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习得语感的策略运用

2019-03-15庄庆松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文字语感

庄庆松

(马鞍山市采秣小学教育集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具有敏锐性、整体性、养成性、稳定性等特征,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对于文质兼美、富于表现力的散文以及古诗词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语感要在阅读中领悟与积累,在语言交流中体验,在文字运用中发展,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

一、诵读文本,感知语感

诵读,指发出声音地读。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指导诵读是学生感知语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师范读。“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小学生从师心理重,模仿能力强,他们学习朗读以及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而来的。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内容感兴趣。范读有助于小学生迅速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精彩地范读, 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语速、语调,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教师的这种示范引领能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揣测人物心理,把握情感基调,从而通过自己的朗读更加准确地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正确朗读。学生朗读初始,应从“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入手,要求朗读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做到正确朗读。朗读要能读出标点停顿,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形成语流,再逐步提高要求,做到理解读、品味读、有感情读,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趣气势等。最后要求学生能对那些美文妙句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

分角色朗读。对于一些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对话丰富、故事情节跌宕的文本可以引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这种朗读形式能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中,获得强烈的真实感。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深入领会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皇帝的新装》教学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受到学生欢迎。课上教师问:“课文都有哪些角色?”同学们一一列举:皇帝、骗子、老大臣、年轻官员、小孩……教师接着问:“这些人物都有怎样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特点?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用怎样的语速?”“皇帝,虚伪、昏庸、愚蠢”……十分钟的读前分析,将人物的性格、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一一揭示,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本课运用分角色朗读形式,效果出奇的好,尤其是扮演皇帝的学生边读边扭动着身子,学生如临其境。课下学生竟然排了一出课本剧,表演得惟妙惟肖,观看的学生兴奋不已。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

二、品味词句,领悟语感

品味,有鉴赏、玩味的意思。对于品味语言文字,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思”是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以及品味语言文字的一至高境界。阅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语言文字来习得语感。

比一比,体会其中的精妙。“比较”是培养语感敏锐性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课本的诗词里有一些词语看似平实无华,然而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极强的表现力,精妙传神,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换词、添词、减词,调整词语位置等方式引导学生比较、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精准,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丰碑》一课中,当将军目睹那位被严寒冻僵的老战士,他非常生气、愤怒,他转过脸来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果将“吼”换成“喊”字,再和原句作比较,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将军无比悲痛愤怒的情感会大大削弱。

抓住词句教学,领悟语感。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文章,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一句写小音乐家扬科之死:“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老师问学生“号叫”是什么意思,学生答:拖延声音大声叫唤。老师接着问:什么在“号叫”?学生答:白桦树。老师:“那白桦树真的会号叫吗?”学生:不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白桦树“号叫”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与控诉,为小音乐家扬科的悲惨遭遇在抱不平;剥笋式地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验得到了升华,与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作品“说什么”的语言内容,也要品味作品“怎么说”的语言形式,透过现象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领会语言深层含义,实现读者与作者对话。如教学《鸟的天堂》,品味:“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师引导学生研究作者赞美大榕树为什么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将原文改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这两句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品味中领悟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不仅有赞美之意,还有陶醉之感,更有向往之情,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情味更深。引导学生在品味作品“怎么说”的语言形式的过程中领悟并习得语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广泛阅读,积累语感

“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的形成仅仅依赖课堂上有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阅读才是习得语感的基础与前提。课堂上教师的“教”是授学生学习的“渔”,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要教给学生精读、自读、浏览的方法,重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引导学生由读“节选”文章到读原文、原著,将阅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如课上学习了《少年闰土》,推荐鲁迅小说《故乡》给学生课后读;学习了《景阳冈》《草船借箭》《火烧云》《夸父追日》《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争吵》《卖火柴的小女孩》《狮子和鹿》《杨氏之子》,介绍学生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呼兰河传》《山海经》《西游记》《红楼梦》《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世说新语》等原著。让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以及不同体裁、文学形式的文章、著作——由精读到泛读,由节选到原著,由课内到课外——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进而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努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一生相伴的“朋友”。

四、体验生活,强化语感

我们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还依赖于每一个人独特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学生记住的只是一些孤立的没有生命的语词而已。敏锐的语感和对生活的敏感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要培养学生关于语言的灵敏的感受力、正确的理解力,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的积累和鲜活的语言环境的熏陶,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生活中新的认知,包括生活经验、社会感悟、自然风光体验,特别是鲜活的语言,都在不知不觉地丰富着学生知识结构并强化其语感。对生活的感悟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生活感受是一种非语言实践,但它会在阅读中被文本的语言激发、唤醒,使我们获得对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更敏锐的语感。

五、表达训练,习得语感

虽然说语感是人的一种直觉,但它仍然离不开语言实践,习得语感是一个内化、积淀的过程。李珊林认为:“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2]这就是说,语感要在运用与训练中习得,运用的形式即表达,包括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两类。小学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为学生语言训练与运用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文本特点精心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如模仿《小抄写员》一文中描写叙利奥午夜十二点起床偷偷地替父亲抄写签条的段落,记叙一次自己悄悄做某件事的情景,要求用上“蹑手蹑脚”“屏住呼吸”“侧耳倾听”等文中出现的词语;学习《小英雄雨来》,描写一个生活片段,注意使用拟声词;读了叶圣陶的《养花》,让学生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中心,具体记叙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教学《斯巴达克斯》,让学生比较剧本与通常的文学作品有何异同,试着将课本中的历史故事改编成剧本。

运用语言习得语感关键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要符合以下四个原则:读写结合,“仿写”为主,让学生有“帖”可“临”;目标明确,一次训练一个“点”,使之努力可以达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形式上富于变化,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有新鲜感。

语感不只属于“工具性”范畴,更有其丰富的人文性内涵。语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个别化特点。语感是每个人独特的感觉,不可能被灌输或复制粘贴,可以通过随时留意自己的语言,观摩身边人的语言并加以仔细辨析;同时,学习经典著作的书面语言的表达,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语感教学、学生的语感习得的过程需要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投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文字语感
品味年画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