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2019-03-15王润平

医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瘤体腺瘤腺癌

王润平

云南新昆华医院 云南昆明 650301

卵巢肿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是威胁妇女生命最严重的肿瘤之一[1]。在患病早期,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可随着肿瘤的逐渐增大,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等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月经不调和阴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4例卵巢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34例卵巢患者为卵巢囊腺瘤,10例为卵巢囊腺癌患者;年龄在28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6.21)岁。被选择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会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和经期不稳等情况,少数患者则会出现阴道出血的临床症状。

1.2 方法

选择美国GE16排多功能CT BrightSpeed Elite Select的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首先,对扫描仪的参数进行设置,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75mA,层厚和层距均为10.0mm,螺距设置为0.875:1,图像的重建矩阵设置为256×256,显示矩阵则为512×512;其次,采用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先对患者采取常规的腹部平扫,随后使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的肘静脉注射80-100mL的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进行CT的增强扫描,流速保持在每秒3.5-4ml。最后,将所采集到的扫描图像进行重建,进而观察患者肿块的基本属性,包括形态、大小等。

1.3 观察指标

通过分析CT值,探究患者的病例检查结果;分析CT特征与卵巢囊腺瘤病理分型及良恶性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用±s来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用%来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的病理结果

经过CT检查,卵巢囊腺瘤患者中有24例患者为浆液性囊腺瘤,10例为黏液性囊腺瘤;卵巢囊腺癌患者中共有7例患者为浆液性囊腺癌,3例为黏液性。两种类型的患者均以浆液性患者居多,浆液性囊腺瘤占比为70.59%(24/34),浆液性囊腺癌占比为70%(7/10),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特征与卵巢囊腺瘤病理分型及良恶性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结果得知,在瘤体边缘、瘤体形态3即单房和多房、投影密度三个方面,浆液性患者和黏液性患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CT特征与卵巢囊腺瘤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表2:CT特征与卵巢囊腺瘤良恶性的相关性分析

在CT值、瘤体直径、瘤体形态1、2、3和投影密度等方面,良性卵巢囊腺瘤和恶性之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T表现方面,恶性卵巢囊腺瘤的CT值明显偏高,主要以多房为主。结果见表2: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上利用CT检查疾病的限制性是逐渐降低。而螺旋CT作为CT检查中的方法之一,由于其造影成本低、图像任意重建及图像质量高的优点,逐渐成为了CT检查中较为常用的方式,受到了医学人士及众多患者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在检查血管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中,优势日益凸显[2]。在妇女卵巢疾病的检查中,螺旋CT就以其优势能够精确的扫描出患者卵巢的情况,助力医生快速、准确的获取患者卵巢病变的信息,在判断患者瘤体病理和良恶性方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3]。本文选择44例卵巢患者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螺旋CT在诊断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疾病中的意义。根据结果显示,在病理结果方面,囊腺瘤患者和囊腺瘤患者均以浆液性为主,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特征与卵巢囊腺瘤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面,浆液性卵巢囊腺瘤患者在瘤体边缘、瘤体形态3即单房和多房、投影密度三个方面,与黏液性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在CT特征与卵巢囊腺瘤良恶性方面,良性和恶性患者在CT值、瘤体直径、瘤体形态和投影密度等多方面,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即使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之间的特征有一定的重合之处,但利用螺旋CT对其进行检查,还是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患者的病理类型和良恶性,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猜你喜欢

瘤体腺瘤腺癌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CT与高频超声对不同瘤体直径的腮腺混合瘤患者诊断价值分析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