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志交融 韵味弥新

2019-03-14李春锦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诗言志联系情感

李春锦

摘 要:“诗言志”作为我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纲领,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言志”与情感是一个相矛盾的命题,但从“志”的本源出发来讨论“诗言志”命题时,不难发现“诗言志”与情感呈现出共生共存的特点。因此,不能脱离情感孤立地解读“诗言志”的内涵,也不能忽视情感在“言志”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言志 情感 联系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称“‘诗言志是开山的纲领”,然而“志”与 “情”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从中国文论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古人并未割裂诗言志与“情感”,而是指出了“诗言志”与情感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二者对中国文学、文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一种文学形式,“诗言志”最早出自《尚书·尧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诗言志”,我们可以说诗歌是言说“志”的,或者可以说诗歌的内核是“志”,而“志”的内涵向来都是备受争议的。朱自清先生认为时诗歌是用以言说政教的,他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为例,来佐证诗歌承载“道”的功能。然而诗歌作为一种抒情的文学形式,将“志”定义为政教是片面的,情感在“诗言志”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证实了诗乐不分家。《乐记》中记载:“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为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在《乐记》中是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总称,有时还包括诗歌在内。上古时期未有文学审美意义层面上的诗歌,早期的诗是孕育在歌谣当中的,慢慢才从歌谣中分离出来。但是,诗仍具有歌谣的特点。在诗、乐、舞中,乐居于核心的位置,歌曲的起因产生于人心,而人心的萌动则在于外在事物对其的触动,这样的触动进而表现为声音,不同声音相互应和而有不同的变化。歌孕育了诗,诗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歌来限定,歌来源于心且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由此诗也就具有同样的特点。

“诗言志”最早出自《尚书·尧典》,在叙述中可以发现诗、歌、声、律是在典礼上是用作合乐的,进而达到“八音克谐”。这里的“八音克谐”应该是某种大型典礼所需的合乐,诗、歌、声、律是八音的组成要素,是达到和谐的合乐必不可少的。诗、歌出自于人的内心,用不同的旋律将其表现出来,从内心深处出发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情感意志的成分。诗、歌、乐各具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但共通之处都在于“心”为本源,在上古时期这种大型典礼或者是大型祭祀是群体性的情感抒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写文字的使用,诗便从歌谣中脱离而出成为了用文字书写的案头文学之一。此时,诗也从群体性的情感抒发中脱落,成为了书写个人怀抱的文学形式。春秋战国时期,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学《诗》,无以言”,献诗、赋诗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抒发政治抱负或以讽谏的方式来表达个人对国家现状的看法。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献诗、赋诗成为了表达个人抱负的方式,个人的情感表达在诗中的比例降低,更为明显的是,诗已经带上了政教的色彩。

在春秋战国时期,诗最主要的政教功能是观风、教化、美刺。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兴观群怨说由此产生,诗的政治功能被放大而情感的成分被缩小。然而诗与乐的回归内心的特点表明,诗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却在儒家以情感教化为旨归的影响下中渐渐隐藏情感,出现了温柔敦厚说、风教说、物感说等文论观点,都强调了诗的政教作用。然而《毛诗序》中出现了对志与情关系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的“诗言志”指出志与情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学抒情言志的美学内涵。虽然《毛诗序》对志与情有了相关论述,但不难发现志的重要性仍处在情之前。一直以来,志多用来指具有一定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侧重于理性;情则是个人内在的情感、情绪。触发“志”与“情”的是外在事物,当“志”与“情”产生以后便会回到内心之中,因此返回本心是志与情的共性。这样的活动过程就不可避免会带上情感,也就展现了情的地位。二者作为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外物的刺激之下必须要同时萌发,才符合创作的实际。

《毛诗序》中还提出了“六义说”,并且对其有了解释。风、雅、颂、赋、比、兴是“六义说”的内容,前三者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而赋、比、兴是抒情言志的手法。中国的古典文学以抒情取胜,个人主观的情感必须通过与外物的联系,来实现客观化的要求,还要加以特定的想象和理解,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有感染力。而比兴正是实现将情感的客观化以及把想象、理解融为一体的方式,也成为了表现“言志”和“缘情”的主要方法。在对抒情言志的文学传统进行研究时,不可避免要回到对诗骚之中。《诗经》重在言志,而《楚辞》则是通过“抒情”以达“言志”的效果,屈原在《离骚》和《九章》中反复述说心中之志,他的“志”不是直截了当地言说,而是通过抽象叙述和抒情得以表现。情感在《楚辞》中是十分突出的,它与《诗经》不同之处在于用“抒情”以“言志”,这种情与志虽未超出了抒发个人政治抱负的范畴,但从诗歌“缘情”的角度上来看,这无疑是一次较大的进步,也说明了屈原对于诗歌“缘情”特点的认识。屈原的《离骚》书写了个人的生平经历,通过香草、美人与其他丑恶之物的对比中,突出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表现了个人品质的高洁以及忧国怀伤的情怀。《诗经》中也有感时伤国之作,更多的是客观的叙述,作者在诗中隐去了自我身份。《离骚》中愤愤不平、哀怨悲怆之情非常浓烈,在屈原之前未能有人将自我情感直接在诗歌中展现出来。在屈原诗歌创作中没有儒家“谨言慎行”的顾虑,而是酣畅淋漓地抒发自我情感,个人内在的品质美或精神力量成為了表现“志”的重要方面,也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核心指向了作者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文论家关于情感重要性的多种论述。陆机直接指明了诗歌的核心在于“情”并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为后世人思考情与志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自百家争鸣以来,儒、道呈现出对立的趋势。孔子提出“兴观群怨”、“思无邪”等文学观点,“无邪”是“正”既是中和,这要求从思想内容到表达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而不能过于直露。《诗大序》在儒家文学观的影响下提出了六义说。“兴”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和情感的波动,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还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这一系列的活动是来自于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作为他者的客观存在,去理解、解读文学作品时,必然会被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感染。若将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精神力量、理想抱负看作是志,那么就能发现作者情感的踪迹。

儒家文化强调入世,强调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注重诗歌的实用功能。《诗三百》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政治外交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典范。个人修身要从学习诗开始,国家的外交也要合理运用诗。在春秋战国时期,《诗三百》是外交的重要方式。以《野有蔓草》为例,原是用来表达男女私情,却被子大叔赋了出来,来表示对赵孟的欢迎,一句“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成功地促进了两国邦交。这样赋诗言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十分常见。孔子还提出“子不语怪、力、乱、神”,使得中国文化未出现宗教迷狂现象,朝着较为理性的方向发展,文学发挥着反映现实人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作用,进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传统。

在道家哲学中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不依赖人力而存在的天然的艺术,人为造作出来的艺术不但没有美的体现,还会妨碍人去体会天然艺术之美。虽然老庄思想赞赏天然的艺术,但对人为的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否定。道家哲学认为心是体认万物的本源,人如何去感受、体验自然,进而与自然同趣是人为艺术最高的追求,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才是艺术创作的精义所在。它并未反对文艺的作用,而是要求作者回归内心并辅助“尽意”的表达,不落入语言的游戏之中。道家思想反对秩序性,主张建立无为而治的社会,回归到人的本性、回归到真正至善至德的状态。这种朴素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也产生了许多影响。道家所说的“自然”并非是西方观念中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而是指的是自然而然。老庄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质朴平淡、自然纯真的美学品格有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力图建构一个合乎规范的社会秩序,将“诗言志”的内涵进行了别样的补充和改写,而道家却表现出对自然的追求、用本心来体验万千世界,强调心的作用,儒道两家对文学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成为了“诗言志”与情感之间的矛盾思想的根源。

“诗言志”作为中国重要的诗学纲领,其内涵的丰富性是难以一语概括的,随着儒家思想长期居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地位,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也丰富了“诗言志”的内涵。“诗言志”最早出现在《尚书》之中,从“乐”中追溯“志”与“情”的关系发现,二者是共生共存的状态,而不是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根本上说情感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从文论发展的过程中发现,“诗言志”虽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能,但是情感是不能从“诗言志”中将其剔除出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诗歌保持生命力,实现历久弥新的目标,促使中国诗歌理论走向成熟。

參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朱自清.诗言志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3]赵奎英.从儒家语言观看“文载道”与“诗言志”的歧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

[4]徐定辉.“诗言志”与“诗缘情”辨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2).

[5]孙婧.“诗言志”与“诗缘情”矛盾的非矛盾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

[6]王秀臣.“诗言志”与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理论[J],文学评论,2014(2).

猜你喜欢

诗言志联系情感
郑 磊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