样重要,“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道应有悬壶济世之义,因此专业教师在育才的同时,要统筹处理好育德工作,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既用之于卫生又推之以济世的良医。同时高校一味强调专业课教师专业学习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了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且在思政团队建设上,多以专业思政教师为主,没有合理吸纳专业课教师,不利于思政教育在其他课程中的渗透。

3.3 教材资源 各学科思政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获得理论来源和学术支持,而且要广泛吸收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但是目前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即使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被动、消极的,虽然很多医患沟通类课程、医学人文类课程已开通,但是更多医学类专业课程中的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人文情怀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思政教育资源和专业课程资源几乎完全是独立的。

3.4 管理机制 各部门通力合作的机制未形成,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医学院校中,思政教育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由专门的思政老师负责,而与学生接触频繁的专业课教师并不承担思政教育教学的任务。同时,教务、学工、人事等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未形成联动效应,多方力量难以聚集形成合力。在教师评价体系中,也未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纳入评价体系中,思政效果难以考量,无法发挥评价考核的推动力,难以实现思政教育的以评促教。

4 医学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路径

实现医学院校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4.1 增强理念,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医学院校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将两者统一起来,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3]。把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形成“课程思政”的新格局。高校教师要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积极实践立德树人的要求,将德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师话语体系。

4.2 加强师资,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在师资团队组建上,要做到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多元组合,既能得到思政教师的专业指导,又能深度挖掘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有利于探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发挥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先锋示范作用,做到业精、身正、德高。

4.3 挖掘教材,人文与科学要素相结合 在挖掘专业教材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特点,提炼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要素。医学类课程中“悬壶济世”“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等价值要素对造就良医意义重大。同时将医学职业精神融入课程,让职业精神经由专业教师的讲授融于具体的专业学习中,以人文精神教育医学生,以人文情怀涵养医学生。在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通过课堂互动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4]。

4.4 完善机制,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完善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机制,既要抓显性教育又要抓隐性教育。要充分整合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力量,实现专业发展和德育培养协同进行,达到既立德又树人的目的。首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营造好“大思政”的教学环境。其次,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充分发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5]。同时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将教学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扩展到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价值引领维度。在教学中,设置思政评价指标,引导专业课教师积极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实践课程思政,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只有通过增强理念、加强师资、挖掘教材、完善机制等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才能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才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理论课专业课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