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构建
2019-03-15王夷平
王夷平 王 冰
(鞍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一、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
英语专业曾是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我国超过80%的高校设置了英语专业。统计显示,全国共有550多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而辽宁省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达40余所。然而,近年来英语专业连续位于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之列,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一)同质化严重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趋同,地方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因学科专业无特色,且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脱节,加之尽管有强烈的转型发展愿望,但不知道向哪个方向转,不知道如何转,使得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既不如研究型大学毕业生语言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又不如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强,在就业上竞争力不强是普遍问题[1]。
(二)重理论轻实践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仍以科学体系为中心,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存在不同程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失衡。沿袭传统,教学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见习、实习和实训等实践类教学环节,学生课上、课下实践的机会很少。院校缺乏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流于形式,实习内容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实践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三)政、校、企缺乏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导致三者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方面难有建树。如何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的必要性
(一)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向普及化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紧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2013年,教育部启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试点工作,并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列入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引导并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时期,怎样实现英语专业的转型发展,如何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走出困境的迫切要求
潘懋元教授把我国的高校分为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三个大类。学术型大学主要培养能够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技术院校突出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2]。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与研究型大学趋同,没有办学特色,培养的人才不具竞争力。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企业缺乏沟通,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脱节,因此培养的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持续走低。有些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陷入发展瓶颈。教育部提出引导并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既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办学定位必须契合地方经济发展
英语专业需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注重持续推进转变与提升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解决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立足应用型转型,多方开展调研和专家论证,科学制定专业转型发展规划。把“增内涵、显特色、促转型、重能力”作为核心要素,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3]。
(二)考量需求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需参照国内外同类大学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基础教育学校和机构的校长、教研员、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等行业企业专家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共同研究探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等问题,听取他们提出的宝贵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不是本科高校职业化,地方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需要认真研讨,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院校。依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能力、熟练的英语基本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载体,构建并实施好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培养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核心,因此,要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合理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注意课程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相符,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主要模块: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和专业知识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职业就业导向课程模块。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和专业知识模块开设传统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课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专业基础。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调整,这是高校彰显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需要做深入的调研,然后有针对地开设课程。职业就业导向课程模块是把职业教育纳入本科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主要开设职业教育和模拟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从职能力,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沟通协调等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专业实践实训环节,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实训课程所占比例[4]。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进课堂”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育人,按照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
(三)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状况。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英语语言或文学专业,主要从事语言、文学、语言与文学著作翻译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对基础教育、外事、外贸、商务、旅游、专业翻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很少有相关行业企业的从职经验,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的少数有相关行业企业从职经验教师的作用或择优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高级人才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把“教、学、研”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实践能力,或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进修学习,参加短期培训,学习相关行业知识,采取激励机制促使教师逐步从理论型向“双师双能型”转变;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人员和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推进专业转型发展[5];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介绍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沿动态,帮助教师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从而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四)依据应用导向转变教学模式
英语专业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从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实现教师课堂角色转变;教学内容从英语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从满堂灌讲授转向组织研讨、指导启发;教学手段更多运用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量,借助声音和图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好理论课的课内实践活动,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融为一体。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法、支架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等方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翻转课堂作为时代发展产物,集合社会、科技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体现教学新要求。它颠倒教学流程,改变教学时间和地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教材、课件、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课等有效结合起来,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自主或协作完成预习任务;课上通过个人探究、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个性化辅导等形式进行参与、实践和讨论;课后师生分别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促进教和学良性循环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教育的本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场所、学习的进度、学习的次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化学习效率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而且借助互联网+微课学习,可以集音频、文字、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互联网技术、各类移动终端与教育的融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新的教学模式翻转了课堂结构,将原本有限的学习时间无限延长,解决了课时少效率低的问题。
注重视频课程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共享省内外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密切与国外远程教育网和中国远程教育网的合作,力图以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体现个性化教学的任务型、交互型、参与型等特点,提升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实施英语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展实践实训课程教学与设计,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加强政、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办好应用型高校的关键是强化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递进平台,始终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需涵盖语言基本技能实践、专业知识实践、教育和专业实习等几个实践模块。语言基本技能实践模块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外活动和竞赛,使学生能锻炼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实践模块突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教育和专业实习模块是把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获得的职业能力应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提升从职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合作,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全面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立足地方,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对话、向行业企业求教、从行业企业取经。组织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实习单位顶岗实践或签订就业协议,把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实习实行由专业教师及企业行业专家全程指导的“双导师”制,统一组织,统一安排,有计划,有动员,有指导,有管理,有考核,有总结,有表彰[6]。
(六)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增加课上和课下的生生、师生交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激励性、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提升考核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平性,英语专业要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产出导向法”提出对学生课后产出进行“师生合作评价”,对于掌握学生产出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7]。因此,课程考核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合作评价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考核内容以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度、课后任务和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试成绩和课程测试成绩等为主。综合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针对性辅导和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笔试 + 平时成绩评价模式基础上增加实践能力评价,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专业比赛,可以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英语专业比赛成绩代替相应的课程考试成绩,按照获奖等级顶替不同的考试成绩分数,以此引导学生重视英语专业技能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达到考核评价多元化的目的。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涉及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只有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才能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