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盈亏量时空分异研究

2019-03-14杨鑫秦丽杰赵竹君邱垚

天津农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吉林省

杨鑫 秦丽杰 赵竹君 邱垚

摘    要: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本研究基于虚拟耕地理论,计算吉林省48个县(市、区)2004—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的生产与消费盈亏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保护吉林省耕地资源、合理调整粮食生产战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04—2015年,吉林省玉米、水稻虚拟耕地含量较低,大豆虚拟耕地含量较高;玉米虚拟耕地盈余量充足且呈逐年波动增加趋势,水稻虚拟耕地总体略有盈余,亏缺区范围有所减小,盈余量有所提高,大豆虚拟耕地盈余区范围急剧缩小,生产量不能满足当地居民需要,小麦虚拟耕地亏口有所减小,但全省各县(市、区)亏缺情况仍普遍存在。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吉林省可以适当提高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进口量,同时鼓励虚拟耕地贸易,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并实施农产品虚拟土战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盈亏量;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307.11,S34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02.014

Abstract: Jilin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grain production base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grain security in China.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tecting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djusting grain production strategy of Jilin, the surplus and deficit of the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of the main crops in the 48 counties in Jilin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5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2004—2015, the content of corn and rice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soybean in Jilin province. The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of maize was sufficient surplus, which was showed a trend of fluctuations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 deficit scope of the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of rice reduced and the surplus amount increased; the surplus range of the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of soybean reduced sharply,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could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the deficiency of the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of wheat alleviated, but the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of wheat in the whole province was still in a state of loss. Thus, planting maize and rice in Jilin province had obvi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planting soybean, suggesting that the planting area of maize and rice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 import of soybean should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afety of region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trade of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should be encouraged,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the strategy of virtual soil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food crops; virtual cultivated land; surplus and deficit; Jilin province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居民粮食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便日益显现,而且耕地短缺的问题将会更加严峻[1]。在未来一定时期,耕地资源短缺将始终是最根本的问题[2]。传统的解决耕地资源危机问题的方法主要通过行政调控和工程技术手段,如提高单产、扩耕和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等,而采用经济、制度管理的方法并未得到充分的应用[3]。虚拟耕地战略,是立足于经济、系统的全新角度,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达到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促进土地、建设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目的[4]。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杂豆等优质农产品。全省总面积18.74万km2,其中耕地703.38万hm2,占总面积的37.53%,居全国第9位,人均耕地面积0.21 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为实现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协调经济发展、人民需要及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势在必行。

虚拟土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5]。理论上,虚拟耕地可以被看作虚拟土的具体化,这种耕地资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耕地”,而是以“虚拟”的形式附着在产品或服务之中[6]。目前国外对虚拟耕地的研究主要探讨国际虚拟耕地贸易现状及作用。Laura等[7]研究了瑞士农产品进出口所带来的虚拟土贸易,及其对经济和生态的影响。国内对于虚拟耕地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侧重对于虚拟耕地理论[8]、流动分析[9-12]、粮食安全及虚拟耕地贸易[13-17]等方面的研究。罗贞礼等[5]受虚拟水和虚拟面积概念[18]的启发首次提出“虚拟土”和“虚拟土战略”的概念,并研究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策略。胡宝清等[19]、伍国勇[20]探究了虚拟土战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唐洪松等[21]建立VAR模型,分析了虚拟耕地进口的主要影响因素;范辉等[22]探究了虚拟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对虚拟土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改进。

本文从虚拟耕地的角度出发,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2004—2015年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盈亏量进行计算,并分析其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为保护耕地资源、调整粮食生产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依据,为区域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虚拟耕地含量计算方法

虚拟耕地含量是指一定产量的作物所需的耕地资源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VFi, r=为国家或地区i、作物r的虚拟耕地含量,hm2·t-1;Pi, r为国家或地区i、作物r的耕地需求量即播种面积,hm2;Qi, r为国家或地区i、 作物r的总产量, t;Ai, r为国家或地区i、作物r的单位产量,t·hm-2。

1.2 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盈亏量计算方法

由生产消费平衡的原理得出,生产量与消费量的差额即为结余量。因此,某种粮食作物的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盈亏量(简称虚拟耕地盈亏量)即为计算该种粮食作物生产量、消费量的差额与该作物虚拟耕地含量的乘积。当该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盈亏量为正值时,说明当地生产该粮食作物的耕地处于盈余状态,地区居民对该粮食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当该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盈亏量为负值时,说明当地生产该粮食作物的耕地处于亏缺状态,需加快种植结构优化或增加粮食进口[23]。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盈亏总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BVFi, r为国家或区域i、作物r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盈亏量,hm2;FPi, r为国家或区域i、作物r的生产量,t;FCi, r为国家或区域i、作物r的消费量,t;n为粮食作物的种类。

1.3 数据来源

计算所需的吉林省48个县(市、区)人口、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及人均主要粮食消费量等数据,来源于2005—2016年《吉林统计年鉴》[24-3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含量

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大豆,其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8.8%,15.1%,7.7%,产量分别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74.1%,18.4%,3.5%。虽然小麦为主要消费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吉林省种植极少,在相应的统计年鉴上没有列入记载,因此,吉林省小麦虚拟耕地含量借鉴辽宁省与黑龙江省的小麦虚拟耕地含量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2004—2015年,玉米和水稻虚拟耕地含量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0.132 1 hm2·t-1、0.123 9 hm2·t-1;大豆虚拟耕地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424 1 hm2·t-1,其中,2009年大豆虚拟耕地含量值最大,主要是由于当年吉林省经历了严重的春旱,致使豆类严重减产[36]。虚拟耕地含量越高,代表该种作物产量越低,生产相同质量的粮食占用的耕地面积越大,生产该种作物的机会成本越高;相反,虚拟耕地含量越低,说明该粮食作物产量高,需要的耕地量相对较少,生产该种粮食作物的机会成本越低。因此,吉林省种植大豆的机会成本较高,种植水稻和玉米的机会成本较低。

2.2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量

2004—2015年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量中玉米生产量最大,二者变化趋势相同,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吉林省以种植玉米为主,其播种面积占有绝对优势,是生产总量的决定性因素,2004—2015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4.1 %,最高值为2015年3 034万t,最低值为2007年1 984万t;水稻生产量变化平稳,最高值为2008年624.3 万t,最低值为2004年437.6万t;与玉米和水稻相比,吉林省大豆的种植面积较少,产量较低,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7.68万t。

2.3 主要粮食作物消费量

吉林省居民消费的粮食以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为主,其中大豆常用来加工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等,营养价值丰富。据统计,我国大豆出油率在15%~18%之间,本文采用16.5%的大豆出油率[37],反推大豆消费量。

2004—2015年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消费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膳食结构不断变化,主食类消费量逐步下降;玉米在居民粮食消费中所占比重最小,下降幅度较小;水稻和小麦消费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大豆消费量则呈波动上升趋势,并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为183.15万t,比最低年2004年高出59.39万t。

2.4 主要糧食作物虚拟耕地盈亏量时间变化

2.4.1 玉米 2004—2015年吉林省玉米虚拟耕地盈亏量始终为正值,处于盈余状态,且呈波动上升趋势。2004—2007年,玉米虚拟耕地盈亏量始终处于258万~284万hm2之间,变化相对平稳,主要因为总产量有所增加,并且期间居民消费量逐年下降;2008—2009年波动较大,2008年玉米虚拟耕地盈亏量较2007年增加了84.54万hm2,2009年则较2008年降低了74.81万hm2。主要原因是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较2007年增加了12万hm2,总产量增加了662.28万t,玉米大量盈余;而2009年遭遇严重春旱,导致玉米大量减产,总产量较2008年降低了21.87%,因此玉米虚拟耕地盈余量也大幅下降;2010—2015年,玉米虚拟耕地盈亏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由于人口的减少,居民玉米消费总量缓慢下降,而总产量则呈上升趋势,除了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外,玉米虚拟耕地盈亏量的增加也在于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的提高。

2.4.2    水稻    2004—2015年吉林省水稻虚拟耕地盈亏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004—2008年,吉林省水稻虚拟耕地盈亏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5.71万hm2;而2009年水稻大幅减产,导致水稻虚拟耕地盈余量下降至66.1万hm2;2010—2015年,水稻虚拟耕地盈亏量缓慢波动上升,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水稻播种面积增长有限,但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其盈余量仍呈缓慢增长趋势。

2.4.3 大豆 近年来,随着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于居民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大豆产量持续下降,造成2004—2015年吉林省大豆虚拟耕地盈亏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除2004年略有盈余(4万hm2)外,之后一直是负值。这说明吉林省大豆虚拟耕地始终处于亏缺状态,大豆生产量完全不能满足当地居民需要。

2.4.4 小麦 2004—2015年吉林省小麦虚拟耕地盈亏量最大值为-21.07万hm2(2015年),最小值为-39.3万hm2(2004年),平均值为-32.73万hm2。吉林省小麦虚拟耕地盈亏量始终为负值,虚拟耕地处于亏缺状态,完全依靠进口才能满足居民需要,但由于小麦消费量下降,所以小麦虚拟耕地亏缺程度有所缓和。

2.4.5 虚拟耕地盈亏总量 2004—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耕地盈亏总量变化趋势为波动上升。2004—2006年,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盈亏总量为缓慢上升期,平均每年增加9.15万hm2;2007—2009年为明显波动期,2008年虚拟耕地盈亏量比前一年增加了95.44万hm2,增长27.9%,2009年下降了91.32万hm2,比前一年降低27.11%;2010—2015年为波动上升期,平均每年增加10.37万hm2。总体而言,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盈余量充足,且盈余量有所增加。

2.5 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盈亏量空间分布

选取2004年和2015年,分析吉林省各县(市、区)虚拟耕地盈亏量空间分布特征。

2.5.1 玉米 2004年,吉林省降水较少,玉米虚拟耕地盈余量低,盈亏总量(BVF)为252.19万hm2,空间分布呈中部地区高,东、西部地区低的状态;2015年,吉林省玉米虚拟耕地盈余量高,BVF为390.81万hm2,各县(市、区)玉米BVF相差较大,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36.67万hm2,空间分布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状态。综合而言,2015年玉米虚拟耕地盈余量较2004年有所增加,且盈余量较高地区向西部移动,东部地区盈余量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2007年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利用园地改耕地、开垦荒地等途径,使西部耕地面积缓慢回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虚拟耕地盈余值。2.5.2 水稻 2004年,吉林省水稻虚拟耕地盈亏总量为29.18万hm2,各县(市、区)相差不大,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相差6.67万hm2,空间上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特点,其中28个县(市、区)水稻生产量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略有盈余,其它20个县(市、区)水稻无法自给自足,需考虑水稻进口;2015年,吉林省水稻虚拟耕地盈亏总量为57.8万hm2,各县(市、区)相差较大,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9.24万hm2,空间上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有37个县(市、区)水稻生产量能够满足居民所需,且略有盈余,其它11个县(市、区)水稻不能自给自足,需考虑水稻进口。综合而言,从2004年到2015年,吉林省水稻BVF整体较2004年有所增加,增加了28.3万hm2,水稻生产可满足居民消费的自给县(市、区)增加了9个,盈余量较高地区从中部扩大至中、西部。

2.5.3 大豆 2004年,吉林省大豆虚拟耕地盈亏总量为4.00万hm2,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但中部个别地区(长春市市区、吉林市市区)亏缺程度较高;2015年,吉林省大豆虚拟耕地盈亏总量为-63.68万hm2,亏缺量在空间上呈东部低,中、西部高的特点。综合而言,吉林省2004—2015年大豆BVF降低了67.68万hm2,从空间分布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亏缺量有所增加,亏缺量整体呈现东部低、西部次之、中部最高的特点。

2.5.4 小麦 2004年,吉林省小麦虚拟耕地盈亏总量为-39.30万hm2,全省需进口小麦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东部小麦虚拟耕地缺口最小,西部次之,中部人口密集,小麦虚拟耕地缺口最大;2015年,吉林省小麦虚拟耕地盈亏总量为-21.62万hm2,东、西部地区小麦虚拟耕地亏缺程度较小,而中部的小部分地区仍为缺口较大的区域。综合而言,吉林省2004年至2015年小麦BVF升高了17.68万hm2,亏缺量较少地区有所增加,亏缺程度有所缓和,主要是由于人口减少和膳食结构改变,但仍依赖于进口。

2.5.5 虚拟耕地盈亏总量空间分布 2004年,吉林省虚拟耕地盈亏总量为246.09万hm2,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总体有盈余,盈余量呈中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个别东部地区呈虚拟耕地亏缺状态;2015年,吉林省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总体有盈余,盈余总量为365.85万hm2,中部盈余量最大,但长春市市区呈亏缺状态,西部次之,东部最低,部分地区虚拟耕地呈亏缺状态。综合而言,2004—2015年吉林省虚拟耕地盈亏量增加了127.86万hm2,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盈亏量空间分布变化较大,盈余量充足地区范围明显增加,由中部向西部扩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2004—2015年,吉林省玉米和水稻的虚拟耕地含量较低,大豆的虚拟耕地含量较高,说明种植玉米、水稻的机会成本较低,种植大豆的机会成本较高;吉林省玉米虚拟耕地盈亏量为正值,总体盈余,水稻虚拟耕地盈余量增加,总体略有盈余,大豆虚拟耕地盈亏量除2004年为正值,其他年份均为负值,处于亏缺状态,小麦虚拟耕地始终为负,处于亏缺状态;在空间分布上,随着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落实,吉林省玉米虚拟耕地盈余区向西移动,水稻亏缺区范围有所减小,大豆盈余区范围急剧缩小,亏缺区几乎覆盖了整个吉林省,小麦虚拟耕地亏缺程度有所缓和,但全省各县(市、区)亏缺情况仍普遍存在。

3.2 建 议

根据2004—2015年吉林省虚拟耕地生产和消费盈亏量时空分异的研究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应从虚拟耕地战略出发,不断探索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模式,最终实现吉林省经济增长、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2)吉林省种植玉米和水稻相对于种植大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保障居民粮食安全和商品量供给的角度看,为了在相同的耕地中收获更多的粮食,可以考虑适当调高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3)对耕地开发利用较为充分的地区,应避免耕地过度开发,对耕地资源较丰富,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的地区,应充分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适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当地的需求和具体情况生产和进口相应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孙忠才,刘国栋,等.长白县耕地保护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2):40-41,67.

[2]马振兴.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3):248-250.

[3]陈伟华,张琼,毛德华,等.中国虚拟耕地贸易分析及战略选择[J].甘肃农业,2010(4):40-42.

[4]沈雅.湖南省虚拟耕地战略初步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罗贞礼,龙爱华,黄璜,等.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J].冰川冻土,2004,26(5):624-631.

[6]樊鹏飞,梁流涛,许明军,等.基于虚拟耕地流动视角的省际耕地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91-101.

[7]LAURAW,THOMAS K,CLAUDIA R.Virtual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trade:Estimating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4):679-697.

[8]严志强,颜章雄,胡宝清,等.虚拟土地、虚拟土地战略与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理论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70-74.

[9]赵菊勤,张明军.以粮食为载体的甘肃省虚拟资源流量计算[J].干旱区研究,2009,26(3):447-451.

[10]李红伟,龚雨,邹君,等.中国省级间农畜产品虚拟土地资源流动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4(6):101-106.

[11]闫丽珍,成升魁,阅庆文.玉米南运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06,23(3):342-348.

[12]孙才志,马国栋,汤玮佳.基于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视角的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水利经济,2013,31(6):1-7,12.

[13]陈伟华.中国虚拟耕地战略初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4]ZHAO J Z,LIU W H,DENG H B.The potential role of virtual water in solving water scarcity and food security problem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2005,12(4):419-428.

[15]王維方,刘爱民,强文丽.中国大豆资源的虚拟土贸易及进口依存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7):1139-1147.

[16]马博虎,张宝文.中国粮食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量的估算与贡献分析——基于1978-2008年中国粮食对外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6):115-119,126.

[17]曹惠敏,骆华松.虚拟土地贸易平衡博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7):14-17.

[18]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93-295.

[19]胡宝清,杨旺彬,邵晖.虚拟土安全战略及其在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以广西都安和田东县对比分析为例[J].热带地理,2006,26(2):97-101.

[20]伍国勇.基于虚拟土战略看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97-5799.

[21]唐洪松,汪晶晶,马惠兰,等.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26-32.

[22]范辉,朱红波,周晋,等.虚拟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294-298.

[23]赵竹君.吉林省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匹配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4]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5]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6]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7]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8]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9]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0]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1]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2]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3]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3]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4]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計出版社,2016.

[35]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36]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J].中国减灾,2010(1):7-8.

[37]韩永奇.国产大豆之殇——大豆油涨价的背后[J].中国粮食经济,2012(6):28-29.

猜你喜欢

吉林省
第十届吉林省道德模范(一)
吉林省特检中心送服务上门获企业好评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
吉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