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看病看什么

2019-03-14周自韬

癌症康复 2019年4期
关键词:脉象舌苔舌质

□周自韬

中医看病可以不使用听诊器,也可能不看化验单,那么中医看病看什么呢?

四诊,即望、闻、问、切,是中医的特色诊疗方法。望诊,即观气色;闻诊,指闻声及闻味;问诊,即问询症状;切诊,指切脉象。中医大夫以这四种方法进行诊疗,故合称为四诊。

中医历史悠久,已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在古代没有先进的检验器材等设施,因此也不可能如现代西医这般依靠仪器检测来诊治疾病。中医是在古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如神农氏亲自试尝草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冒着中毒的危险归纳总结了各种植物的性味,传说他最终也因此丧命。后人延续其精神,继续发展中医药,根据一代传一代不断累积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诊疗方法,其中四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诊疗特色,并沿用至今。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病历采集,再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诊断、辨证施治。

中医看诊时,除需了解患者过往病史之外,更需要观察患者当下的情况,因此在看诊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患者配合的地方,以便医生更精准地辨证施治,避免误诊。

1.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患者的神(精气神)、色(皮肤的颜色、光泽)、形(体形)、态(姿态及异常动作)、舌象等进行观察。在中医理论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功能失调可表现于外。因此,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可发现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情况。

望诊主要可分为一般望诊和望舌两大部分。

①一般望诊

一般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和局部的望诊。从一位患者走进诊室到坐在医生面前的这段时间,中医大夫已经在第一时间通过视觉获取患者的精神状态、气色、形体强弱、走路姿态和灵活度等客观信息,对患者的整体病情作出了初步的判断。

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黄帝内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如神志清楚、言语清晰、目光精彩、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如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色无华、目光晦暗,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是病情较重的表现。

望色:主要观察面部及周身皮肤的色泽,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则称为病色,一般青、赤、黄、白、黑五色含蓄不外露,当脏腑有异,方能现露,根据五色可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病变。如青为肝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赤为心色,主热;黄为脾色,主脾虚、主湿;白为肺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黑为肾色,主肾虚、主寒、主水饮、主血瘀等。察见不同的病色,结合其他信息,综合考虑相应的证候并作出诊断。

望形:望形主要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质的类型等,结合精神的状态、食欲及食量等,综合判断患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等情况。

望态:不同的疾病,可在外表现出不同的特殊姿态或动静态的体位,正常人的姿势和动态皆可随意、协调、自然、无任何不适表现,而病理情况下,姿势及动态则复杂且异常。在一般规律里,“阳主动,阴主静”,表现异常的动者、仰者、伸者,病在表,属阳,多为热证、实证;而静者、俯者、屈者则为病在里,属阴,多为寒证、虚证。

望局部:局部的望诊主要观察局部的细节,如望头面、望五官、望皮肤、望躯体、望四肢等,观察其部位的形态、色泽等异常变化,与脏腑经络相联系,综合分析。

②望舌

望舌其实也是从局部望诊衍生出来的,许多经络循行于舌部,且气血充盛,中医说“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而“苔乃胃气之所熏蒸”,因此舌能随机体变化及时反映出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等生理病理的变化,故舌诊是望诊中很主要的一部分。

望舌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是舌的本体,舌苔则是散布在舌体上的一层苔状物,正常人的舌质淡红润泽,苔薄白。

舌质观察舌体的颜色、形态等。若舌质淡白主寒、主虚,舌质红主热,紫舌主血瘀等。舌的形态亦有不同,如舌胖大齿痕,主水湿痰饮;舌瘦小而薄,主气血两虚、主阴虚火旺等。而舌苔则观察苔的厚薄、润燥、颜色,苔薄代表病情轻,苔厚则多为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邪气渐盛,为病进,由厚转薄,则表示病退。白苔主表、主寒,黄苔主里、主热等。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

2.闻诊

闻诊的“闻”包含“闻声”及“闻味”两个含义,通过医生的听觉及嗅觉判断患者的情况,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

①闻声

即听声音,听辨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太息、呃逆、肠鸣等。问诊时,医生在观察听辨患者语声的高低强弱、言语的应答能力以及是否流利清晰等。如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者,多属实证、热证、外感病证;语声低微、少言沉静者,多属虚证、寒证、内伤病证。根据听闻到的声音,观察是否有异常声响,结合其他临床表现,作出判断。

②闻味

即嗅气味,嗅辨患者身体内发出的各种气味,如口气、汗气等气味。如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汗气臭秽者,多属热毒内盛或湿热蕴蒸。

3.问诊

问诊是了解病情的重要方法,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令自身最痛苦不适的症状、随之伴发的症状及其他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

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其著作《医学实在易》中记载了一首《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全面地概括了问诊所需询问的内容,后世也一直沿用至今。同时,在问诊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生活的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上的嗜好、性格情绪等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结合其他三诊,详察细辨,进行治疗。

4.切诊

切诊即脉诊,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号脉”“摸脉”,医生用手指按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寸、关、尺”三部脉象的变化,通过脉管中气血津精的盛衰情况辨察脏腑功能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医书《伤寒论》云:“观其脉象,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脉象主要是从脉搏跳动的位(脉位)、数(速率)、形(形态)、势(力量强弱)等方面进行归纳,一般可分为二十八种脉象。如浮、沉脉为脉位不同,迟、数脉为速率不同,长、短脉为形态不同,虚、实脉为力度不同。一般说左手的寸、关、尺分别反映心、肝、肾的变化,右手的寸、关、尺反映肺、脾、命门的变化。正常人的脉象寸、关、尺三部皆有脉搏跳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4~5次 (约 72~80次/分),又称之为平脉。

5.就诊前注意事项

①就诊前不宜刮舌苔,不宜进食会染苔的食物或饮料,如牛奶、豆浆、橘子或色深含色素等食物。

②就诊前不宜饮酒、食辣或过热过冷的食物,容易影响气血运行的速度,使舌质、脉搏发生改变。

③无特殊缘由可提前将帽子、口罩等摘下,不化妆或淡妆,呈现自然状态,便于医生望诊。

④就诊前不宜涂抹香水、花露水或佩戴气味较大的物品,也不宜食气味容易残留的食物。

⑤就诊前不宜过饥、过饱、剧烈活动,应保持心情平和,这样才不会影响医生切脉时的准确度。

猜你喜欢

脉象舌苔舌质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论脉象基值及其运用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