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验配评估指南(日本,2010)技术要点
2019-03-15左建邵薏汀李进冀飞编译
左建 邵薏汀 李进 冀飞 编译
日本听力学学会《助听器验配评估指南(2010)》(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时间为2010年,其英文版于2016年发表在Auris Nasus Larynx第43期,主要描述了日本听力学学会推荐的评估助听器调试有效性的测试方法。本文通过编译该指南,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日本听力学学会推荐的助听器验证评估技术,为助听器验配工作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助听器调试有效性的验证测试方法
日本指南中推荐了8种评估助听器调试有效性的验证测试方法:①言语识别率-强度函数以及言语识别率的测试;②从对环境噪声的耐受方面评估助听器验配;③真耳插入增益(即测量鼓膜处获得的声压级);④使用插入式耳机测试听阈及不适阈(以dB SPL表示);⑤声场下助听听阈的测试方法(功能性增益测试);⑥由助听器特点及纯音听力图预估插入增益以及助听听阈;⑦噪声下言语识别的测试;⑧问卷评估。从以上8种测试中选择合适的测试组合,可评估用户所配戴的助听器获益情况。其中①和②是必测项目,因为助听器验配的基本目的为提高言语理解,而拒绝配戴助听器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耐受噪声。
2 必须进行的测试
指南建议每次助听器调试后均应进行言语识别率-强度(P-I)函数或者言语识别率测试和环境噪声的耐受测试。
2.1 言语识别率-强度函数以及言语识别率测试
2.1.1 言语识别率-强度函数的测试 指南中推荐的测试材料为日本听力学会的67-S词表。在助听和未助听条件下,至少测试40、50、60、70、80 dB HL言语听力级中三个以上连续信号级。理想情况是,在较宽声强范围内,助听言语识别率得分较好,当言语强度增加到70或80 dB时,言语识别率得分不会下降。使用67-S词表测试时,10%的差异被认为具有显著性。如果在测试言语级范围内,助听下最大言语识别率得分一旦低于未助听条件下言语识别率的15%,则认为助听器调试不当。
2.1.2 言语识别率的测试 指南推荐使用日本听力学会开发的57-S言语测听材料测试未助听条件下言语识别率,测试言语听力级(HL)为平均听阈阈上30 dB。助听后言语识别测试的信号强度可设置为60 dB言语听力级,如果受试者反映声音太大,可降低5或10 dB。在助听前后使用57-S言语测试材料,同样以10%的差异认为具有显著性。如果助听后言语识别率比助听前增加+10%,则助听器验配是有效的;在±10%以内是可接受的;若在-10%之外,则验配无效的(译者注:原文中提及了言语识别率测试的相关校准方法,相关内容请分别参考GB/T 4854.7-2008和GB/T 16296.3-2017)。
2.2 从对环境噪声的耐受性方面评估助听器验配
该测试用来评估用户能否在噪声环境下使用助听器聆听,测试方法是让受试者同时聆听语音材料和各种环境噪声,然后让受试者表明其在这种情境下的主观感觉:是否适合配戴助听器。测试用信噪比描述噪声与言语信号之间的强度关系,信噪比等于语音信号的时间平均声压级和环境噪声级之差。通常设置信号声和噪声分别为65和50 dB,即信噪比为+15 dB;要模拟噪声较高的环境,可将环境噪声设为55 dB,即信噪比为+10 dB;要模拟高噪声环境,可将环境噪声设为60 dB,即信噪比为+5 dB。若受试者表示因为信号声太低而聆听困难,可适当调整信号声强度,使患者感到舒适。
若受试者在模拟噪声环境中可以接受并配戴助听器,表明其调试后的助听器在对环境噪声的耐受方面是适当的。若受试者表示至少在一种噪声环境下其不愿意配戴,则该助听器的调试是不合适的,需要重新调试。助听器重新调试后,即使噪声耐受度的评估为合适,仍需确保在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率没有下降。
3 可提供更多信息的测试
3.1 真耳测试
该测试在声场中通过扬声器播放测试信号,并使用探管麦克风系统测试用户配戴助听器后鼓膜处增加的声压级(真耳插入增益)与频率的函数。
3.1.1 测试方法 ①未配戴助听器时,通过扬声器发射测试声信号,在耳道近鼓膜处(探管末端距鼓膜5 mm以内)记录各频率的声压级响应(真耳未助听响应REUR);也可记录近鼓膜处测试点声压级与耳道口处信号参考声压级的差值(真耳未助增益REUG)。②将定制助听器或耳背式助听器的耳模放入外耳道,注意不改变探管的位置和形状,并要避免助听器或者耳模与外耳道之间形成缝隙,将助听器静音或关闭。参考点、测试信号的类型和强度以及测试时的位置必须与REUR测试中的相同,探管麦克风测得的结果即为真耳堵耳响应(REOR),该值与参考麦克风声压级的差值为真耳堵耳增益(REOG)。③打开助听器,调整增益到所需的设置。若助听器有降噪功能,关掉后再进行测试,若不能禁用降噪功能则考虑使用调制或间断信号。根据测试设备的指导手册,由扬声器放出测试信号声(译者注:目前较为推荐的测试信号是国际言语声测试信号ISTS),在测试点记录声压级频响曲线(即真耳助听响应-REAR),或测试点声压级与信号声强度的差值——真耳助听增益(REAG)。④配戴助听器,在近鼓膜测试点测得声压级的增加值即为真耳插入增益,可通过REAR减去REUR或者REAG减去REUG得到(图1)。
图1 真耳测试相关的增益曲线
3.1.2 评估方法 评估测得的REIG(或REAG)与根据处方公式得到的目标曲线之间的拟合程度是评估助听器验配的方法之一。指南推荐使用未助听听阈减去REIG预估助听听阈,考虑该指南表时的国际通行做法,建议将测得的REIG与处方公式计算的目标插入增益比较,调整实测REIG,直至二者差值在±5 dB以内。也可将实测REAR和目标值进行比较(图2)。
3.2 插入式耳机的阈值测定(以dB SPL表示)
使用插入式耳机测试听阈和不舒适阈时,考虑助听器增益及频响特性均采用SPL,故使用SPL校准的插入式耳机测试听阈可更直接地评估助听器,而SPL和HL可跟据标准值进行相互转换。
测试前使用2 cc耦合腔或耳模拟器对插入式耳机进行听力级(HL)或声压级(SPL)的校准。首先测试听阈和不适阈,然后在听觉范围内进行舒适阈测试,最后与助听器的频响曲线(由助听器分析仪测得)进行比较。助听器调试与听阈表现在,调整助听器输出使输入60~70 dB SPL(正常交流声级)强度的声音时,输出超过听阈;若输入声压级为70 dB时的输出声压级仍低于听阈,可认为助听器的增益不能满足正常交流。助听器调试与不适阈,主要是看助听器OSPL 90是否超过不适阈,同时患者有无从“声音大”到“难以忍受”的反映。
图2 REAR与目标曲线(虚线为NAL公式计算得到的目标REAR,实线为通过探管麦克风测得的鼓膜处REAR实测值)
声场测听时,通过听力计控制输出强度并由扬声器播放测试音。声场建立时需要进行参考测试点的声场零级校准,即dB HL与dB SPL之间的转换。声场零级校准与声场的布局、扬声器的摆放、入射角度等因素相关。我国国家标准GB/T 4854.7-2008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声场基准听阈,即表盘HL与参考测试点SPL的差值。
3.3 声场下助听听阈测试(功能性增益测试)
在声场下测试配戴助听器后的听阈,可评估受试者助听后的听觉言语交流水平,并可根据未助听听阈与助听听阈的差值估算配戴助听器后的增益(功能性增益)。
在声场中测试未助听和助听听阈时,若助听器有噪声衰减系统,应关闭该功能;测试频率为0.25、0.5、1、2及4 kHz,测试信号为啭音或窄带噪声。遇单侧聋或不对称性听力损失者且较差耳单侧配戴助听器时,应考虑对较好耳进行掩蔽。该标准中建议,当功能性增益是听阈的一半或当助听后1 kHz处听阈小于35 dB HL时,认为助听器的验配是合适的;并允许低频功能性增益比1/2增益小。
针对上述内容,编译认为声场下助听听阈测试是主观测试,会考虑到患者对放大声音的感受,可作为评估助听效果的方法,但存在一定局限,包括:①助听听阈只是测试听阈级别,未能覆盖全部听觉动态范围;②刺激音为非言语信号,无法评估言语理解情况;③声场输出为扬声器,强度有输出限制。因此推断,采用探管麦克风进行真耳测试并评估患者配戴助听器后的功能性增益会越来越广泛。
3.4 由输出级频响曲线预估插入增益及助听听阈
该指南通过频响曲线并借助转换公式可简单地估算助听听阈和最大声输出,并通过将输出级与纯音听阈相加,以评估助听器的有效性。患者的听阈和不适阈通过纯音听力计进行测试;输出级曲线测试时将助听器置于满档增益,使用测试声(纯音)强度为60~90 dB SPL的测试箱进行测试;插入增益由各频率输入60 dB SPL信号时的输出声压级减60 dB,再加上真耳未助增益和真耳耦合腔差值的修正值(表1)进行估算;助听听阈可通过裸耳的纯音听阈减去预估的插入增益;最大声输出则先测试0.25、0.5、1、2及4 kHz处的输入90 dB SPL时的输出声压级,以听力级表示的最大输出可通过减去规定的校正值将SPL转换为HL继而进行估算。插入增益的适当性,可通过估算的助听听阈与未助听阈进行比较,或最大声输出与UCL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估。
该标准给出的评估方法是简化方法,存在以下误差:①由于个体外耳道的差异,真耳插入增益并不总是对应于估算的功能增益;②没有考虑助听器类型、麦克风位置、声孔、气流等的影响,结果不能排除以上因素引起的误差;③助听听阈使用常规交谈声强度的输入声(60 dB SPL)测出,在非线性放大的情况下,由于增益取决于输入声强度,因此估计的增益与阈值处增益可能不一致。使用真耳测试可避免上述误差。
3.5 噪声下言语识别率测试
指南强调评估助听器配戴者在噪声环境及安静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是非常重要的。测试言语识别率的扬声器的输出应按相关标准进行校准,播放噪声的扬声器与播放言语声的扬声器应与参考测试点等距。测试助听器方向性麦克风的功能及降噪功能时,播放噪声与信号声的扬声器应呈90°或180°,距受试者0.5或1 m。该标准推荐使用的言语测听材料为57-S词表,在SNR为+10 dB的噪声环境中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若信噪比为+10 dB的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率较安静环境降低超过20%,则该助听器的验配是不成功的;对于信噪比为+10 dB时言语识别率小于60%的患者,助听器可能无效。为获得不同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率,还应测试信噪比为+5和0 dB的情况(编译注:关于噪声下言语测听,国内读者可参考国家标准《GB/T 16296.3-2017 声学 测听方法 第3 部分:言语测听》)。
表1 估算插入增益时的校正值
3.6 问卷评估
指南推荐使用“助听器配戴前后评估(译者注:the Questionnaire on hearing 2002)”(图3)在配戴助听器前后评估患者的助听器受益情况。该问卷包括关于特定聆听情境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同环境的10个问题。问卷的回答根据频率使用5级制划分,其5个选择分别是:总是、经常、有时、偶尔、几乎不。问卷回收后,通过问卷的“结果总结”模块分析助听前后的得分,通常以助听后评估中超过7个问题的回答处于中等得分以下记为助听器调试好的指标。
综上,该指南对助听器验配的验证(verification)和效果评估(evaluation)没有明确区分。近年来助听器技术与真耳验证设备功能不断提升,助听器验证和评估方法有了很大突破和进步,如真耳分析的刺激信号声类型、强度、时长,目标公式的选择、助听器高级技术(如移频、降噪、反馈、指向性和无线传输功能等)、目标值与实测值的标准等,均有显著的突破。同时该指南也未涉及在儿童验配中非常重要的RECD测试和耦合腔验证、移频技术,稍显不全面。尽管如此,该指南仍提供了关于助听器验证和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初学者对真耳分析过程的了解。此外,本文将客观验证——真耳分析,与主观评估——言语识别率-强度函数和环境声感知同时考虑在内,对于评估配戴助听器后患者的实际言语识别能力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读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作为参考。
图3 评估配戴助听器前后情况的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