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详谈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2019-03-14申文江

癌症康复 2019年1期
关键词:癌细胞腺癌生存率

□申文江

子宫内膜癌的本质

子宫内膜癌是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又叫子宫体癌。从病理类型来说大部分是子宫内膜样癌,其他病理类型还有黏液腺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等。

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可以分为两类: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包括子宫内膜样癌、黏液腺癌等;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等。一般来说,Ⅰ型预后好,Ⅱ型预后差。

怎么会得子宫内膜癌

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是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发病与病人体内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这些病人体内常缺乏与雌激素长期拮抗的孕激素,如月经初潮早、绝经期晚、未孕未育,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15%~20%有不孕不育史。部分患者有长期口服雌激素史。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三联征。其实这三种病与子宫内膜癌都没有直接关系,但都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失调或代谢异常造成垂体促性腺功能不正常,从而引起无排卵和无孕激素分泌。

子宫内膜癌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主要依据疾病分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体,能手术,不需保留生育功能,可行全子宫+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再根据手术分期,决定手术后是否给予放疗或化疗。如果肿瘤分期较晚,先行放疗,子宫旁的A点(虚拟设置一个点,以便定量),外照射+内照射的放疗剂量达到75~80Gy,使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下降,肿瘤缩小,再行根治性手术。

如果是中期病例,可以手术,术后发现疾病已经是中晚期,必须进行辅助治疗,就是再作盆腔外照射和阴道内后装治疗机的内照射,预防局部复发。如有必要,再给予4~6个周期的化疗,预防全身转移。

如果需要保留生育功能,那就必须在治疗前全面衡量以下各项条件:

1.子宫内膜样腺癌,癌细胞属于分化好的G1级。

2.核磁(MRI)检查及阴道超声检查,确定瘤灶局限在子宫内膜。

3.全身检查未发现转移灶。

4.无药物治疗或妊娠的禁忌症。

5.充分咨询,保留生育功能并非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6.治疗前咨询生殖医学专家。

7.有条件者可考虑遗传咨询及基因检测。

8.可选用甲孕酮等行宫内缓释治疗。

9.严密随访,病情完全缓解6个月,鼓励患者受孕。

10.生育后,应监视子宫内膜癌疾病进展,即行根治手术。

辅助治疗

Ⅰ期患者虽为早期,但如有以下高危因素,术后应尽早(不能超过12周)开始放疗。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淋巴及脉管间隙受癌细胞侵犯;肿瘤直径∨2 cm,子宫下段或宫颈表面腺体受侵。

Ⅱ期术后根据手术方式及癌细胞分级决定辅助治疗,如果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癌细胞分化中等(G2)用术后放疗,外照射+后装内照射;如分化差(G3),除外内放疗,还要进行化疗;如为分化好(G1),可用外照射或内照射,也可都用。如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切缘阴性,淋巴结阴性,完全按照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处理,只考虑癌细胞分级。如切缘阳性或淋巴结转移阳性,升级按Ⅲ期处理。

Ⅲ期虽分为ⅢA、ⅢB、ⅢC期,但辅助治疗相同,外照射盆腔+阴道后装内照射。如果放疗+化疗,效果比单放疗好。

Ⅳ期,无论ⅣA、ⅣB,都要手术减轻肿瘤负荷,术后化疗+放疗。

子宫内膜癌手术要点

子宫内膜癌手术至关重要,通过手术进行肿瘤准确的分期,并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1.首先是评估腹膜、横膈膜及浆膜层是否有癌侵犯,可以在这些部位取活检,看子宫以外是否有肿瘤播散。

2.如果有腹水,可以取腹水查癌细胞,并作腹水常规检查。

3.切除子宫、卵巢及附件时,还要进行淋巴结清扫,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应予清扫或探查,这是决定分期的重要步骤。

4.可行机器人手术,经腹腔镜等微创途径进行手术,但手术时需先整体取出子宫,不可用碎宫器或分块取出子宫。

5.有深肌层侵犯、高级别内膜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恶性程度高的子宫内膜癌,必须探查并切除主动脉旁的淋巴结。

6.恶性程度高的子宫内膜癌,应当取大网膜进行活检。

7.早期子宫内膜癌不必做淋巴结清扫,但可考虑取前哨淋巴结活检。早期(ⅠA期)子宫内膜癌,术后不必放化疗,密切观察就行。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结果

早期子宫内膜癌(Ⅰ期),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可在85%以上。但中晚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就会明显下降,Ⅱ期病人5年生存率70%左右,Ⅲ期病人约50%。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最佳途径。

猜你喜欢

癌细胞腺癌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癌细胞最怕LOVE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假如吃下癌细胞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癌细胞最怕Love
正常细胞为何会“叛变”? 一管血可测出早期癌细胞
HIF-1a和VEGF-A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