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课”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9-03-14

中国林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说课生长素极性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40)

一、“说课”的内涵及目的

“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向同行以口头形式系统阐述其课程教学设计及其依据,而后同行对其所阐述的内容进行评判。“说课”使说者和听者共同吸取精华、修正不足,最终达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为[1]。

“说课”的总体思路是: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手段)—为什么这样教(依据)—同行评价(是否可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和效果的目的。“说课”的设计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教学全过程的具体操作内容。马卡连柯[2]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习近平主席也曾强调:“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3]。所以,基于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学对象个性异于以往的事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是自古至今延伸的任务。正所谓善教者,不应该因循守旧、泰然自安,而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自我[4]。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也是提升教学技能和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5]。“说课”使教师能“在设计中研究、在研究中设计”反复循环[6],不断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和专业性,是一项有利于教师进行高效反思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植物与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是农、林和师范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植物生理学专业理论源于人类对于农林业生产实践的探索和总结,可用于指导其生产实践。“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既可帮助学生理解日常花果颜色变化原因,化肥激素的应用方法等,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面临诸多的挑战。首先,新的专业理论不断增多,而实际教学课时却不断减;其次,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不断变化[7];最后,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教学所用案例需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一致[8]。满足这些教学特点及教学要求是“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说课”应用于“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以往的“说课”教学意识仅彰显于理论层面,并未付诸实践。而今,随着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说课”的教学意识开始渗透到教学实践活动层面[9]。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许多年轻教师开始了对“说课”的探索。因为教师既要知晓如何“教”,更要知晓怎样“学”。正如《礼记·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将“说课”引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就是要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四、“说课”应用于“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具体操作

在“说课”的实践中,“植物生理学”课程教研小组进行了明确分工。教研小组共计5人,其中2名教授主要负责“说课”评价体系的制定和执行,1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负责“说课”的具体形式、必要环节和具体内容的设计。“说课”就是要说出自己开展教学的意图、教材的使用方法和目的。负责“说课”评价体系的教师应及时提出“说课”的不足以及修正的建议。教学小组通过对具体章节的“说课”实践,明确了教研的主题,教学重点,继而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笔者以植物生长素运输一节的“说课”设计稿为例,探讨了“说课”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设计。

一是说教材。由潘瑞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生理学》教材语言简练,符合现今学时骤减的要求,适合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其中植物生长素的运输是植物激素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上承植物向性运动,下启顶端优势和形态建成等知识点。

二是说教学目标。这一章节的知识目标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素运输的关键蛋白相关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的验证方法,理解植物生长素运输的形式和特点,掌握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过程及其生理机制;这一章节的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一章节的德育目标是要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是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过程及其生理机制(即化学渗透学说原理)。

四是说学情。教师应强调森林保护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动手能力强,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五是说教法。在这一章节中,教师采取了案例法,推演法,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

六是说学法。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预习法和实验验证法这两种学习方法。

七是说教学过程。教师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题,引导学生复习植物生长素的分布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并以植物激素的运输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对植物生长素非极性运输和极性运输的特点进行总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形式及其特点见表1。

表1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形式及其特点

因极性运输中涉及运输方向,通过以往的试验验证生长素仅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往其形态学的下端。教师可以在黑板绘图帮助学生理解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见图1。

由图1可知,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地平线为基准,距离远的为形态学上端,相对距离近的为形态学的下端;以垂直地平线的大树中轴线为基准,距离远的为形态学上端,相对距离近的为形态学的下端。同时,配以ppt讲解细胞膜上ATP酶在能量代谢中合成ATP的同时,释放H+到细胞膜外,从而导致细胞壁腔内的pH值在4.5左右。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描述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的化学结构式,见图2。

以图2为基础,教师应向学生指出,IAA的pKa值为4.75,其在细胞壁相对偏酸(pH值为4.5)的环境下,呈解离态(IAA-)和非解离态(IAAH)两种形式。IAAH可通过磷脂双层膜扩散进入到细胞内,而IAA-需要结合细胞顶端膜上(形态学上端)的生长素转入载体蛋白,转载IAA-的同时还结合一个H+载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pH=7)的生长素均呈现IAA-形式,会立即与细胞基部(形态学下)细胞膜上的生长素转出载体蛋白结合,运出细胞外。现已经在拟南芥中发现编码转入载体蛋白和转出载体蛋白的相关基因,并通过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对其蛋白的功能进行验证,最终通得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化学渗透学说。教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将植物生长素的运输形式和关键步骤总结到黑板上,使学生了解生长素极性运输会引起顶端优势,进而引入生长素生理效应的内容。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完整授课板书见图3。

图1 植物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

图2 “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部分的授课板书

五、“说课”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任课教师在“植物生理学”课程中实施“说课”后,每年都需要填写实践自省表,总结失误和不足之处,明确哪些“说课”内容需要短期提高,哪些内容需要长期积累。之后,还要针对学生的课后问卷调查、学生的留言以及师生谈话等反馈内容,及时完善“说课”教学体系。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说课”在“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初见成效。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准备“说课”的过程中,对授课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各章节重点、难点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其次,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说课”与评课,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反复的设计和推敲,使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易于开展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经历和经验。最后,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均超过90分,有2位教授连续2年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二)学生层面

首先,选课人数逐年增加。在学生必修课学分骤减,选修课和通识课学分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开展“说课”实践的植物类课程如“植物生理试验技术”“植物营养学”“植物活性物质”和通识课“舌尖上的植物学”“生活中的新物质能源”的选课人数逐年递增;其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以往的“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出勤率仅有92%,开展“说课”实践后,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增加到99.5%。这说明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期末的平均成绩达到84.5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占52%,不及格情况极少发生。

资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BOPPPS”教程结合“说课”备课对于提升“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能力和效果的探索,项目编号DGY2016-0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理念的“生化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SJGY20170116;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桑树/苜蓿间作提高土壤异质氮素利用效率的机理研究,项目编号QC2016018。

猜你喜欢

说课生长素极性
中国农业大学揭示黄瓜局部生长素分布和花器官发生的调控机制
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作用
跟踪导练(四)
浅谈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
谈“说课成功的关键点”
谈“说课与模拟课区分”
微课, 英语教学新资源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双极性压缩观测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判断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