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美
——以人为本护佑生命之美
2019-03-14韩翠娥
□韩翠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与大自然的共处中逐渐积累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不仅有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还有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为代表的实用专著,将取自大自然的草药以及各种智慧的用药方法传承至今,千百年来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
在此之前我们曾就中医之美的话题与大家分享过中医阴阳之美、中医的辨证论治之美和奇方异法之美,今天与大家继续分享中医以人为本护佑生命之美。
中医治病的根本宗旨是以取之自然的药材与适宜的给药方法帮助人体恢复自愈能力,达到人体健康的目标。治疗疾病首选食疗,其次药食同源,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副作用明显的药材,因疾病必须使用时,也应尽量选用最小剂量中病即止为原则。中医药经长期积累,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中药材产地、收获、取材、炮制、配伍、用药理论等完整体系,以此保障道地药材的品质,特殊的炮制可以增强药材的药性,制约和降低有毒药物的毒性。如果不懂中医药擅用中药,会因辨证论治不到位、用药方法不当而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这是人祸而不是中医药之祸。
中医药的根在中国,尽管有不少国外学者、药企开发了张仲景等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典名方,将其制成方便使用的颗粒冲剂,但因为没有中医诊病辨证论治的思路作指导,无法根据当时的气候、具体患病原因等因素进行适当加减,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一人一方,仅从表面症状描述套用经典方剂,更无法根据经典方剂中给出的不同的煎煮方法和用药方法,在使用中仍避免不了用药不准、方法不当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因此,尽管方剂用的是中国经典处方,但也只能被称之为植物药,而不能被冠以中药。只有在中医辨证论治思路指导下的应用中药才是真正的中医。
中医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人视为天地之子,自然是大宇宙,人身就是小宇宙,人立于天地之间,分分秒秒吸入天地之气,三餐食材取自大自然,人们的穿戴需要与春夏秋冬四季之变相应,大自然有日出日落,白昼黑夜,人也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黄帝内经》认为,作为天地之子的人,就应该顺应天时变化,生活方式需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否则常常逆天时而行,会增加人体能量的透支,日久生病就成为必然。中医治病借助大自然的馈赠,以大自然出产的中草药等天然物产来治病,治病原则是以人为本,护佑生命为目的。
中医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出发点就是养护生命,护佑人的健康。因此,中医对于健康养生,与四时四季相应的养生方法,以及对一些疾病刚出现苗头时,首先采用最安全、最经济实用、最简便易行的食疗调理方法来改变或清除疾病赖以产生的环境条件,使疾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继续向损害人体健康的方向进展,从而保障了人体健康。
中医对人体及健康的理念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体很多数字与自然相应,如中医认为人体的十二经络是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
人体的穴位有三百六十五个,与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相对应,中医认为:一年有四季,人的脏腑也分别与四季相应。一日分十二个时辰,各个时辰与人体脏腑之间同样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天时到了相应的时辰,人作为天地之子就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律做最适合的事,中医称之为与天相应。
子时:胆经当令,“当令”即当班之意。晚11点到次日凌晨1点,是一天中阴阳交汇之时,此时最适宜睡觉。《内经》曰:“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凡五脏六腑皆以气机通顺为要,肝胆气机通顺自可对五脏六腑之气机调达有力的支持,五脏六腑自可正常运行。如果子时不得安睡,肝胆的通道便容易阻塞,消化、供血、解毒功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丑时:肝经当令,正是凌晨1点到3点。此时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深度睡眠,因为肝脏的解毒功能是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才能完成,这时阳气开始生发起来,不可扰阳,否则人的肝血就养不起来,人体就会百病丛生。这也许正是现代人疾病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寅时:肺经当令,凌晨3点到5点,是人从静转变为动的开始,是静动的转化过程,同样需要通过深度睡眠才能顺利转化。
卯时:大肠经当令,早晨5点到7点,太阳逐渐升起,此期间应该正常排便,将积蓄一天的垃圾毒素排出体外。所以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是非常利于健康的。
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晨练后,宜饮温热白开水。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百步行,上班族可有意识设计百步行的距离,以增强消化力。中医认为早餐吃多不会发胖。因为上午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如今人们早餐往往是不吃或者凑合吃的为多,正是今人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脾主运化,早餐此时开始运化。人体的胃如同二次加工食物的锅,饭食在胃里得以消化,需要靠较高的热度把脾胃里的东西腐熟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精华,因此勿食生冷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脾脏出了问题,五脏六腑都会不舒服,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三高症、糖尿病等。
午时: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午餐应美食,要求食物暖软,勿食生冷坚硬食物,八分饱为宜。食后茶水漱口或刷牙,然后午休。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对于向往健康者而言,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哪怕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此时我们不宜搅动它,以不变应万变,小睡一会儿,对身体极有好处。
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因此,午餐的营养要丰富。心与小肠相表里,表为阳,里为阴,阳有问题,阴也会出问题,反之亦然。很多心脏病最初就会表现在小肠经上。
申时:15点到17点,膀胱经当令。膀胱经从足后跟沿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如果出现小腿疼,极有可能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多为阳虚,属于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大都是膀胱经的问题,记忆力衰退也与膀胱经有关。如果阳气上不来,位居上面的头部气血不足,就会出现记忆力衰退问题。
酉时:17点到19点,肾经当令。肾主藏精,精是人体中最具创造力的原始力量。当人体缺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弥补。人的精,就好比家里存的“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酉时为晚餐最佳时间,从健康角度看,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少许,不可至醉。
戌时:19点到21点,心包经当令。中医认为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戌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放松娱乐。中医认为心是不受邪的,是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
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当令。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网膜状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亥时人体需要休息,在安静的黑暗中,让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晚上热水洗脚有降火、除湿通络、活血之功效。
中医认为人的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是父母所赐,就像每人拥有一罐煤气,不宜随意挥霍。后天之本需要每日悉心维护,首先看是否能按照自然规律养护生命,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一年四季养脾胃。每天依照自然规律,做到饮食有节、睡眠良好、排泄正常、心绪平稳,人体基本会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后天之本就有了保障,身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
中医诊病治病不会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会仅根据就诊者的某些表面症状施治,而是根据就诊者全身情况,本着顾护人的先天与后天之本为最大原则,以扶正祛邪为核心理念,诊病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力求找出患者症状背后的证据,治病时从根本入手,急症先治标,缓症则治本,从而准确施治,标本兼顾,力求让患者达成康复。
中医认为自然界形成万物的最基本物质是木、火、土、金、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在循环往复中相生相克,又在运动中维持着动态平衡。根据五行学说的基本思路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医将人体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也与自然界的基本物质相对应,分别定义为木、火、土、金、水。因此,中医在诊病治病的过程中无处不运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中医诊病治病始终采用整体观、系统化、综合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诊病治病不仅看患者本身及目前的症状,还要追究患者疾病的成因甚至家族、工作环境、家庭变故、情绪突变等因素,中医诊病如同园丁看到森林中一棵树的叶片发生病变,就要追其枝干、树根,还要看整个森林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认为五脏中“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肝为心之母,心为脾之母,脾为肺之母,肺为肾之母,肾为肝之母,反之则为子。
肝为木,是谋略之官,主筋、主藏血、上通于目、其华在爪(指甲,趾甲),肝胆相表里;心为火,是神明之主,主神志、主血脉、主汗、上通于舌,其华在面,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为土,主统血、主肌肉、主四肢、主运化、上通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相表里;肺为金,主纳气、主皮毛,肺如华盖,肺朝百脉、上通于鼻,其华在肤,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为水,做强之官,主骨、主毛发,上通于耳,下通于二阴,其华在发,肾与膀胱相表里。
因此中医根据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五脏与经络穴位分布有机关联的原理,即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四肢、手掌、末梢、外观、皮肤、毛发以及穴位、特殊的压痛点等身体表浅部位的温度变化以及其他细微变化迅速诊断内在病情。并根据五脏之间相生相克、母子关系,采取助力、借力、用巧力来治疗各种复杂的疾病。
中医诊病神奇之处在于虽无高科技设备,但对疾病的洞察力、诊病的科学含量却无人可比。而西医比较依赖高科技手段,有的医生如果离开了仪器化验、心电图、大型设备检查拍片,几乎无法诊断疾病,治疗方法大都是针对患者的表象症状给药。有专家说“中医不科技,但是很科学”。中医不仅可以用简便易行的方法诊断现有疾病,更可以根据现有的症候预知日后疾病的发展甚至死亡期限。大家都熟知的春秋时期扁鹊进见蔡桓公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医案。
西医治疗本着杀毒、杀菌的思路,西药虽然可以杀死病毒、细菌,但体内的很多有益菌同时也被杀死,化学合成的药物残存物质和被杀死的病菌仍残留在体内,会产生很多无法预知的毒副作用,无疑会对肝肾造成损伤。中医治病则是要追其本源,找到病根,标本兼治,始终坚持扶正祛邪的原则,以扶正为主,祛邪而不伤正气。以各种巧妙的方法将体内毒素、病毒排出体外,以提升正气为主,改善体内微环境,使体内一些原本属于墙头草的中性细菌保持中性,或能帮助有益菌不至于变坏形成危害,使邪不压正。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病原因不仅在于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入侵而引发疾病,同时也在于人体内在的情志不舒所致,中医治病需要身心同治,如中医的加味逍遥散即是身心同治的药。中医用药十分考究,按照每味药的性味、归经,按照君、臣、佐、使的策略用药,让每味药材发挥其协同相助的作用调理治病,充分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愈功能,巧妙利用人体自身的力量和大自然本身存在的神奇力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化疾病为健康。
比如治疗感冒发烧,中西医完全不同。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西医认为要用抗生素治疗,将细菌消灭在体内,这些残留在体内会从其他方面继续危害健康,而对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根本无用,反而对人体有害。西医治疗发烧,一般会给患者服用退烧药,见效快,但有些会反复。中医认为感冒发烧,是人体抵抗力降低引起的外感寒邪或湿热所致,只需用清热、散寒解表的发散类药物或刮痧、拔罐、放血、推拿等方法,将寒热湿毒排出体外即可解决问题。假如说发烧是在火上被烧开的一锅水,西医用退烧药就像是向开水锅里加冷水,是扬汤止沸,只能暂时缓解;中医则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按照西医理论,疾病发生的原因部分归结为病菌,治病就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药物来消灭病菌。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医学主要在于研发新药来“对付”日益厉害变异的细菌和病毒或采用化疗放疗等方式杀死它们,而很多新型药物的副作用目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因此这种做法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生理功能产生隐性的损伤,继而会导致人体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比如曾经因服用四环素引发的黑牙问题,链霉素引发的致耳聋问题,近期出现的超级细菌等问题。长此以往,抗菌素将无能为力,人类将在应对疾病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初衷,束手无策。
按照中医理论,则是用各种方法或药物,将有害健康的病菌驱除体外,并改变其赖以生存生长的体内环境,使之无处遁形。按照这样的思路,很多传统方法即使历经几千年,仍历久弥新,如沿用几千年的经典处方麻黄汤、桂枝汤等至今仍然很有效。麻黄汤可以治疗感冒,又可以治疗肺炎,还可以治疗荨麻疹、咳嗽、颈椎病、面瘫、水肿等很多病,为什么呢?因为上述几类疾病按中医的认知,它们所处的阶段都属于病邪在表,通过发汗方式即可达到驱邪的目的。功效类同的处方都是发汗解表方就能治很多种病,此谓中医的异病同治。
《中医诊断学》中的八纲辨证,就是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纲法则是根据八纲辨证的结论来治病,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汗法、下法、吐法和消法,而虚证用补法。
这八法高度概括了所有的中医治疗方法,八法之间并非孤立,在临床实践中常结合运用,又产生了更多的具体治法。中医名著《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一种方法中兼备了八种方法,八种方法之中兼备了百种方法。现实中患者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寒热虚实夹杂、阴阳气血错杂的病人是十分常见的,而非常简单、单一的情况几乎没有,不能简单地判定某个病人就是阳虚或者阴虚、某个病人就是气虚或者是风寒、风热等,所以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情况是不可取的,需要全面考虑。如今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形成的疾病也更加复杂,中医在组方用药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比如尿毒症,西医治疗到最后就是血液透析,开始可能两周一次,之后每周一次,再后来透析频率更加密集,患者需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艰难地维持着质量很低的生命。而中医则是从强心脏、调补肝肾功能入手,让患者自身的循环体系慢慢恢复正常,免疫力得以修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唤起人体的自愈功能,最终使疾病得以缓解甚至完全治愈。有些中医名家曾用中医疗法治疗尿毒症患者,使每周都需要透析的患者完全脱离了透析,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又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发明的中药青蒿素走出国门,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疟疾患者,开启了世人对中医药功效的新认知,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之,中医中药传承数千年,以博大精深、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体,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告诉人们起居饮食穿戴均需遵循自然规律,善用四季变化顺势而为调理健康,从根本上为人类健康指出了正确方向与具体方法,运用食物、药材、自然疗法为人体细胞的正常生长与新陈代谢营造风调雨顺的适宜环境,以保障人体正常的生长和代谢。
中医中药的着眼点不在于疾病,而在于关注人体的正常健康状态,在人体出现与健康状态偏离,疾病尚在萌芽状态时就及时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使之尽快回归健康。中医调理健康首选食疗,其次是用药和各种多元的自然调理方法,激发人体的自愈功能,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促进人体达成阴阳平衡,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困扰。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中医不仅可以治病,还能够防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体健康问题,中医中药将成为未来人类健康的正道!
心灵小语
强大的心要依靠自信的支撑,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北大教授季羡林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将自信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他写道:自信+勤奋+机遇=成功。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要从容面对,勇敢挑战。只要自己正视失误,相信自己的价值,就一定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最终采摘到成功的鲜花。其实,他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了什么困境,都要时刻记住自己不能失去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只要坚持自己,就能够从痛苦的泥潭中爬出来,拥抱成功的喜悦。
(来源:《北大修心课》文捷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