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猫和老鼠》赏析

2019-03-14李虻王胜

琴童 2019年1期
关键词:猫和老鼠花猫乐段

李虻 王胜

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一生创作了电影音乐、歌剧、管弦乐、钢琴曲等各类作品数以百计,曾荣获“普利策”音乐奖等许多荣誉。他创作的鋼琴曲《猫和老鼠》是标题音乐与谐谑曲体裁相结合的经典之作。作品以独具特色的旋律和节奏,在展示高超技巧的同时,树立了花猫和老鼠两个形象,惟妙惟肖地描绘出猫鼠大战的生动画面。

谐谑曲是17、18世纪兴起的一种既轻松跳跃,又带诙谐情绪的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泼,速度较快,常出现意外的转调、鲜明的力度对比、富有动感的节奏组合等,带有舞曲性和戏剧性,给人以风趣幽默的感觉。

《猫和老鼠》创作于1920年。作曲家巧妙地将传统作曲技法与美国本土音乐元素相融合,用诙谐幽默的音调刻画出花猫诱捕老鼠的惊险过程和老鼠挑逗花猫的俏皮形象,聆听音乐的过程,犹如欣赏一部惊心动魄、诙谐有趣的动画片。

作品采用四段三部性结构,构思新颖独特,动机化发展与形象对应,音色丰富多变,富于想象,画面感十足。双手交替奏出猫和鼠的动机,夸张的力度对比贯穿全曲,标定速度随音乐情景的发展而频繁变化。借助联想,可清晰感受到音乐故事场景的展开顺序。

引子(1~4)描写花猫的出场。第一小节由5个音符的旋律音型构成了花猫动机,这个动机贯穿故事发展的始终。第1~2小节由弱起五音动机到强奏的柱式和弦,其第一拍的休止仿佛花猫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为整场活动做准备;随后的一动一静是花猫出场后第一次亮相,仿佛深夜空寂教堂里的一只花猫在桌上行走,例行巡视。第3小节将猫的动机移高八度,并用连跳音奏出,表现花猫轻巧地向前跳跃的样子。随后左右手交替奏出4组三十二分音符的分解和弦。4组动作一气呵成,仿佛机警的花猫发现老鼠后迅速扑上去,打翻了桌上的陈列。

A乐段(5~20)由3个乐句组成。第一句描写老鼠出场,第5小节是老鼠动机,由左右手快速交替的托卡塔音型构成,旋律匀整活泼。这个动机在每小节都采取以由弱到强的力度处理,触键轻巧而不失弹性,穿插的休止符形成音乐短促的呼吸,描绘了老鼠跑几步窥视一下的动作,刻画出小短腿的老鼠不停上蹿下跳的滑稽形象。

第二句描绘出花猫老练地探着背悄悄前进的诱捕形象。弹奏时,可使手指的触键面大一些,并把琴键推得深一点,来表现这只花猫摇着尾巴试探着悄悄地逼近老鼠。随后的左右手和弦交替大跳上行接一个长长的下滑音直落3个八度,刻画出花猫先轻轻地靠近猎物,看准机会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老鼠。第三句描绘受到惊吓的老鼠上下乱窜,逃脱后悄悄地躲起来,一场有趣的猫鼠嬉戏即将开始。

B乐段(21~32)描绘鼠逗猫的嬉戏场面,3个乐句都是老鼠动机的变奏。双手交替的十六分音符双音上下腾挪,迅速均匀且不失旋律感,塑造了老鼠跑动时灵巧而搞笑的形象,先为刚刚死里逃生而欢呼雀跃,再转身跑去撩逗花猫。力度由ff逐渐变化到ppp,仿佛顽皮的老鼠转着圈公然挑衅花猫后,又轻手轻脚地躲藏起来。

连接部(33~39)速度缓慢,经过刚刚一番热闹的嬉戏,双方都需要养精蓄锐,小憩一会儿,这时空荡的教堂里响起了悠扬的钟声。

C乐段(40~50)富有动机感的花猫主题轻柔而不失幽默,速度更慢。配合着双手翻飞的交替动作,表现出花猫的夸张模样,仿佛摇着大尾巴霸道地说:“小调皮,在哪里呀?我看见你了!”

又是一段小连接(51~54),老鼠动机由弱到强,快速跳跃的老鼠故意试探慵懒的花猫。

再现A乐段(55~72)展现了猫鼠大战时猫追鼠逃的激烈场面。第一句表现老鼠惹祸上身,仓皇而逃;第二句紧迫感更强,花猫恼羞成怒;第三句强烈的力度对使情绪愈发激烈,猫鼠大战达到白热化阶段。老鼠转过头向凶狠的花猫求饶:“猫大哥,放过我这一次吧!”哀求无望后拼命逃跑。音乐经fff至sf收于第72小节短促而有力的柱式和弦,到达全曲的高潮,同时响起一个长长的低音,犹如这对冤家对头从高处双双跌落。

尾声(73~83)描写了猫鼠两败俱伤的场景。前8小节在持续低音的衬托下,浑厚的和弦轻柔地级进下行,力度越来越弱,奄奄一息的猫和老鼠双双一瘸一拐地离开教堂。

猜你喜欢

猫和老鼠花猫乐段
猫和老鼠
请花猫破案
猫和老鼠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花猫和花狗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大花猫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猫和老鼠
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非常规”曲式类型
——以乐段范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