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喀斯特地区不同行距玉米 || 白三叶间作对玉米光合、产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2019-03-15简忠领赵丽丽王家豪黄佳熊

草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白三叶间作行距

简忠领,赵丽丽,王家豪,王 飞,黄佳熊

(1.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省大方县农牧局,贵州 大方 551600)

近年贵州提出建立生态畜牧大省的目标,饲草料短缺和生态脆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急需攻克的难题。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有“喀斯特博物馆”之称[1],石漠化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可耕地面积小,使得贵州种植业、畜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2-7]。目前,贵州种植业仍以粮食为主导,饲用作物较少[8],种植模式多为饲草单作或禾本科饲草与粮食作物间作,豆科牧草与粮食作物间作缺乏。由于传统的单一作物连续种植会加重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9]、病虫害流行、土壤板结和质量变低等问题,最终使作物减产[10]。因此,寻找一种既能提高或稳定粮食产量,又能增加饲草产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适于贵州的饲草与粮食作物种植模式迫在眉睫。间作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流行,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提高产量[11-14],改善土壤性质[15],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16-18],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不同行距间作还能抑制土壤呼吸,有显著碳减排作用[19-21]。但由于间作体系中,植物行距可改变种间的互作效应、种间竞争,直接影响间作体系生产力,故寻找合适的行距,对于提高间作体系整体生产力尤为重要[22-23]。玉米(Zea mays)是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可供人食用,亦可作饲料,玉米秸秆是重要饲草料,在贵州大面积种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是豆科优良牧草,具有很强固氮能力。将玉米与白三叶进行间作是否能促进玉米生长?能否促进土壤CO2减排?是否影响玉米的光合特性、产量?如果有影响,多大的行距合适?这些都有待探索。为此,本研究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对不同行距单作和间作下玉米光合特性、田间土壤呼吸、玉米产量、秸秆产量、玉米穗性状等进行监测,探索玉米||白三叶的间作效应,确定最佳玉米||白三叶间作行距,以期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玉米||白三叶种植模式及农牧业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地处 106°27′-106°52′ E,26°11′-26°34′ N,海拔1 100 m,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 129.5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148.3 h。试验区土壤常年种植燕麦(Avena staiva)、黑麦草(Lolium perenne)、玉米等作物。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37.92 g·kg-1,全氮含量 1.75 g·kg-1,破解氮含量 132.00 mg·kg-1,有效磷含量 20.67 mg·kg-1,速效钾含量70.00 mg·kg-1,土壤 pH 为 5.73。

1.2 试验设计

设置30、50、70 cm行距下玉米||白三叶间作为处理组,分别记为J30、J50、J70,以相应行距玉米单播为对照组,分别记为D30、D50、D70。种植时,按照两行玉米,间隔种植两行白三叶,再种植两行玉米的方式进行,玉米与白三叶间距为30 cm,两行白三叶之间间距也为30 cm;对照组设定相应的3个行距单种玉米。3次重复,共1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 5 m × 4 m。于 2015 年 4 月,在整理好的试验小区上开沟,采用种子直播。播种当天,施N、P、K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300 kg·hm-2;待玉米苗长到 30~40 cm 时,追肥尿素 一 次 , 施 肥 量 300 kg·hm-2。 玉 米 采 用 “新 糯1号”,种子来自重庆市永旺种子有限公司,白三叶选 用“海发”,种子来自贵州众智恒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015年7月25日(晴天),采用翼鬃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YZQ-100E多叶室动态光合仪,在玉米灌浆期测量光合速率;采用YZQ-201A土壤动态呼吸仪,测定10 cm深处土壤呼吸速率。测量前,在每个小区选取3株长势良好且相近玉米做标记,选取无遮光的同一位置叶片,每隔2 h测其光合速率,同一时段测玉米和白三叶之间的土壤呼吸。在玉米秸秆尚青绿时,各小区分别选取面积为1 m2,收获整株玉米称鲜重,去掉玉米穗称重作为鲜秸秆产量;待玉米完全熟透后,收获玉米后测其穗长、穗上玉米粒行数,将玉米穗带穗轴风干称重作为玉米产量指标。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19.0作方差分析,采用LSD法和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光合、土壤呼吸指标及植物性状指标数据用均值 ± 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行距的玉米 || 白三叶间作对玉米叶片光合指标日动态的影响

2.1.1 光合速率日动态

J30、D30、J70和D70处理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动态均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和16:00,14:00其光合速率下降到低谷,且10:00峰值高于16:00(图1)。J50处理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动态呈单峰型,上午08:00逐渐上升并在16:00达峰值,为 109.54 µmol·(m2·s)-1,随后逐渐下降。D50处理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动态呈不明显双峰型,第1峰值后移到12:00,第2峰值不明显(图1)。对比间作白三叶下不同行距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发现,J30、J70处理的变化趋势相近,J50处理则与前两者不同(图1)。除J50处理外,各处理组的玉米叶片光合日动态在14:00时出现低谷,有午休现象。说明50 cm行距的间作使光合日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图1 不同行距下玉米 || 白三叶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Figure 1 Diurnal variation in photosynthetic rate in maize leaves under white clover ||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row spacing

2.1.2 气孔导度日动态

各处理下,玉米叶片气孔导度日动态在16:00后均下降,而50 cm行距下其变化趋势与其他处理不同;J30和J70处理的玉米叶片气孔导度日动态均为先升后降变化,而J50处理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图2)。这说明,50 cm行距间作影响了玉米气孔导度日变化。

2.1.3 胞间CO2浓度日动态

J30、D30、D70、J70和 D50处理下,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动态均呈双峰型。其中,J30处理的峰值出现在08:00和14:00,12:00降到低谷;D30处理在10:00出现第1峰值,12:00降到低谷,14:00出现第2峰值;D70处理在08:00出现第1个峰值,14:00时降到最低,16:00出现第2峰值;J70处理在10:00出现第1个峰值,12:00降到最低,14:00出现第2个峰值;D50处理峰值在08:00 和16:00。而J50处理的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动态则呈单峰型,在16:00达到峰值,之后均逐渐下降(图3)。对比间作白三叶下不同行距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发现,J30、J70处理趋势相近,且高于J50处理。

2.1.4 蒸腾速率日动态

J30、J50处理的玉米叶片蒸腾速率呈单峰型,其余处理均呈双峰型;除J50处理外,各处理叶片蒸腾速率均在10:00-12:00时段出现峰值(图4)。对比间作白三叶下不同行距玉米叶片蒸腾速率发现,J30、J70处理变化趋势相近,J50处理则与前两者不同(图4)。另外,除J50处理外,各处理的叶片蒸腾速率均在12:00时较高,14:00时均降低。

2.2 不同行距的玉米 || 白三叶间作对玉米光合指标日均值的影响

图2 不同行距下玉米 || 白三叶玉米叶的片气孔导度变化Figure 2 Change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in maize leaves under white clover ||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row spacing

图3 不同行距下玉米 || 白三叶玉米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变化Figure 3 Change of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in maize leaves under white clover ||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row spacing

图4 不同行距下玉米 || 白三叶玉米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变化Figure 4 Change of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in maize leaves under white clover ||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row spacing

不同处理下玉米叶片光合指标日均值监测结果显示,J50处理下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为 46.93 µmol·(m2·s)-1, 显 著 高 于 其 余 处 理 (P <0.05),其余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P > 0.05)。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均在不同处理之间无差异 (P > 0.05)。D50处理的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1 160.16µmol·mol-1,J50处理胞间 CO2浓度日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P<0.05),为 285.28 µmol·mol-1(表 1)。

表1 行距与间作处理对玉米光合指标日均值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row spacing and intercropping on daily mean of photosynthetic index in maize leaves

2.3 不同行距的玉米||白三叶间作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玉米灌浆期,D70和J70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 , 分 别 为 0.20 和 0.19 mmol·(m2·s)-1, 均 与 D30、J30处理差异显著 (P<0.05),J30处理最低,与 J50、D50、J70和 D70处理间差异显著 (P<0.05)(图 5)。说明,30 cm行距较70 cm行距能显著抑制土壤呼吸(P<0.05)。

2.4 不同行距的玉米||白三叶间作对玉米产量和性状的影响

J50处理玉米产量、全株总产量显著高于D30、D50、J70、D70(P<0.05);D70处理玉米产量、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最低,与J50、J30差异显著(P<0.05)。J30处理的玉米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显著高于除J50外的其他处理(P<0.05)。不同处理对新糯1号玉米粒在穗轴上的行数及玉米穗长无影响 (P > 0.05)(表 2)。

图5 不同处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Figure 5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oil respiration rate

表2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和性状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yield and characters of maize

3 讨论

自然条件下植物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或双峰型[24-26],本研究中,除J50处理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动态呈单峰型外,其他各处理均呈双峰型;且除50 cm行距外,各处理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动态均在10:00和16:00出现峰值,有午休现象,这与前人结果研究一致[27]。这是由于10:00后光照过强,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中午过后的高温强光照,使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在14:00各处理降到低谷,14:00以后光照逐渐减弱,出现了另一峰值,而16:00以后随温度的降低,光照较弱,所有处理的光合速率均逐渐下降。此外,J50处理的玉米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日变化与其他处理不同,其可能是由于此行距处理下,植物地上地下生态位优势明显,引起玉米植株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冠层结构优化[28],生态位上的分离和互补以及种间促进作用明显,使得植物对光、温度、空气中CO2等资源协调利用和分配得到优化,土壤养分、水分等资源分配更合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等朝着良性的方向变化[29-32],较好地满足植物生长及籽粒灌浆期需求,有利于产量提高。

本研究中,J50处理的玉米产量、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显著提高,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33-34]。而J30处理的玉米鲜秸秆产量和全株总产量高于其他处理,D70处理最低,可能是由于J30处理较高的种植密度,且间作使其对资源及空间的利用得到优化,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较多,秸秆产量高,而D70处理种植密度低且为单作,单位面积植株少,单作使其对资源及空间的利用较差。因此,在以玉米秸秆为收获对象时,种植密度不易过小,合理的种植密度才能获得较高产量,这与魏永鹏等[35]的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无影响,这与任金虎等[36]的研究结果有差异;其可能原因与所设置的行距及间作植物不同有关。本研究得出不同处理下新糯1号玉米粒行数相同的结果,与段宏凯等[37]的报道不一致,可能由于所种植的玉米品种不同所导致。

间作能抑制土壤呼吸,有显著的碳减排作用[19-21]。本研究发现,间作对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显,而不同行距种植方式对土壤呼吸有影响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50 cm行距抑制效果次之,这与前人报道的“间作有显著的碳减排作用”的结果有一定差异[19-21]。这是由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通常呈指数关系[38],行距不同使得土壤接受阳光辐射不同,30 cm行距由于遮阴土壤接受阳光辐射较少,土壤微生物活动降低,土壤呼吸减弱,行距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超过了间作影响所致。

4 结论

除50 cm行距处理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呈单峰型外,各处理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50 cm行距处理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玉米产量。30和50 cm行距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的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不同行距的玉米||白三叶间作对新糯1号玉米穗轴上玉米粒行数、穗长无显著影响。间作对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显,而不同行距种植模式对土壤呼吸有影响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达碳减排效果。在贵州喀斯特地区,以玉米鲜秸秆为收获对象时,采用30或50 cm行距的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以玉米籽粒或以籽粒和秸秆同时为收获对象时,采用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

猜你喜欢

白三叶间作行距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不同间作物对连作葡萄生长影响初探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铜胁迫下白三叶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研究
鸭茅幼苗对开花期白三叶不同部位化感作用的响应机理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根瘤菌对Cu胁迫下白三叶生长和Cu含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浅析白三叶的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