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拟实践教学法研究
2019-03-14郑爱龙
李 琳,郑爱龙
(1.滁州学院 数学与金融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强调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向,更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重要论断的积极响应。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模拟实践教学法对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基本界域
在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体系中,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创新创造能力,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是到工厂、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或管理工作的人才”[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
与此相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拟实践教学法,其旨即是教师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拟设逼真的实践情景、具体的实践角色和完整的实践环节,以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再现逼真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实、感悟社会,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架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沟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知与行的和谐统一、学与思的相互促进,使大学生成长为既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又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拟实践教学法的现实困境
(一)实践教学资源匮乏而学生数量庞大
教学资源(teaching resources)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可资利用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切人力、 物力等要素的综合。 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两大类”[4]。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投入量与受教育对象规模之间的配比是否合理往往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这一点在以能力形成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更是如此。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在20世纪末由专科学校逐步升格而来,此后短短十余年内,各校在校学生数翻了几番,普遍跨入了万人大学的行列。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显示: 截止2017年底, 我国共有本科院校1 243所, 而本科在校大学生总数为1 648.6万人[5], 平均每所本科院校达到了13 263人。这一趋势对应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就必然要求相应加大以师资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和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主要构成的非人力资源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以保障实践教学资源能覆盖尽可能多的大学生。
但在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建设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在校大学生数量的增长,造成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与学生基数的日益庞大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理论密切实际,实现知行统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价值。而在实践教学资源上,虽然党和国家也不断提出并加大了投入,如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每年生均20元的专项经费、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但比起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和短缺的状况依然严重。
其一,实践教学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也是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构成。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是否合理是决定实践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中宣部、教育部曾明确规定:“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6]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师资不足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问题,专任教师兼任补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便是达到了1:350—400的师生比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有效指导的全覆盖都难以做到,更不要说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了。
其二,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有限。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不断增长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对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分布并不均匀,且其容纳接待能力相对于动辄上万的高校大学生而言,显然是一个力所不及的事情。
(二)实践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广泛
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是指以教材为基本载体,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而设立的知识体系的总和。虽然现代教育理论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教学内容都远远超过教材所涵盖的范围和层次,但教材仍然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和主体所在,是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量化。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主要表现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决定着实际所需要教学时间的长短。简言之,即教材的内容越多意味着教学任务就越重。在教与学这一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的学习时间越长,教师需要投入的教学时间也就越多。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长期的实践培养,需要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来保障。正所谓“慢工”才能出“细活”,大学生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必然带来“欲速则不达”的相反效果。
实际上,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与广泛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冲突却长期存在。具体表现在:
其一,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冲突显著。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形势不断变化和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不仅需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更要有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面能力,以全面的发展应对激烈的职业竞争。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宽泛,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也十分繁重,宽泛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繁重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必然需要设置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在教学时间总量恒定的前提下,作为公共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就往往被压缩或被迫扩展到非正常教学时间。这既增加了大学生的负担,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广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有限的冲突。众所周知,按中宣部、教育部的“05方案”要求,现行的高校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组成。相比专业课来说,虽然总课程数量不多,但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仅就涉及的学科而言,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十余种学科领域的知识。而如此广泛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实现观念内化、行为外显以形成应用型人才进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化进度,而这些都需要充沛的实践教学时间来完成和实现。
(三)实践教学效果较低而教育目的较高
教育目的(purpose of education)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意指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所有教育领域内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二是专指在学校教育环节中的国家或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7]。它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指向,反映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宏观需要;更是衡量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尺度,体现着教育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的微观效果。教育目的的达成与教学效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即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越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实现教育目的的作用越大;反之,越高的教育目的的达成也就需要越好的教学效果来保障,做到以“事半”实现“功倍”的效果。
然而,相较于职业教育侧重于造就生产第一线的熟练操作工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这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有职业教育目的中所要求的专业方面的职业“技术”,还要具备能充分发挥这些技术价值的“技能”。前者是属于专业教育目的的内容,主要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如包括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等,是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资格;而后者则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实践教学活动来实现,如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品质、意志、意识等职业素养和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发展潜力。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层次显然更高。但是,一直以来,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致使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与教育目的达成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必要的深度。如前所述,由于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实践教学实践有限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自身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实施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内容选择、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往往重形式、轻内容,重宣传、轻实施,重有无、轻效果,从而流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形式。大学生很难在实践中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和认同,道德素质、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等需要深刻体验才能形成的教育目的也就很难实现。
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缺乏相应的吸引力。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来自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则在于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程度。在实践教学中,受教育者参与的主动性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学模式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当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式仍然是课内讨论、校内比赛、校外参观等“老三篇”,而且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与学校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行政性部门举行的活动时有重合。如此形式陈旧、反复的实践教学,不仅学生容易反感,甚至教师也产生倦怠,其实现教育目的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应用路径
(一)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引入具有共享性的模拟实践教学法,可以针对性解决实践教学资源匮乏与学生数量庞大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构建教师个体资源的共享机制。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而单纯的大规模增加新教师的数量对于高校而言又会产生沉重的负担。对此,在对教学内容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体优势和特长,实行分块负责制,每位教师都设计出具有通用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模拟实践教学专题模块,以扩大教师个体指导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数量,从而有效提高教师个体在实践教学中的辐射作用,实现教师个体人力资源的人际共享。第二,构建实践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受制于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利用显然不可能满足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全部需要。对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模拟实践教学法的模拟实践教学平台设计中,可以通过模拟技术将不同区域、不同地理位置的实践教学基地资源融入模拟实践教学平台之中,通过模拟实践教学平台的多频次使用,以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率,从而发挥社会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聚合作用,实现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区域共享。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法,构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两方面资源的共享机制,提高有限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面,使实践教学资源尽可能惠及每一个在校大学生。这既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也是对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 “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8]要求的积极应对。
(二)构建情景预设机制,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引入具有预设性的模拟实践教学法,可以针对性缓解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和广泛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对立,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第一,预设实践教学模拟情境,提高教学内容总量上的实践效率。利用模拟技术,在实践教学情境设计中,教师可以将需要耗费大量路途时间去开展的校外实地考察内容转化到校内的模拟实践情境中进行,即校外实践校内做。实现在实践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更多地实践教学活动,以减少实践教学的总量时间。第二,预设实践教学模拟环节,提高教学内容个案上的实践效率。利用模拟技术,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调配实践教学过程,减少不必要的部分和环节,强化重点、难点环节,在确保实践教学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实现相同的实践教学任务以更少的实践教学时间完成,以压缩实践教学的个案时间。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法,通过预设控制,从总体和个案两方面的时间维度上大力提高实施实践教学的综合效率,扩大实践教学内容的范围,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适应力。
(三)构建平台创新机制,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发展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引入具有平台创新性的模拟实践教学法,可以针对性弥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较低和教育目的较高之间的冲突,满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达成程度上的高层次要求。第一,在实践教学影响因素控制上的平台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作用大的,也有相对小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模拟实践教学法采用信息化平台手段可以通过精确控制,剔除消极的因素,保留积极的因素;强化作用大的因素,提升作用小的因素;综合发挥显性隐性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大幅度增强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切实感受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第二,在实践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上的平台创新。模拟实践教学法所采用的诸如计算机网络、3D制作软件等最新信息化技术手段,其本身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实践兴趣,还可以对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或无法进行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创设,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觉实践中体验实践教学的真谛,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促进实践教学教育目的的达成。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带来的模拟技术的创新优势,通过提炼与放大实践教学的重点面,探索与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提升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体验和感受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发展,增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