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空间分异视角下我国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2019-03-15王振坡黄玉洁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分异学区教育资源

王振坡 ,黄玉洁

(天津城建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c.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城市居住空间在地理与社会层面具有双重意义,居民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是社会阶层分化的外在表现,也是对相应公共物品竞争的结果.随着居民居住选址自由度的提高,及其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需求的提升,教育资源布局深刻影响着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居住群分显现了家庭背景在子代教育获得上的差异.笔者基于居住空间分异视角,分析影响不同家庭教育资源获得的因素,把脉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关于教育资源非均衡布局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各阶层教育消费模式、择校策略、居住空间迁移以及教育资本化等主题展开.Poupeau等人发现大巴黎地区的高文化资本、低经济资本的家庭倾向于选择本区公立学校,高文化资本、高社会资本的家庭则多选择其他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1];美国中产家庭在择居过程中通常考虑所在学区的质量,这种消费偏好放大了住房市场与教育服务市场的联系,进一步通过住房市场机制产生或强化城市空间分异格局[2-3].我国学者也从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着手研究城市社会空间重构[4-5].此外,国内外学者从资本化视角探究了教育配套对住房价格的影响[6-7].有关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关联性的经验研究,在一个或多个类型资本的拥有上具有优势的阶层,其子代在教育获得上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8-10].现有研究对揭示基础教育资源影响城市居住空间和住房市场的微观机制与经验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本文利用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问卷调查的微观数据,基于居住空间分异视角,比较分布在不同学区的家庭对教育资源的接触和获取,透视家庭背景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提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1 居住空间分异形成机制

人们按照个人偏好、收入、身份等维度分为不同群体的现象被称为群分效应[11],居住空间分异是特定类型人群选择相同或相近居住场所产生的,是群分效应在城市空间上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通过考察基础教育消费的群分效应来认识居住空间分异形成的一般机制.

基于个体异质性的偏好差异是导致群分效应的最为简单而直接的原因.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同群效应、求异效应和渴望效应等心理方面的非市场互动[12],若不考虑各学区间基础教育质量的差异,仅仅在基于偏好的群分效应中引入住房市场,那么群分效应将产生基于收入的居住空间分异.高收入群体的进入将提高其所在社区的房价,边际上的低收入人群将选择搬入其他社区,最终前者形成高收入者聚居区,后者逐渐成为低收入者聚居的社区.

考虑到不同学区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差异,居住空间分异也会进一步强化.学区的刚性边界使得不同家庭与不同质量的教育资源相匹配,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的情况下,通过住房市场竞争获取的教育资源质量也不同.城市居民最终选择的居住地反映了自身对获取基础教育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拥有更高支付能力以及对基础教育质量偏好更强的家庭,更有可能居住在优质学区,并需支付更高的教育资源溢价.

高收入群体的集聚使该学区的住房价格逐渐上涨,教育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相互关联,基础教育数量和质量在该学区房价中被“资本化”了.低收入群体难以承担优质学区高昂的租金或购房成本,最终的均衡结果是一种居住空间上的“群分”——拥有相似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聚居在一起并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群分效应不利于社会融合,也影响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不利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样本涉及天津市市域,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第一阶段,以中心城区商业综合体为调查地点,依据商业综合体内各餐饮店的人均消费水平,确定出每一商业综合体所需发问卷数.第二阶段,选取中心城区大型公园为调查地点,依据各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等比确定各区需发问卷数.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 125份,回收有效问卷5 029份,回收率为98%.本文选取有小学在读子女,并且住房性质为自有产权住房的家庭为研究对象,共筛选出885个样本.

2.2 变量选取

学区制一般要求学龄儿童按照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本文所要考察的是分布在重点学区和非重点学区的家庭所表现出的特征.关于家庭特征,本文选取了受访者年龄、性别考察其对居住选址以及对子代教育资源获取的影响.考虑到各行政区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有所差异,故认为户口所在行政区对该区家庭教育获得将产生一定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调查问卷中并无涉及家庭子女的户口情况,依据天津市小学入学的有关规定,本文默认其户口所在地应位于其就读小学学区.家庭背景的衡量通常包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本文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和家庭月收入来体现.各变量的定义及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2.3 模型构建

本文试图考察重点学区与非重点学区家庭的特征,通过构建Probit模型,估计影响样本家庭获取不同教育资源的主要因素.将表1的解释变量纳入模型,可按矩阵形式进行定义,即

其中:Yi=0表明第i个样本在“非重点学区”的概率;Yi=1表明第i个样本在“重点学区”的概率;Xni为影响第i个家庭获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第n个解释变量;Xi为影响第i个家庭获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解释向量;βi为参数向量,ei为干扰项.

3 实证结果与讨论

对上文构建的模型,首先采用OLS估计法进行试算以得出大致判断,回归结果基本符合理论分析和预期,进而对Probit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3.1 不同学区家庭规律性特征分析

模型中纳入的解释变量大多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主要考察因素如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户口所在地等对家庭获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有着显著影响.第一,不同学区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其子代获取的教育资源质量呈正向影响,说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该家庭越有可能选择居住在重点学区.第二,随着父母职业类型背后蕴含的社会资源的增加,该家庭越有可能位于重点学区.第三,不同学区家庭的月收入对其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呈现正向影响,说明高收入家庭对优质学区房的支付能力更强,在通过购买学区房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上更具优势.第四,户口所在行政区教育资源水平对家庭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呈正向影响.

3.2 不同学区家庭差异性特征分析

从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户口所在地三个方面,进一步考察位于不同学区家庭的差异,显化家庭分化与教育资源差序格局对基于学区的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3.2.1 受教育程度

将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划分为高中及以下、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五类,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估计系数及边际效应值.以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为参照组,父母学历为高中及以下、中专、大专的家庭更有可能居住在非重点学区,学历为本科的家庭则与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没有显著区别,均会倾向选择重点学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上通常处于弱势,影响了其对子代教育投资的行为.

3.2.2 职业类型

将受访者的职业类型分为其他、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企业员工及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五类,分析不同职业类型群体的估计系数及边际效应值.与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相比,父母为从事其他职业者、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企业员工的家庭都更有可能居住在非重点学区.不同职业类型蕴含的社会资源存在差异,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往往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社会资本和关系资源,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相比而言会更加依赖掌握的经济资本.

3.2.3 户口所在地

将样本家庭中小学在读子女的户口所在地分为天津市内六区及周边地区七组,分析不同行政区家庭的估计系数及边际效应值.以户口所在地为和平区(天津市基础教育传统强区)的家庭作参照组,其他行政区家庭位于重点学区的概率均小于居住和平区的家庭,并且其概率差异基本与各区教育资源水平相一致,即基础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更多更好的行政区,其所在家庭位于重点学区的概率越高.

表2 模型估计结果

4 研究结论

通过理论与经验研究,本文发现位于重点学区内的家庭在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以及家庭经济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各行政区基础教育资源质量的差异也影响着本区居民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由此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家庭背景差异影响子代教育获得.学区房已经成为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家庭更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居民需要为优质教育支付更高的边际价格,家庭的文化资本深刻影响对子代教育投资的意愿,教育获得的差异受代际传递影响而容易产生阶层固化.除了住房价格等显性屏蔽机制,社会“关系”等隐性屏蔽机制也在产生作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或居住地的天然优势,使其子代更易享受优质教育服务.

(2)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俱乐部化”.基础教育是一种典型地方公共物品,学区的刚性边界加强了教育服务的空间约束.城市居民通过居住空间的选择实现对基础教育资源的竞争,优势阶层在重点学区内聚集,获取了大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显示出对弱势群体的挤出效应.并且,教育资源的空间固化作用,强化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俱乐部化”趋势,影响城市空间效率和弱势群体福利.

(3)居住空间分异强化教育资源的非均衡格局.居住空间与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具有鲜明的耦合特征.重点学区吸引着对优质教育资源有显著偏好并有更高支付能力的家庭,带来教育消费和居住选址的群分现象,优势社会群体在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的聚集也会使该区域形成内生性的宜居特征.一方面,迁入地的教育需求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高,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继续向该区域倾斜.另一方面,迁出地的教育水平不高,弱势群体在该地区聚居更加难以获得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滚雪球”效应强化了教育配置的差序格局,不利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5 政策含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解读家庭背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之一,即那些具有优势资本的家庭更有可能做出有利于子代教育获得的选择,这种选择不单单是个体对居住地选择的结果,还可能是同质性群体对教育资源集体选择的结果,并表现出在特定的领域聚集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创新学区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推进学区一体化管理,创新学区管理模式,需从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组织形式、制度建设、内生动力等方面落实,从而形成“委托管理薄弱学校”、“名校集团化”、“一校多区”、“一校多校”以及“优质均衡示范区”等管理模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加大薄弱区教育投入,探索住房增值反哺机制.政府应充分统筹教育经费,进一步扩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区的转移支付规模,调整教育经费区际配置.在物业税(房地产税)尚未实施阶段,识别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带来的住房溢价,探索学区房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拓展基础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3)鼓励民办学校发展,完善基础教育体系.政府需保障社会力量办学主体的平等地位,为民办学校创设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在学校基本建设、师资力量、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加强规范管理,重点监督民办学校公开办学信息、健全财务管理、防范办学风险等方面;三是细化招生办法,放开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权,以满足不同层次生源的差异化需求.

(4)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突破教育资本化逻辑.户籍制度不仅是一项基本社会管理体制,也是一项与福利分配和资源配置密切相关的制度.随着基础教育趋于高水平均衡发展,逐渐将入学资格与户籍相剥离,保障城市居民受教育公平.

猜你喜欢

分异学区教育资源
陕西关中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特征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阆中市撂荒耕地的空间格局分异特征探析
成都黄龙溪景区旅游环境舒适度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中国星级酒店的旅游经济效应分异研究
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