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引领江山蔬菜产业大提升
2019-03-15吴增军周献中毛朝明孔炜
吴增军 ,周献中 ,毛朝明 ,孔炜
(1.浙江江山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324100;2.江山市秀地果蔬专业合作社;3.江山市秋实家庭农场;4.江山市夕实家庭农场)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蔬菜产业是江山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江山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总体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数量、质量、品种日益增长的需要。
1 产业现状
近年来,江山市年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实现持续稳健增长。2018年,预测全市蔬菜(包括西甜瓜、草莓)播种面积9 606.7 hm2,同比增加2.27%;蔬菜总产量27.28万t,同比增加2.56%,总产值4.83亿元,同比增加2.77%,其中蔬菜面积(不含西甜瓜、草莓)9 000.1 hm2,总产量 24.28 万 t,总产值4.05亿元;西甜瓜面积573.3 hm2、总产量2.95万t,总产值 0.66亿元;草莓面积 33.3 hm2,总产量0.045万t、总产值0.12亿元。蔬菜栽培种类多元,有茄果类、叶菜类、根菜类、水生蔬菜类、瓜类等十几类,其中特色山地蔬菜有黄秋葵、芦笋、长瓜(瓠瓜)、白芸豆、菜豆、生姜等优新品种,种植效益良好,发展势头较快。产业主要集中在双塔、虎山、凤林、石门、碗窑、上余、塘源口等乡镇(街道)。
2 产业前景
当前,江山市蔬菜产业总体前景不够理想,形势严峻。全市2 hm2以下的农业主体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精耕细作、自产自销,面向市内市场,收益较为稳定,667m2效益在2 000元左右。2 hm2以上种植主体效益落入规模陷阱,因人工、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原因,效益较差,举步维艰,2/3处于亏损状态,一些前期经过培育扶持的农业主体,也陷入了效益下降、产业转型的尴尬处境。另有1/3主体经营效益良好、发展稳定,如孙氏家庭农场通过选栽优良品种,精品化推行菜豆—长瓜套种绿色节本增效技术,逐步拓展城市农贸批发市场;太泰农业公司采取有机雪藕深加工成藕粉面等市场新特产品,直接对接高端需求酒店、餐馆及老年服务中心,效益喜人。目前随着山地蔬菜产销对接的深化,订单种植等开放式外销模式逐渐兴起,如今杭州、上海、温州、宁波等周边大中城市均有江山市蔬菜产品,主要品种为长瓜、茄子、黄秋葵、生姜、芋艿等山地蔬菜,年外销山地蔬菜2万多t。
3 存在问题
3.1 规模化主体萎缩
江山市蔬菜产业经营主体以散、小户居多,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高。据调查,2018年江山市种植蔬菜3.33 hm2以下小型经营主体有451家,而3.33 hm2以上蔬菜经营主体仅为12家 (表1),比2013年同档主体减少50%以上,0.33 hm2左右散户数量增加。
3.2 现代化水平不高
①农业经营水平有待提升 鉴于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现代设施不足、种植成本上升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大部分主体对标准化栽培、集约化育苗、种苗嫁接改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生产技术集成不够,并缺乏一个系统、适合自我实际的种植、管理规范。即便对合理耕作制度、标准化管理、高效栽培、安全生产、可循环利用等科学经营管理理念有较清晰的认知,很多也因受限于财力、人力、效益而无力改变,只能维持现状。
②生产经营人力资源匮乏 一是技术人员多为普通农户,生产中以传统生产经验为主,对各种蔬菜的生理特性、绿色病虫防控等方面缺乏深入掌握。二是主体普遍面临用工荒、用工贵、用工难的问题,在企业投资成本、支出成本中占比较大,雇工费用占比普遍较高,大部分占比60%以上。三是企业还伴随人员管理难题,即农民工虽然有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但素质、行业自觉性普遍欠缺,工作效率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偷工、拖工、怠工等现象,主体规模越大,人工成本占据总成本比例越高;四是蔬菜生产强度大、环境差,但加上年轻人出门打工比例高,主体所雇农民工普遍年纪大,需承担较大的生产风险。
表1 2018年江山市蔬菜规模种植农户调查
③设施技术应用程度偏低 现代化农业设施应用不广泛,当前多以简易大棚、地膜覆盖、遮阳网等简易设施为主,肥水一体、喷滴灌设备、防虫网、太阳能杀虫灯、保鲜冷藏等设施应用不够,自动化微蓄微灌设施更是缺少。限于技术开发程度,蔬菜业仍以人工为主,成熟机械应用较少,人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导致整个产业中规模主体纯效益提升很慢。
3.3 产业化发展滞后
①产业链不足 江山市蔬菜产业链建设不足,普及率低、总体水平仍不高,其中育苗基地、加工主体等未形成规模,多数主体实行当天采摘当天运输销售的传统鲜销模式,少数几家企业建设有保鲜冷库室,可进行初加工,但精包装、深加工比例低。目前江山市蔬菜产业方面仅秀地果蔬专业合作社一家拥有涵盖黄秋葵集中育苗基地、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标准化厂房、无菌加工车间、独立的净菜加工生产线、复合气体保鲜设备、花茶加工设备、保鲜贮藏库等一整套全产业链生产设备,其他主体因资金投入、设备维护、产销市场、企业规模等,无力或无意考虑建设,仅有部分对保鲜贮藏、加工分装等方面有需求,小型家庭农场等小规模种植户基本不考虑。
②品牌化薄弱 近年来,伴随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及质量安全的日趋重视,蔬菜产业主体的品牌观念随之提升,江山市涌现出许多自主蔬菜品牌,如秀地牌秋葵系列产品、绿之灵牌芦笋、曙光牌黑木耳等。但在品牌建设方面仍投入不足,表现在有些主体观念欠缺,没有完成生产者与经营者的转换,依旧是市场上的销售无名户;有些主体则停留在注册品牌商标阶段,缺乏品牌的长效维护机制,许多“名牌”面临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还有的因种植效益差,导致投入品牌建设资金缩水等。
③规模化陷阱 对3.33 hm2以上规模种植户调查发现,种植规模小固然难有太高利润,但种植规模大仍旧难以获得较好的收益。究其原因,一是在较长时期内,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面积大,带来合格雇工难、田间管理难,加上主体负责人分身乏术,普遍出现雇工“磨洋工”现象;二是蔬菜产品以鲜食为主,大部分不适合深加工,致使规模越大销售越难,效益越低;三是适合蔬菜生产的机械设施很少,年轻人不喜欢从事蔬菜生产,能雇用的仅为在家的50岁以上的老年工,并且面积越大付出的人工成本越高;四是蔬菜产业是弱势农业中的弱势产业,短期内靠天、靠投入的模式难以改变,难以提高配套设备设施的配置,规模大反而降低单位面积的产出,成为产业规模化种植陷阱。
3.4 外地区产品倾销
2018年在江山市销售的外地蔬菜产品(主要为云南、广西产蔬菜)占比较大,抑制了本地蔬菜产品销售价格。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工成本低、扶贫项目支持,加上物流方便快捷(云南到杭州高速直达仅26 h),大量的蔬菜产品持续进入浙江地区(据了解江山市每天外地流入蔬菜近50 t),致使整个地区蔬菜产业效益每况愈下、发展后劲腰斩,甚至出现倒退的趋势。
4 发展思路及对策
4.1 提升培育新型主体
①应用推广主体 特别是培育新型农作制度应用主体,加大对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的利用,减轻作物病虫害,改善土壤理化结构,降低农药化肥投入,规避连作障碍,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②技术经营主体 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经营主体,结合市场需求,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增产增效,通过种植新品种、推广新模式扩展范围,通过优良品种选育保证作物抗性和绿色增效技术,降低作物生长维护成本和节本增效。
③山地蔬菜主体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山地高品质蔬菜,跳出价格竞争、平原蔬菜供销规律、对接批发市场等是一种果菜产业新型营销模式。近年来,江山市山地蔬菜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塘岭生姜、塘源口菜豆、长瓜等攒获了好评,销路、价格一路向好,为江山市果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范本。
④订单生产主体 订单种植解开了果菜销售渠道的难题,减少了果菜囤积、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冲击损失,简化了经营管理程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益回报。其中对江山市5家经营订单种植的生产主体进行调查,共计生产果菜20 000余t,品种涉及芋艿、长瓜、菜豆、茄子、生姜、黄秋葵、西瓜、甘蔗等,皆获得较好收益。
4.2 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①生产模式创新 a.改低效常规种植为高效设施栽培。如繁绿家庭农场设施种植芦笋6.33 hm2,全部搭建标准钢架大棚,并配套建成肥水一体滴灌系统,前者有利于芦笋避雨栽培,延长了多年生作物芦笋的生产周期,从露天的3~5 a,延长到10多a,后者建成后减少施肥灌水用工,也减少了大水漫灌容易引起病害的弊端;秋实家庭农场,搭建设施连栋大棚8 hm2,成功引进以热带为主不适合江山市种植的红心火龙果,667m2产值效益达3万多元。
b.改单一蔬菜种植为菜稻轮作种植。该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能极大地改善农田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如种粮大户唐玉树采用早稻—菜豆轮作模式5.33 hm2,年收益达15万余元;世紫公司通过紫苏—晚稻轮作模式8 hm2,年新增收益36万余元。
c.改粗放常规栽培为有机生态栽培。如绿篮子农业公司创建蔬菜—养殖 (羊)—有机肥—蔬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推广应用农牧结合废物循环、有机肥制作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治、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模式,667 m2新增产量200 kg,产值14 600元以上;售价提高10%~15%,以20元/kg计,667 m2增收2 000元以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下降75%以上,667 m2节肥30%、节水50%、省工30%,667 m2共减少投入200元。667 m2合计新增产值2 200元以上,该地年新增产值20.9万元,年新增利润8.3万元。
②经营模式创新 a.改纯种植生产为农旅结合。如秋实家庭农场种植红心火龙果,利用靠近清漾、江郎山景区的有利条件,开展采摘游、休闲游等新方式,吸引假日短客观光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江山市绿然腾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地60多hm2,投资打造集蔬菜种植、鲜果采摘、休闲钓鱼、荒原野炊为一体的度假新基地。
b.改纯种植模式为产加销一体。如葛根种植,在江山市为野生、松散、随机种植,现红盖头企业已专业生产出“红盖头”葛根饮料并成功投放市场,同时在市场中大量收购葛根,进而引发了山民利用空闲山地种植葛根的热情,667 m2葛根种植效益1 000元以上;秀地生物有限公司通过深加工开发出如黄秋葵花茶、黄秋葵干果、黄秋葵面条、黄秋葵酒、黄秋葵干蔬、黄秋葵籽油等一系列的产品,带动全市黄秋葵种植270余hm2;江山世紫公司对紫苏进行精深加工,提取紫苏油作为纯天然食品防腐添加剂,年产量20多t,年纯利润达20多万元。
c.开拓“互联网+”销售模式。如江山市以甘蔗为主的特色果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达200余hm2,原因为生产主体采取集中连片、订单外销和精深加工等多种方式,果蔗收获前订单预订,集中采收后外销嘉兴、上海、江苏等成熟市场,糖蔗采收加工成土制红糖并采取网销的形式发货,收益与利润等预期较高、较稳。果蔗种植在11月排种,生产时利用了前茬西瓜种植大棚,新铺棚膜保护果蔗苗安全越冬,翌年生产顺畅;糖蔗销售中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网上销售加上发达的物流,种植主体与销售主体收益均较好。
4.3 提倡适度规模经营
经调查,江山市以家庭农场为主、种植面积少于2 hm2的主体,667m2产值2 000元以上。建议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取得适度规模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集聚、集约、集中,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筛选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基地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尤其要持续推进园区建设,引导开展土地治理、标准化农田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园区现代管理水平。
4.4 做好技术指导培训
①专业培训 从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结合生产主体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切实开展技术培训。如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初中班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设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户、主体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组织主体参观示范基地、学习培训,现场观摩果蔬种植新技术。
②信息服务 通过农技110系统,及时发布气象、市场信息,做好灾害预警,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主体利益。
③技术推广 围绕蔬菜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提升产业综合技术水平,推进产业转型革新,从新品种选择、新技术应用、新模式探索等多条增效途径为广大主体提供实际参考,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户收入。
④安全监管 引导从业者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推广应用合理使用药肥、注意安全间隔、肥水一体等技术环节,督促主体完善生产档案,开展安全自检或委托检验,加强过程管理监督,指导主体开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以此保证产品品质,提升主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