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思想与策略
2019-03-15韩天圣
吕 健 韩天圣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一、全球治理亟须新思想新思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秩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格局面临重大转型、经济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的历史节点上提出来的,它给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发达国家指明了前景,给处于实现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指明了方向,同时还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支持,也给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人民带来了希望。
冷战过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这得益于管理、服务、文化等一系列成套的软实力推动着全球治理的成熟:在理论依据上,推崇政治、经济新自由主义制度,利用新自由主义制度控制全球治理的理论分析,进而控制理论最高点;在交往实践中,实行多边外交和单边外交相结合的方式,以国家利益为主,巩固西方国家领导地位。总体来说,当今全球治理的指导思想,无论从理论还是到实践,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其实,这种新自由主义思想是从二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脱离出来的,其中心思想涵盖了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所倡导的经济与政治体制,然而在实践当中,这种思想并没有成为全球治理的“灵丹妙药”,反而越来越与如今的多极化的国际协同治理机制相背离。
有专家认为,一些所谓的“大国”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减弱,全球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等现象。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况给中国的发展增加了很多的变数,对今后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不小的挑战。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阐明了在未来要把“一带一路”倡议建成和平发展之路、繁荣发展之路、开放共赢之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和文明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从不搞地缘政治,也不会重走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老路,而是要以此为着力点,为全球治理的发展献计献策,努力做到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想通。
(一)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以西方利益为主,缺乏全球治理大局观
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却一直不能把西方国家发展利益与这些国家相统一。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并没有把新兴国家的发展观念体现出来,而是以西方国家自己的发展利益为目标,对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具有极大的干预性。对落后国家的经济援助附加政治条件,利益交易涉及本国货币,汇率受西方国家直接操纵,由此产生多个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西方国家制定规则,甚至拥有其他国家能否进入的裁决权。由此可以看出,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长期局限于冷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的制度中,即使进入新世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也没有对旧的制度和思想核心做出任何改动,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做出重新规划和设计。
(二)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零和博弈”形势严峻,义利观比较缺乏
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以国家为单位,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运行的目的,利用博弈论的“零和博弈”思想制定国家政策,导致全球治理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问题颇多。在全球治理问题越来越碰触到深层次利益的时候,“零和博弈”思维下的一国利益和共同利益就会引发冲突,引发严重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区域安全热点问题。即使在全球化下,“零和博弈”的思维依然以西方大国为主,一旦这一进程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标准,就会认为全球化在一些方面不合理甚至直接否定全球化进程。在这个前提下,西方国家就会提倡反全球化思潮,这是“零和博弈”思想的发展结果。在世界安全问题上,新自由主义在“零和博弈”思想的影响下发展为“新干涉主义”,一些国家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威胁主权国家安全,质疑国际法和国际和平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威胁世界的和平稳定。
(三)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视西方文明为中心,缺乏文化融合理念
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渲染文明优劣,文明体制差异对待,主要原因是在认识方法上存在局限性。西方文明中心论认为西方文明是先进程度高的文明,所有文明应以西方世界的模式加以改造,同时对其他文明加以贬低和诋毁。尤其以亨廷顿的西方文明优势论为代表,鼓吹西方国家对异类文明加以抑制,例如伊斯兰文明。西方资产阶级把自身利益描述成全世界利益,将自身价值观形容成共同价值观,用西方的标准衡量世界,用西方文明中心论来指导全球治理,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诱骗他们信仰西方文明中心论,使其在全球治理中逐步脱轨,被西方国家彻底控制。
二、“一带一路”倡议变革全球治理思想
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思想由于自身的缺陷,使得当前世界恐怖主义泛滥,逆全球化思潮严重,地区安全问题突出,不变革全球治理思想,就不能妥善地解决上述威胁。西方中心论的文明观是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矛盾扩大的根源,对待恐怖主义只是一味地武力镇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威胁,反而让恐怖主义找到了反对西方中心论的理由,势利逐渐扩大,威胁加深。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变革旧模式、倡导新思想的全新理念。
(一)利益模式更新:舍“封闭自大”旧模式,倡“公正合理”新理念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1]。2013年下半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这一倡议所倡导的新的全球治理思想的核心就是所有参与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各项议程,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合理规则和制度进行重新规划,使全球治理进入新模式。诸多国家对此反响热烈。
(二)义利观念更新:舍“零和博弈”旧形式,倡“互利共赢”新理念
“互利共赢”的新理念就是要反对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等思潮。“互利共赢”意味着“一带一路”就是要打造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全球治理观是愿意同所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任何一个国家,只要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中,就可以共享发展成果。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国家获得的利益是通过合作实现的,而不是所谓的成立利益集团。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发起者,理应承担全球治理更大的责任,带头制定各项机制,打破现在全球治理思想存在的种种局限。
(三)文化融合更新:舍“文化隔离”旧模式,倡“开放包容”新理念
“一带一路”的提出不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各个国家希望同进步、促合作的理念不谋而合。“一带一路”倡导的开放包容是国家可以选择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路线,国家间的道路不同、文化不同不能作为是否合作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国家应做到求同存异、互相学习。拥有不同文明的国家应做好本地区的安全治理,以地区和平和稳定为前提参与到全球治理过程中。对于全球性问题,不同文化的国家应积极参与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努力献计献策,不能因文明不同造成在治理过程中相互对立。不存在哪一个文明程度先进、哪一个文明程度落后,不能搞一言堂,不把一己之欲强施于他人,而是应与各国对接发展战略,最大程度做到文化开放包容。“一带一路”起源在中国,但它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不同的国家可以充分利用本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智慧,让全球化进程更有生机,更可持续。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策略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外界有很多疑问,中国目前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自身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比如,中国自身产能过剩,对外投资要获取更多利益,中国自身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会不会依附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甚至还有一些人质疑“一带一路”的理论中中国目标过于明显,中国官方部门的理论性指导不够全面。
在“一带一路”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不乏因各方面利益诉求不同而导致项目被停止的事例。所以,中国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加深研究,而且在实践中还要继续发现更多务实性质的问题。例如,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就《巴黎协定》实施了措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在对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方面,中国加大对非洲援助,帮助其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些举措需要中国制定具体的措施来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服务,还要借助中国智库进行专业的深入研究。
(一)探索中国全球治理观,构建更新更好的全球治理方案
目前,应对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气候问题、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作为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主要标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世界经济增长、地区稳定、安全卫生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全球治理的新舞台,也是一种的全新的模式,这是一种东方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全新治理模式。在欧洲一些国家,有近半数的民众认为中国将会是未来全球治理的主导者和推动者。虽然中国在这一领域仍然是初学者,面对国际和国内问题会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但在全球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中国提供了大量的中国智慧,并结合各国发展需要,因此,中国的话语权和地位的提升是众望所归。
“一带一路”倡导国际社会多边合作,这并非对过去体系的否定,而是以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态度吸收过去体系的优点,与国际社会一道平等享有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红利。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所解决问题的思路,无疑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新方案,这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联合国全球均衡发展理念,推动国际社会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互联互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实行“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逐步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金融风险调控机制,经济发展互帮互助等,通过这些举措建立多种体制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例如,中国铁路从最开始的引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缩影。从2016年中老铁路开工,全线运用中国的铁路运营标准,到2017年中国在境外承建的最大工程——马来西亚铁路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工,表明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国际社会打造的最新合作平台,这些项目的成功实践,无疑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地方就业、振兴全球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融合沿线国家文化,对接各国发展战略,通过“六廊六路”和区域互联互通建设,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新一轮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中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看见中国方案。
(三)倡导文化互联互通,实现开放包容的文明大繁荣
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3]。“一带一路”倡议是文化交流之路,要让沿线国家的人民心连心手拉手的相处,拉近彼此的距离。要想实现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繁荣,就要在人文合作和人民往来上加深沟通。“一带一路”的文化沟通形式多样,既有政府组织的大型民间演出、大型展览、召开论坛、成立民间文化交流协会、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等形式;也有民间的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的对外交流、甚至公民个人出国旅游等,它们带动了沿线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一带一路”倡导的开放包容和文化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