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癌知识问答

2019-03-14

癌症康复 2019年1期
关键词:腺癌盆腔内膜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妊娠、分娩的重任。子宫由子宫体和子宫颈两部分组成,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它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2位。尽管发病率较高,但子宫内膜癌的总体预后较好,主要得益于子宫内膜癌早期发现者较多,约75%的患者为早期。

子宫内膜癌与遗传有关吗

生活中很多人谈癌色变,首先想到的是癌症是否与遗传有关。癌症确实有遗传和非遗传之分,但是子宫内膜癌不属于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不是因为遗传导致的,它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显示主要与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仅1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与遗传有关。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是Lynch综合征II型(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主要肠外表现,其特点是发病年龄低,有家族聚集性,一生中再发生结肠癌、直肠癌及卵巢癌的风险高。这种疾病主要与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

哪些人易患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些人群很容易患子宫内膜癌,具体如下:

(1)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好发年龄是50~69岁,平均60岁,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发生子宫内膜癌者占70%~80%。40岁以下患者占2%~5%,但近年来有报道显示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比例上升到13%左右。

(2)初潮早与绝经延迟者。12岁以前月经来潮及超过55岁绝经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增加。

(3)肥胖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随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而增加。体重超过正常值15%的人群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3倍。

(4)高血压患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子宫内膜癌伴高血压者较多,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调查中发现,约1/3的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5倍。

(5)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增加28倍。肥胖、高血压与糖尿病三者合称为“子宫内膜癌的三联征”,约60%~7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三联征中的一种或多种。目前,有观点认为子宫内膜癌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与代谢异常关系密切。因此,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调整血糖、控制血压、保持合理的体重非常重要。

(6)未育女性。未生育过的女性占子宫内膜癌患者的21%左右。妊娠及哺乳对子宫内膜及卵巢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7)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增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为长期的月经紊乱,因无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处于高水平雌激素的作用下,缺乏孕激素的有效拮抗和周期性的子宫内膜剥脱,从而使子宫内膜发生癌变。还有某些卵巢肿物,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分泌较高水平雌激素,可致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

(8)外源性雌激素的应用。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的妇女患病风险增加,为普通人群的2~10倍。其发病风险与药物剂量、服用时间长短、是否合用孕激素等密切相关。绝经后服雌激素的患病风险更高。因此,对于激素替代治疗(HRT)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9)乳腺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等家族史者。乳腺癌术后部分患者需长期口服三苯氧胺作为辅助治疗,长期口服三苯氧胺增加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需定期复查。另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Ⅱ型)患者,常同时合并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

哪些检查可以帮助确诊子宫内膜癌

当出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信号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要想明确诊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辅助检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分段诊断性刮宫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核磁共振(MRI)检查等。

(1)阴道彩超。是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检查方法,它的优点是无创伤,诊断准确率可达70%~90%,缺点是无法获得病理诊断。

(2)分段诊刮术。是子宫内膜癌的确诊方法,通过诊刮标本可以获得确切的病理诊断,缺点是有一定的创伤性,需要进行宫腔内的操作来获取一定的内膜组织,从而进行病理诊断。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宫腔镜也逐渐开始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分期,特别是对病变较小的早期内膜癌,可在直视下取活检,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是,宫腔镜操作需要进行一定压力的膨宫,即通过水压将宫腔扩张以便在镜下直接观察宫腔形态,这种操作有将子宫内膜或病变组织冲入盆腔的可能。

(3)影像学检查。MRI检查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肌层受侵深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优于CT检查,是目前进行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诊断准确率可达85%~97%,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子宫内膜癌分为哪几种类型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不尽相同,目前比较公认的是2003年WHO关于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分类方案:

(1)子宫内膜样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占子宫内膜癌的75%~80%。

(2)浆液性腺癌。占子宫内膜癌的2%~3%,发病年龄较子宫内膜样腺癌晚10年左右,具有高度的侵袭性,预后不良。

(3)透明细胞癌。较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少见,多见于老年女性,预后与浆液性癌相似。

(4)子宫内膜黏液腺癌。发病较少见,绝大多数黏液腺癌为临床Ⅰ期,预后较好。

(5)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临床发病罕见,仅占子宫内膜癌的0.5%,预后极差。

(6)未分化癌。占子宫内膜癌的2%,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预后差。

此外,近年来,由于对子宫内膜癌发病原因的深入探讨,发现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的长期刺激及缺乏孕激素的有效拮抗密切相关。这部分患者多数发病年龄较轻,病程发展缓慢,对内分泌治疗有效,预后较好。还有少数子宫内膜癌患者与激素刺激无关,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多见于老年女性,对内分泌治疗无效,预后较差。前者称为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后者称为非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如何

子宫内膜癌的复发约75%发生在术后3年内,肿瘤分期越晚,复发的机会越高。一旦复发,治疗难度明显增加,治疗效果较差。因此,首次治疗结束后应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常见的复发部位包括盆腔复发和远处转移,盆腔复发约占55%,远处转移约占45%。最常见的盆腔复发包括阴道断端的复发和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肺、肝、骨及远处淋巴结的转移等。

随访时间一般为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术后第3年每4~6个月复查1次,4~5年每半年复查1次,5年以后每年复查1次。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终生随访。

子宫内膜癌患者随访的内容包括:详细询问病史(有无新发症状)、盆腔检查(妇科三合诊检查)、阴道细胞学涂片(TCT检查)、胸片检查、血清CA125检测、盆腔及腹部超声检查、必要时行CT及MRI检查。具体检查项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有所增减。

子宫内膜癌预后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体来讲,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好,但与年龄、期别、病理类型、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1)分期。分期越早,预后越好。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Ⅰ期为81%~91%,Ⅱ期为67%~77%,III期为32%~60%,Ⅳ期为5%~20%。

(2)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预后最好;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及透明细胞癌的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最差,但发病率极低。

(3)组织学分级。依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级,即G1级高分化,恶性程度低,预后好;G2级中分化,预后较好;G3级低分化,恶性程度高,预后差。G1、G2、G3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87%和74%。

(4)年龄。非常直观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年龄越轻,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好;年龄越大,预后越差。5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为96.3%,51~60岁者为87.3%,61~70岁者为78%,71~80岁者为70.7%,80岁以上者为53.6%。

(5)淋巴、血管间隙受累(LVSI)。是预示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淋巴、血管间隙受累患者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机会明显增加,即使是早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如果淋巴、血管间隙受累,其5年生存率也低于未受累者。

(6)受体表达情况。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预后明显好于受体阴性者,治疗的反应性也好于受体阴性者。

(选自《健康大百科——恶性肿瘤防治篇》)

猜你喜欢

腺癌盆腔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HIF-1a和VEGF-A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GSNO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