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
2019-03-14郭雯
郭雯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作为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之一的英语课,却普遍存在不受重视,学生“听不懂”、“厌学”和教师“教不会”、“难教”等问题。本文通过从学生、教师、教材和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当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中职生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并对扭转中职英语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很多第一次踏进教室的中职英语教师都会面临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老师,我们来这里是来学技术的,为什么还要学英语呢?”“老师,我只会读26个英文字母,其他什么都不会。”“老师,能不能不说英语,我一句也听不懂。”面对学生的问题,身为中职英语教师,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和难过,也不得不开始反思目前中职英语教学出了什么问题,为何学生这么不看重英语,不想学英语,如何改进才能端正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虽然英语是中职院校文化基础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中职英语教学和语文、数学等其他文化基础课一样,目前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1]。首先,大多数中职院校都把英语课看作可有可无,服从或从属于专业课,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会重专业,轻文化,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以此削减英语课的课时甚至取消英语课。其次,中职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听不懂、厌学,老师教不会,难教的问题。最后,跟专业课相比,英语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2]。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一方面,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不能顺利进入高中,不得已才“退而求其次”。作为中考的失利者,他们普遍存在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正如《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指出:中职入学新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实际成绩总体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且大半处于50分以下水平,英语尤为突出[3]。虽然这些学生在之前的小学、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英语,但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积极性不够,不会拼读单词,语法掌握不扎实,甚至部分同学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全,语言表达能力差,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即使老师再怎么辛苦地教,学生也听不懂、听不进、不爱听,慢慢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来到职校后,他们不再像之前初中那样,有中考压力,无形之中对自己放低要求,认为学好技术就够了,对英语学习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消极、不配合、得过且过。
(二)教师方面
縱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由于受“重技术、轻文化”观念的影响,英语、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往往被忽略。如《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涉及专业课教师的内容较多,而对文化课教师提及较少[4]。大多数学校也只在专业技术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方面予以重视和支持,而只能通过自主学习进修,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知识结构扩展受限,教学水平和教师成长明显慢于专业技术课教师。甚至在少数学校,由于师资缺乏,英语课教学由非英语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专业素养不高,教学技能欠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材方面
现阶段中等职业院校采用的英语教材大多内容比较陈旧,形式单一,只停留在初中英语知识的重复和巩固方面,课文与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不能紧密结合,与学生的专业脱节,不能顺应中职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对策
综合以上因素,中职英语教学目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为了扭转中职英语教学困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一)摆正“英语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提高对中职英语的学科价值认识
中职英语属于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一部分,学科定位应放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来考虑[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保障”,这就给文化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让学生明白英语不仅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同时也是中职学生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英语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一定的英语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才能获得国内外的新鲜资讯;只有学好了英语,才能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只有通过了升学考试,才能拿到相应的大专文凭,实现学历升级;只有摆正了英语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筛选和优化中职英语的教学内容
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就必须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内容的选定方面必须要以实用性为准则,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服务,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 [6]。例如,在某技师学院,学生的专业以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服务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降低了教材起点,弱化了原有英语教材中的语法、听力等学生不易掌握的部分,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汽车英语词汇教学和服务行业英语教学等内容。通过学习car(汽车) engine(发动机)chassis(底盘)rearview(后视镜)等与汽车相关的词汇,和May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Whats wrong with your car? 等简单的口语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英语,同时也学习了汽车相关知识,把英语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上课睡觉说话玩手机的人也少了,作业完成得更好了,表现得更自信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增加了。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
不同于在实训车间进行的实操课,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都是在常规教室里进行,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已经被动接受了9年。既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7]。正如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尽量讲得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多些。”因此中职英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上课从独角戏变成一个大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看英美电影、听英文歌曲、举例、名人事例导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8]。例如在某技师学院,曾有教师对其教学进行过以下尝试:
1.小组合作翻译法。由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生难以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任务。因此教师把一个人数在45左右的班级分为6个小组,每个组由6或7名同学组成,通过给每个组安排不同的段落来完成全篇课文的翻译。在小组翻译的过程中,组长需给每个组员安排具体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进行汇总,最后教师随机挑选每组的任一组员进行翻译回答。整个过程中,学生可借助手机上的电子词典进行单词查阅。通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的这种方式,有效地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协作能力。
2.头脑风暴。在涉及到学生感兴趣和比较熟知的话题时,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来发散学生思维,增强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以Friend 为主题的单元,教师可让学生快速思考描述朋友的形容词,不会用英文表达的可说中文,然后教师把学生所说的形容词全部罗列在黑板,并让学生把他们认为朋友最重要的三个品质的单词记在课本或笔记本,跟全班分享。整堂课下来,教师真正做到了“闭嘴”,而学生也嘗试着“开口”,关系和谐,氛围融洽。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Festival”、“Music”、“Family”等学生感兴趣的单位中。
3.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法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多,效果也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它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对于中职生而言,游戏的选取很重要,太难、太复杂的游戏学生难以理解,进行起来较困难,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安排游戏。例如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让学生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并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随机起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并用英语报自己的学号和电话号码,再让其他同学翻译。即化解了第一堂课的生疏感,也让学生对英文数字和名字介绍的句型进行了回顾,为接下来的英语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打破中职英语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只有充分认识到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一定英语素养的高级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诗安.加强中职文化课教学,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大众科技.2014(8):133~134.
[2]徐恩芹,刘永芳.中职文化课改革动因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8(3):36.
[3]刘树芳.中职文化课教学现状反思 [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7~119.
[4]戴婧.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职业成就感探索 [J].新课程研究.2015(5):106~108.
[5]王静芳,陈庆合,张聪.谈中职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能力提高策略[J].中国职业与发展.2013(3):53~56.
[6]郑巧静.新时期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应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137~138.
[7]王会清.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137~138.
[8]贾锦蓉.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科教园地.2009(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