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在常规习惯培养中的妙用
2019-03-15张泉
张 泉
(滁州市实验幼儿园 安徽滁州 239000)
片段一:“快乐的池塘栽种了,梦想就变成海洋……”随着《小跳蛙》动感、欢快的音乐声响起,户外活动回来后,孩子们有的洗手,有的喝水,还有的已经找到小板凳坐了下来,手舞又足蹈,等到音乐慢慢结束时我们班的孩子都找到了小椅子,坐得整整齐齐,悄然进入下一个环节。
片段二:“起床起床起床床,起呀起床床……”当《起床歌》这首快乐悠扬的起床音乐响起的时候,孩子们逐渐从睡梦中醒来,边哼着旋律边穿衣、穿裤,有条不紊地整理起自己的床铺来,然后有序地哼着歌曲走出午睡室,下午美好的时光就在音乐声中开始了。
从以上片段中不难看出,孩子所有的行动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下完成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显得格外的自由轻松,这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里没有老师的提醒和指令,没有老师的催促,更没有老师因为孩子不乖而发出的训斥与批评,孩子们的情绪一直保持在一个愉悦、安定的状态,而这和谐的场面正是音乐艺术与常规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产物。
幼儿天生喜欢音乐,音乐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体验,因此教师若能结合幼儿喜欢音乐的特点,把音乐教育和常规教育进行结合,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选择合适的音乐做信号,让音乐之泉在幼儿常规教育中流淌,将会对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音乐化的常规学习过程对幼儿来说也是轻松愉悦的。
一、使用丰富的节奏来“游戏化”常规习惯教育
游戏化教学是通过游戏开展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其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教学游戏化使幼儿在享受游戏的同时享受教育,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元素,也是音乐美的重要源泉,节奏可以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我们在日常常规教育活动中设计了一系列节奏音乐游戏。例如,幼儿们在上完厕所、喝完水后,我都会唱“数鸭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这时孩子们会一边跟着音乐自己拍手打节奏,一边回到小椅子上与教师、同伴一起敲打节奏,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等到音乐停下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了,等待老师开始上课。这样,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中,不仅培养了节奏感,还避免了被动等待、无所事事的现象,同时也在音乐节奏中顺利地进入到下一阶段。
二、使用优美的旋律来“艺术化”常规习惯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园常规习惯教育过程中,合理地借助于音乐中优美的旋律,感染幼儿的情绪,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并带动幼儿的律动,从而实现常规习惯教育“艺术化”。
1.浪漫的午餐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情绪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当一个人情绪低落、心里紧张时,消化腺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人的食欲。因此教师要在幼儿的进餐环节关注幼儿情绪,用心营造温馨舒适的进餐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优美的、活泼的音乐作为进餐环节的背景音乐,实现“艺术化”的教育效果。如《风决定蒲公英的方向》《聆听音乐盒》等,在欣赏这些音乐的同时再给孩子创设一个情景,同时配上PPT背景。比如:“今天我们是在一个开满鲜花的草原上野餐,自己动手盛饭、盛菜。真开心啊!老师看看哪位小朋友表现最棒,吃饭最好,样样饭菜都爱吃,他就是个草原之星。”这时孩子们会很认真、愉快地享受完自己的午餐。
2.温馨的午睡
《指南》提出:“幼儿园作息制度中的午睡,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之一。”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为了让幼儿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教师们往往绞尽脑汁。专家研究表明,音乐的频率具有神奇的物理能量,可以影响人的专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因此选择适当的音乐可以帮助幼儿进入睡眠状态。在午睡刚刚开始时教师可以播放舒扬的睡前音乐《林中漫步》,我还会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该做睡觉准备了,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听到这个音乐就知道自己要准备睡觉了,并且自发地开始睡前准备。几分钟后孩子们都陆续躺到小床上了,接着就是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摇篮曲》,这时我再用较低的声音说:“亲亲宝贝们,闭上你们的小眼睛倾听音乐会更美、更舒服。”收到暗示孩子会慢慢地闭上眼睛感受音乐,渐渐地,孩子们在美妙舒缓的音乐中香香甜甜地睡着了。
三、提高幼儿音乐素养来“简单化”常规习惯教育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技能。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的能力。”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音乐不仅可以愉悦幼儿身心,还能在无言的熏陶中感染幼儿,让幼儿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因此,在幼儿园常规习惯教育中,我们利用音乐把重复机械的口头教育“简单化”为通过提升幼儿音乐素养来优化幼儿行为。如在每天早操排队集合的环节中,我选择了《运动员进行曲》。由于孩子们对这个旋律十分熟悉,所以我只需给幼儿示范肢体语言要令,如:拍手、踏步——展现运动员运动时整齐的排队,双手伸——队伍排直,等等。每次做操前播放乐曲,让孩子们模仿运动员神气的形象,看谁学得最棒,动作最快。这样,一段时间后,再不需要通过教师大声说话来指挥了。气氛在活泼昂扬的音乐声中被调动起来了,幼儿以最快的速度精神气十足地把队伍排好。又如放学前十分钟的安全教育,伴着背景音乐将安全警示语编成好听的童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过马路》:“过马路,仔细瞧,人行横道像小桥。不乱跑,不乱跳,注意安全最重要。”《小心陌生人》:“陌生人给吃的,我不要。陌生人领我走,我不去。陌生人送礼物,我不要。陌生人来敲门,我不开。”孩子们边念边唱,有序地整理着自己的东西,结束了愉快的幼儿园一天生活。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深刻影响人的性格与社会交往。作为教师要从小抓幼儿的常规习惯,并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感受到音乐与幼儿常规教育相结合对幼儿的适应性,并探索出了一系列音乐活动蕴含于常规教育的有效实践,对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积极健康的性格,遵守幼儿园一日常规,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我们继续探索音乐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有效运用,让音乐之泉在幼儿常规习惯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