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新词新语考论
2019-03-15唐树梅
唐树梅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李白字太白,唐代大诗人,后世称为诗仙,其诗歌最早由李白族叔李阳冰编成《草堂集》,共10卷,现已散佚。北宋宋敏求有《李太白文集》,共30卷,进行了增补。宋人杨齐贤集注有《李翰林集》,因天宝初年李白曾供奉翰林。清代王琦有《李太白诗集注》,因李白字太白而得名。李白诗歌研究多注重文学、思想等方面研究,语言研究尤其是词汇研究偏少,新词与新语的判断存在问题,新义的考察分析严重不足。本文以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王琦《李太白全集》为基础,收集和考释李白诗歌中出现的新词、新语和新义,研讨新词与新语的时间断代、新义的发展演变等,不当之处,尚望方家雅正。
一、新词
新词是新出现、新产生的词。在现有条件下,要精准判断李白诗歌中出现的新词并不容易,《汉语大词典》《辞源》等辞书提供了较早的文献例证,但首引书证并不一定是最早的文献例证,仅仅依靠《汉语大词典》《辞源》等辞书来判断并不可靠。首引书证毕竟为我们判断新词产生的时代提供了重要参考。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以前没有过的众多文献和计算机数据库,包括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基本古籍库等,但是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根本没有办法全部检索,很多文献如敦煌文献、简帛文献、碑刻文献等都不能进行计算机检索,还有不少文献已亡佚。我们所说的李白诗歌中的新词,只能是就我们现在能够检索和发现的文献而言。李白所在的时代为唐玄宗时期,如果李白诗歌中的词在《汉语大词典》《辞源》等辞书将李白诗歌列为首引书证,在唐玄宗之前文献中也没有出现该词,我们就将其判断为李白诗歌中的新词。只在盛唐乃至整个唐代出现的词也可以作为判断李白诗歌中的新词时的参照。
“三眠”一词出现在唐代,唐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意思是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该词首见唐代。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王琦注:“蚕将蜕,辄卧不食,古人谓之俯。荀卿《蚕赋》:‘三俯三起,事乃大已’是也。后人谓之眠。《本草》:‘蚕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老’是也。”[1]673该诗又载《全唐诗》卷一七二[2]1772。传世文献中“三眠”一词此义的时间都晚于李诗。《汉语大词典·一部》首引书证是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
“五晓”一词出现在唐代,唐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意思是五更破晓时。李白《代别情人》诗:“哀哀长鸡鸣,夜夜达五晓。”王琦注:“《焦仲卿妻诗》: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1]1178该诗又见《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四[2]1881。《汉语大词典》书证只有李白《代别情人》诗。我们在文献中也未能够见到其他例证,虽然该词是孤证,但是并不影响该词成为唐代新词,因为还有可能有其他文献例证我们未能见到,不收则面临失收词条的问题。
“一遭”一词出现在唐代,唐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意思是一旦遭逢。该词首见唐代。李白《赠新平少年》诗:“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1]504我们检索“一遭”一词,唐玄宗《清厘滞狱诏》:“无知之徒,自罹刑宪,一遭缧绁,坐变星琯,长吏依违,不时疏决。”李白与唐玄宗同时。拓跋兴宗《请致仕侍亲表》:“臣母谯郡太夫人曹氏,今八十有四,一遭风疾,倍加羸惙。”拓跋兴宗是唐玄宗时人,也与李白同时。陆贽《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既杜出入,势同狴牢,解释无期,死生莫测,守护且峻,家私不通,一遭絷维,动历年岁,想其痛愤,何可胜言?”李贽也是唐代人,生于754年,卒于805年,稍微晚于李白,但与李白时代接近,看作同时语料问题也不大。这些“一遭”均是一旦遭逢的意思。要注意的是,通过文献检索出来的例证并非都是这个意思,如《大唐西域记》卷三:“龙曰:‘凡有所食,赖收人田,今蒙圣教,恐难济给,愿十二岁一收粮储。’如来含覆,愍而许焉。故今十二年一遭白水之灾。”[3]146其中的“一遭”并非一旦遭逢义,由此可见,简单通过文献自动检索判断词语的出现频率往往会面临同形不同义的困惑,要得出结论必须人工干预,避免误判。《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是李白《赠新平少年》诗。
需要注意的是,《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也可能滞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首引书证并不一定是词语产生时代的,不是最早书证。如“世外”一词意思是尘世之外、世俗之外。传世文献中的“世外”一词此义时间首见于《后汉书·廖扶传》:“及服终而叹曰:‘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吾岂为名乎!’遂绝志世外。”[4]2719《后汉书》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期,远远早于李诗。《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是李白《杂题》诗序:“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李白《杂题》诗序见于《龙江梦余录》,《李太白全集》未收。
判断新词需要综合判断,不然就可能导致讹误。如“世途”一词出现在唐代,意思是尘世的道路,人生的历程。该词首见唐代。李白《古风》诗之五九:“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崄巇。”[1]155这个词形在唐代以前的文献中没有见到。《汉语大词典》也将李白该诗列为首引书证,似乎该词应该是唐代新词。不过,与之同音同义的“世塗”早在晋代就已经出现。如《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诜弟顗,咸熙中为司空”,裴松之注引晋代孙盛《晋阳秋》:“常谓嘏、玄曰:‘子等在世塗间,功名必胜我,但识劣我耳!’”[5]319将同音同义不同形的“世途”一词判断为唐代新词,就可能就会存在问题。
二、新语
新语是新出现的短语,李白诗歌中的新语是李白诗歌中新出现的短语。新语与新词难以准确区别,意义凝固、使用频繁则是新词,意义尚不凝固、使用频率不高则为新语。
“不死方”即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死的药方。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王琦注:“《抱朴子》:李少君有不死之方。”[1]605《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是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唐代以前文献没有见到“不死方”,可见该短语是李白诗歌中首先出现的新语。该诗歌又见《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一。唐代其他诗文多见,如《全唐诗》卷二百零二梁锽《省试方士进恒春草》:“倘使沾涓滴,还游不死方。”[2]2115卷三百一十于鹄《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愿示不死方,何山有琼液。”[2]3508卷三百八十八卢仝《赠金鹅山人沈师鲁》:“示我插血不死方,赏我风格不肥腻。”[2]4382卷六百四十曹唐《送刘尊师祗诏阙庭三首》:“龟台欲署长生籍,鸾殿还论不死方。”[2]7340卷六百九十二杜荀鹤《赠休粮僧》:“自言因病学休粮,本意非求不死方。”[1]7970
“不数数”即不汲汲,引申谓不急切于功名富贵。李白《赠武十锷》诗序:“门人武锷,深于义者也。质木沉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1]557《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是李白《赠武十锷》诗序。我们在唐代其他诗文中没有看到该短语,唐代以前文献也没有见到该短语。由此可见该短语是李白诗歌中首先出现的新语。它典出《庄子逍遥游》:“出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清代王先谦《集解》说:“言得此福者,亦不数数见也。”[6]4刘武《内篇补正》说:“言不数数见如此者也。正注欠分晓。《释文》:‘数数,音朔,下同。司马云:“犹汲汲也。”’武按:言荣子于世未尝汲汲也。世之所重者,惟功与名。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者,即不汲汲以求世之功与名也。然如列子,则并功与名之心而无之,又高荣子一等矣。此亦小大之辨也。《淮南·俶真训》:‘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视天下之间,犹飞羽浮芥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足证本义。分分,犹数数也。”[7]12
“一枝桂”比喻科举及第之荣。李白《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诗:“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1]848《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是李白《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诗。唐代以前文献未见到“一枝桂”,可见该短语是李白诗歌中首先出现的新语。它典出《晋书·卻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以“一枝桂”喻科举及第之荣。唐代其他诗文也多见到其用例,如《全唐诗》卷三百一十九林藻《梨岭》(见闽南唐雅):“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2]3596又卷三百四十九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将何一枝桂,容易赏名贤。”[2]3906卷五百四十九赵嘏《下第后上李中丞》:“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2]6360卷六百伊璠《及第后寄梁烛处士》:“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艳阳千树花。”[2]6934卷六百三十三司空图《牓下》:“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2]7260卷六百六十五罗隐《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因思一枝桂,已作断根蓬。”[2]7619该诗歌又见载唐代罗隐《罗昭谏集》卷十一,题目也是《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内容却有异文,两句写作:“恩思一枝桂,已作断根蓬。”一作“因”,一作“恩”,两字形近,前者是后者的上部。《全唐诗》卷七百二十裴说《见王贞白》:“分明一枝桂,堪动楚江滨。”[2]8268李商隐《上张杂端状》:“况不羞小官,无辞委吏,一枝桂既经在手,五斗米安可折腰?”
判断新语也不能仅仅依靠《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还必须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如“五羊皮”即五张公羊的皮。李白《鞠歌行》:“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王琦注:“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悦之,献诸穆公,三日,请属事焉。穆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任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穆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1]232其实,唐代以前文献已见“五羊皮”一词。如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夫百里奚、齐之乞者也,逐于齐西,无以进,自卖五羊皮,为一轭车,见秦缪公,立为相,遂霸西戎。”汉代刘向《说苑》:“百里奚自卖取五羊皮,伯氏牧羊以为卿大夫,则其遇秦穆公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古乐府歌百里奚词曰:‘百里奚,五羊皮。’”由此可见,该短语并不是李白诗歌中首先出现的新语。《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是李白《鞠歌行》,例证时代滞后。该短语源自《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庄子·杂篇·庚桑楚》:“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清代郭庆藩《集释》:“百里奚好秦而拘于宛,故秦穆公以五羊皮赎之于楚也。或云:百里好五色皮裘,故因其所好也。”[8]815
三、新义
新义是新出现的词义,与旧义相对。 新义与旧义同形,而意义不同,往往有引申、转喻等关系。李白诗歌中的新义是李白诗歌中新出现的词义,有的新义是词,有的新义是短语。
“不正”本指不端正、不正派、不正当。《论语·子路》:“身不正,虽令不从。”引申为无政,谓政治混乱。唐代出现新义,指不准确。李白《对歌》诗:“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1]1179《汉语大词典》首引文献是李白《青山独酌》诗,即《对歌》诗,再从不准确很自然引申为不纯正。
不正:不端正、不正派、不正当→无政→不准确→不纯正
“二季”本指夏殷两代的末世。《晋书·秦秀传》:“周公吊二季之陵迟,哀大教之不行,于是作谥以纪其终。”唐代出现新义,指兄弟。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屈、宋长逝,无堪与言。起予者谁,得我二季。”[1]1290《汉语大词典》首引文献是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后引申指两个季度。
二季:夏殷两代的末世→兄弟→两个季度
“三纲”本指我国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汉代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唐代出现新义,指佛寺的上座、维那、典座三个主要职务。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三纲等皆论穷弥天,惠湛清月。”王琦注:“《翻译名义》: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1]1312《汉语大词典》首引文献是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
三纲:我国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佛寺的上座、维那、典座三个主要职务
“三五”本谓十五,用的是汉语用乘法计算结果,三五正好十五。《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十五可以包括农历月之十五日、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十五岁等。“三五”一词也实指三和五,三五能够代指三十年和五百年,也能够是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三辰五星、三正五行、三才五常、三所五位、三田五脏、三生五死的简称,相当于短语。唐代出现新义,指约举之数,虚指。表示数目不多。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1]780《汉语大词典》首引文献是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诗。这个意义由实指虚化而来,与参宿和昴宿意义约举相关。“三五”还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著其名也。”[9]121
三五:十五→实指三、五,实数,不多→虚指,约数,不多
“三天”本是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盖天、宣夜、浑天三家学说的合称。《宋书·律历志序》:“《天文》虽为该举,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说,纷然莫辨。”道教称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为三天。唐代出现新义,指佛教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王琦注:“三天,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1]977《汉语大词典》首引文献是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后再泛指天空。
三天: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浑天、宣夜、盖天三家学说的合称→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欲界、色界、无色界→天空
“五起”本指阐释其义,其说有五。起就是阐发、阐释。《礼记·孔子闲居》:“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郑玄注:“服犹习也。君子习读此诗,起此诗之义,其说有五也。”孔颖达疏:“言君子习此三无,犹有五种起发其义。”[1]673唐代出现新义,指第五更时起床。李白《白头吟》:“五起鸡三唱,清晨白头吟。”王琦注:“《太平御览》:尸子曰:孝己一夕五起,视亲衣之厚薄、枕之高低。此用其字,以言寝不安席之意。旧注解作五更而起者,恐非是。”[1]245《汉语大词典》首引文献是李白《白头吟》,从旧注,解释为第五更时起床,“五起”与“清晨”对文同义,是;王琦注认为是孝子多次起床,与上下文语境不合。
五起:阐释其义,其说有五→第五更时起床
“一杯”本指容量,实指。《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唐代出现新义,指少量。一杯当然容量不大,数量不多,引申为少量就十分正常,少量是虚指。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诗:“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1]791《汉语大词典》首引文献是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诗。
一杯:容量,实指→少量,虚指
“一道”本指一条道路。再引申指一种途径或方法。《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唐代出现新义,指同路;一起。李白《秋浦歌》之十三:“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1]423《汉语大词典》首引文献是李白《秋浦歌》之十三。 “一道”也指同一道理。《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 再引申为一种德行。该词还可以指围棋下子的一个交叉点。《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观人围棊,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5]599由一点引申为一条,由一条再引申为一片,一片又引申为一篇,一篇再引申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