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

2019-03-15陈宝翠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必修课外语教学外语

陈宝翠

(辽宁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 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普遍被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作为学科,跨文化交际与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等都有交叉,所以跨文化交际的学科性质就是跨学科性和边缘学科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有大学授予学生跨文化交际硕士和博士学位。根据胡文仲1995年统计,我国只有5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1]。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国家急需 “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管是满足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都是责无旁贷。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恰当交往的能力”[2]。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全球化时代国际化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自然越来越受到重视。据史兴松、朱小玢统计,我国各类学术期刊仅2005到2014十年间就发表有关跨文化交际论文13 397篇,其中核心期刊呈逐年上升趋势[3],但是大多数研究是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组成部分及重要性[4],对人数众多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还没有检索到。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外语教学

早在2004年,跨文化交际专家彭世勇就注意到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集中在外语界,特别是英语教学和研究方面,甚至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能力等同起来。这既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特点,也是其局限[5],因为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多学科性。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在外语界也有其必然,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脱离特定社会文化环境而独立存在。不了解目标语言的民族文化取向是很难学好该语言的。很多大学生毕业还不能与外国人流畅地交流,其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外语教学方法的问题。注重语言知识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传统。教师课堂上注重纠正学生语言错误,特别是语法错误,过度强调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甚至为应考四、六级教学,没有时间顾及目标语文化中诸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输入。笔者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二62名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实证调查,其中一个问题:什么最影响你的交际参与度?64.5%的学生回答是外语能力。说明大多数学生眼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外语能力。他们学习外语多年,就是学习语法、词汇,根本意识不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跨文化交际研究文章再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是纸上谈兵。

(二)培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在德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6]。《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虽然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但是各校大学英语学时锐减,教师又惯于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大班上课,学生对近期目标四、六级成绩单比远期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视,所以,单靠课前十几分钟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在是杯水车薪。

任何教学目标最终都是靠教师来实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靠教学大纲来规范,更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支撑。教师 “以不变应万变”延续传统满堂灌讲解语法、词汇、分析篇章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师再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教学质量。一方面,继续推进教师去国内外进修进程,邀请国内外跨文化交际专家来校讲学,另一方面,强化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刚性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必修课学时缩减;有些教师注重语言知识讲解已成惯性;学生对过四、六级趋之若鹜,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学生入学后提升语言能力是必要的。以大学英语上四个学期必修课为例:第一学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组成新班,在第二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必修课I,在第三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必修课II,在第四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必修课III;第二学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组成新班,在第三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必修课I,在第四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必修课II;第三学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必修课I。梯级教学即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也照顾到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就可成就的,必须建设四年不断线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必修课时段过后,学生在大三、大四面临考研、就业、出国等选择时,开设系列跨文化交际拔高类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未来发展需求任意选择公选课,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总而言之,外语能力不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只是手段,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

从语言为本向文化为本教学转化,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从本身具有跨学科特点的跨文化交际学科角度授课意义不大。具体真实的案例分析,特别是中外交往中失败案例分析,学生很容易进入语境,效果明显。对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启迪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预料乃至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由于国际间经济交往、移民、留学、旅游等跨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除主教材外,随时补充全新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特别是利用微博、播客等新媒体,用视觉感官性强的视频材料介绍东西方文化差异,学生感同身受。建设跨文化交际案例库是事半功倍的举措。案例库包括大量的英语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方便学生课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自主学习。

外语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非常敏锐,却往往忽视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语用失误[7]。学习跨文化交际就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语用失误,提升交际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清醒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是双向行为,即学习、了解西方语言文化不等于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移情态度是为了更得体、更有效的交际,绝不能帮助学生习得了西方语言和文化,结果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却被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拐走。清华大学张为民、朱红梅2002年对126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能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受测者不能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说明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根本没有受到重视[8]。2015年,周岐晖、陈刚对一所普通高校大学生母语文化观念调查分析,发现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被严重忽视,跨文化交际成了单向文化交流[9]。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有能力以英语为媒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使悠久的中国文化不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消解甚至同化。以上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外语教学历来注重语言的输入,即便有文化的输入,也是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中国文化受到忽视。笔者调查了一个省的39所非民办本科高校,尽管各自学时不同,全都开设大学英语必修课,但没有一所高校给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汉语或中国文化类必修课。改革开放后,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看美国动画片和NBA比赛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对美国为主的西方元素习以为常;对美剧中宣传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取向也很少质疑,自然而然地接受着……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对青少年学生的侵蚀毒害,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起应有的教育学生中华文化自信的责任,这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必须植入经典的中华文化元素,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自信,使学生有能力未来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专家学者们总结的跨文化交际授课方法主要有:对比教学法[10];主题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11];融会贯通法、实践体验法、联系比较法[12];信息输入法,文化感受法[13];多媒体文化体验模式[14]等等。笔者认为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外语能力实际,采用传统精讲与翻转课堂对接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教师设计各种文化情境,分派学生扮演各类角色,或就经典文化话题让学生演讲、辩论;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有备而来。教师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调动学生深度参与精心设计的文化之旅课堂活动,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发言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回应或评价,形成有效互动[15]。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教师尽可能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在外语交流时能把焦虑和紧张降到最低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每堂课都成为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的场所,把外语真正变成交流的工具。

四、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像四、六级一样的标准化语言测试为了实现信度,多采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选择性的客观题。考试结束后,每个学生得到的唯一反馈就是分数报告。这种考试内容和形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评价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投入,才能保证翻转课堂课内输出的质量。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任务,答案完全可以不唯一,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自己的解题方案。教师对学生课堂输出的观察和记录主要运用非测试性评估,如提问、抢答、辩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文化小品表演、口语报告等。学生分析归纳出的结论即便与教师的观点不一致,也应该得到较高的平时成绩,以此鼓励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15]。

总而言之,跨文化交际教学应该根据各校学生外语能力实际设计特色鲜明又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案,在外语教学中随时见缝插针渗透文化元素,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提升外语技能。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分割,西方文化习得和中华文化传承也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有在外语与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双轨并行教学中,学生才能获得未来能与外国人得体而有效的交际能力,又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国传播的使者。

猜你喜欢

必修课外语教学外语
鲸宝宝的必修课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凉山羊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