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2019-03-15和永亮
和永亮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云南丽江 674100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临床通常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一定治疗效果,可使患者心血管发生率明显降低,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1]。现对心律失常采用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效果予以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2例心律失常患者,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区间59-83岁,平均年龄(69.46±4.26)岁。观察组4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区间60-82岁,平均年龄(69.52±4.38)岁。两组年龄等基本资料的对比(P>0.05),两组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以及补钾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前提下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采用5mg胺碘酮(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108)静脉注射,并进行电击除颤,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认真观察,如果没有反应,间隔10分钟后选择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2)注射,并予以第二次除颤,能量为300J,但需确保倍他乐克的应用剂量低于15mg,术后再除颤,能量为360J。最后可采用美托洛尔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1天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并按照心电图检查情况对患者的QRS波时限、PR间期以及QTc变化情况予以分析。
1.4 疗效判定[2]
显效为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减少大于90%,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与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彻底消失;有效为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减少范围50-89%,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与非持续性室性予以心动过速减少都低于80%;无效为治疗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减少低于80%,或者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减小低于80%,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低于49%。
1.5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如QRS波时限等表示用(±s)、t检验,计数资料如治疗效果表示用%、χ2检验,P不超过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如表1:
表1:治疗总有效率[n(%)]
2.2 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QRS波时限、PR间期以及QTc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临床指标(±s)
表2:临床指标(±s)
分组 例数 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次) QRS波时限(s) PR间期(s) QTc(s)对照组 41810.17±102.360.05±0.040.13±0.020.39±0.02观察组 411103.87±155.460.07±0.010.12±0.010.37±0.01 t - 10.10353.10602.86365.7271 P - 0.00000.00260.00530.0000
3 讨论
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率与心肌缺血情况显著改善,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使猝死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β受体阻滞剂的优势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安全性较好。与传统抗心律药物对比,其治疗效果更显著,药物安全性更强,可使因为药物刺激导致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明显降低;第二,标本兼治。按照临床效果分析发现,β受体阻滞剂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其是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的典型特点。针对伴随心力衰竭或其他心律失常者,出现心脏猝死的几率高于健康人群[3-4]。实验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可使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使心力衰竭恶化明显降低,使其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减少其他风险的出现。和常规药物相比,其可使患者的心功能显著改善,延缓病情发展,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第三,特殊性。被他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应用,在对过度交感神经特殊性方面具有抑制作用。其还可人体内环境显著改善,对过度兴奋有拮抗作用使内环境比较稳定。因此,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可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安全性较好,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促使患者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75.61%;观察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QRS波时限、PR间期以及QTc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心律失常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