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译家作家斋林·旺多

2019-03-14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仓央嘉藏文莎士比亚

(西藏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712000)

现年85岁的斋林·旺多是藏族著名翻译家作家,在藏汉英三语翻译事业上成绩卓著,2010年荣获国家“资深翻译家”称号。他是莎士比亚戏剧藏文翻译第一人;他选用与仓央嘉措时代相近的英语重译《仓央嘉措情歌》;还将自己创作的藏文小说翻译成英语。1993年出版的藏文小说《斋苏府秘闻》现已有藏语、汉语、英语、德语四种语言版本,并荣获了1997年龙达杯奖、1999年西藏作协第二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2001年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基金会第四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2005年全国岗坚杯藏文文学创作奖。2015年汉语本已出至第二版。除此之外,旺多为西藏自治区的旅游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用英文创作了A Tour Guide’s Diary(《导游日志》),英译了赤烈曲扎创作的《西藏风土志》(Tibet the land and the people),为国内外了解西藏创造了便利。2012年编译了《藏汉英互译赏析》,为藏汉英三语的教育教学、翻译创作提供了经验参照。

一、研究现状

笔者研究发现,译作等身的旺多在学界并未受到过多关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和文学院。截止2019年5月18日,笔者在知网以“斋林·旺多”为关键词搜索,发文量共计5篇。

在发文的总体趋势上可以看出,发文高峰集中在2012年,这一年,旺多接受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罗爱军老师的访谈,也由此受到以西藏大学为首的学界的重视,此后在2013年、2017年、2018年分别各有一篇学术文章。

在研究的主题分布上,研究者集中于对译者旺多本人的研究,发文数量为三篇,还有研究者关注其藏译的莎士比亚戏剧、英译的《仓央嘉措诗歌》与于道泉译本的对比,与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对比、以及双关修辞,发文数量各有一篇。

总的来说,学界对旺多的关注度与其成就不成正比,旺多的翻译与创作还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值得学界继续深入发掘。

二、人生经历

旺多丰硕的译作成绩和创作成就与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丰富的社会履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斋林· 旺多1934年出生在江孜地区的贵族家庭,1946年赴印度圣约瑟夫学院(St.Joseph’s College,Darjeeling,India)中学部留学。1953年学成回到家乡,开始在拉萨第一小学执教。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开始给进藏干部充当翻译。旺多曾为十世班禅和美国总统卡特做过口译,还去北京做过记者招待会的口译。据旺多先生所言,此段工作为日后的翻译奠定了基础。随后旺多在日喀则从事教学工作。1978年起,在自治区教委教材编译处从事了七年的藏文教材编译工作。1985年调到自治区旅游局工作,期间他因工作需要,到访过美国、加拿大、尼泊尔、玻利维亚和中国香港。1986—1987年在香港的中国西藏珠峰旅行社工作。1992年退休后开始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旺多先生的翻译和创作工作起步虽晚,但成绩斐然,此所谓“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1]。”

旺多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与丰富的社会履历,为其进行翻译和文学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旺多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所言,“英文和一生经历是我的优势,我要在有生之年充分的利用它们[1]。”58岁的旺多,正式开启了翻译和文学创作生涯。

三、英译藏、藏译英、汉译英和自译

1.英译藏

旺多在印度留学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后来看过由莎剧改编成的电影《哈姆雷特》,对其影响颇深,旺多认为莎士比亚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作品,已经被世界上的主要语种译介过,藏文不应成为莎士比亚作品语种上的空白。旺多便选择了莎士比亚作品作为自己的首次翻译对象。

在做了大量前提工作和充分准备后,旺多着手翻译莎翁戏剧《哈姆雷特》,经过8年的酝酿、修改、打磨的《哈姆雷特》译稿在2001年完成交付出版,200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译作。紧接着,2003年由旺多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藏译本也出版了。自此,藏文读者能直接阅读藏语版的莎翁剧作。旺多填补了莎翁作品在藏文语种上的空白,美国莎士比亚协会为此专门发来贺信,感谢旺多使莎士比亚作品增添了新的语种,英国广播公司邀请旺多在电话里用藏文朗读了莎士比亚作品的选段。旺多也被称为“把莎士比亚带到喜马拉雅的人[2]”和“莎翁作品藏文翻译第一人[3]”。

2.藏译英

1989年,旺多在一次会议中偶然看到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歌的英译本,便将其抄录下来并回去对照藏文认真研究,发现译文存在一些缺憾,从而萌生了英译仓央嘉措诗歌的念头,以此尽力弥补缺憾,并随之付诸行动。经过多年的辛苦劳动,旺多先生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仓央嘉措情歌》为母本进行翻译,英译的《仓央嘉措情歌》(LovesongsofTsangyangGyatso)由朝圣者书屋(PilgrimsBookHouse)出版,于2011年问世。该译本最大的特点是其文体风格,旺多选用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帮助读者了解仓央嘉措情歌所产生的时代,此外旺多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创造,使译文既保留了原文要传达的信息,又韵律十足,便于吟唱诵读[4]。

3.汉译英

旺多将赤列曲扎用汉语写成的《西藏风土志》(Tibetthelandandthepeople)翻译成了英文,这本书依据作者和译者两人的个人经历和二者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将传说、神话、历史、民俗、宗教、社会风俗礼仪、名胜古迹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普通藏族人民所感知的真实的西藏。

4.自译

在从事《哈姆雷特》翻译期间,一句从脑海中突然闪现的问话“山羊?还是绵羊?”勾起了旺多从少年时代来往于拉萨、江孜到印度一路上的种种回忆。旺多便暂时停止了《哈姆雷特》的翻译工作,用小说的形式将那段经历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斋苏府秘闻》。此小说于1993年以藏文的形式出版,1995年旺多又将其译成英文,并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四、文学创作生涯的开启

1993年旺多创作的藏文小说《斋苏府秘闻》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备、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藏社会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白玛、珠杰、措杰和大少爷等人的爱情以及斋苏府的兴衰,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西藏社会的概貌[5]。《斋苏府秘闻》的艺术构思十分精巧,故事以出逃开始,又以出逃结束;从杀人开始,又用杀人结束,文中还贯穿了白玛与珠杰质朴纯洁的爱情故事。借鉴《红灯记》中暗语的运用,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通俗易懂,且恰如其分地增添了幽默感,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离奇,关系错综复杂,主线副线有机统一。思想上包含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忠诚、责任、人文主义关怀在小说中显露。小说还介绍了西藏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和风土人情,有助于人们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西藏人民英勇抵御英国侵略的光荣历史[6]。

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9年10月25日是旺多85岁寿诞,旺多还有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宏伟蓝图。他想继续藏译莎士比亚作品,希望能将儒家经典代表作《论语》和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译成藏语。还想藏译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圣经》、《古兰经》等[1]。

此外,他还想将藏语成语翻译成英文[2],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西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他不仅翻译,还对翻译经验进行总结。目前正在梳理自己多年的翻译作品,并采用藏汉双语对照的方式书写成书,以便后人阅读了解。

六、结语

藏族翻译家作家斋林· 旺多先生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成就了他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事业。他在对外传播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内引介优秀经典文学上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把“莎士比亚带到喜马拉雅”,译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根据自身经历创作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学性的小说等。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他不惧年迈,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激励着一代青年学者。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的罗爱军老师对旺多先生的专访,内容详实,值得阅读。但还有一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和进一步发掘,比如旺多翻译作品较之于其他译者是否带有明显的藏族特色,翻译指导思想是什么,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何翻译风格,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技巧,对其翻译作品能否做出整体性评价等。

1995年由中国藏族出版社出版的《斋苏府秘闻》汉语本,时隔20年后于2015年再版,这无疑力证了旺多文学影响力的上升,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但目前,笔者发现仅有一篇专门研究《斋苏府秘闻》的学术文章,即发表于2009年的《<斋苏府秘闻>:一种文化阅读》[5],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去研究这部优秀的小说。

综上,学界应给予藏族翻译家作家斋林·旺多更多的关注,力求全方位评价旺多先生,争取早日使其学术成果的价值最佳化,使其坚毅的治学精神惠及更多的后人。最后,在旺多先生85岁诞辰来临之际,衷心的祝愿他健康长寿,扎西德勒。

猜你喜欢

仓央嘉藏文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仓央嘉措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如果拥抱只有一次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