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商业建设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2019-03-13王晓洋
王晓洋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域旅游视阈下的江苏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2017SJB1450);苏州市软科学指令性计划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苏州旅游风情
小镇建设路径研究”研究成果(SR201657);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2018)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典型抽样选取江苏苏州建设中的特色小镇进行实地调研,对苏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的优劣势进行实证分析,针对苏州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综合评价当前苏州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指出苏州特色小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苏州 特色小镇 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城镇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产生了“特色小镇”这一新兴事物。江苏苏州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雄厚的产业基础,建设特色小镇可以发挥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有利于推动各地积极谋划项目,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特色小镇与传统村镇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
特色小镇向社会传递出“旅游业、农业、地方资源、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要素融合发展的独特吸引力,形成多维联动的发展方式;而这样一种发展方式,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用以提高农村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式,特色小镇发展与传统的村镇经济发展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苏州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分析
(一)苏州建设特色小镇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随着能源、设备以及人力成本的大幅度攀升,步入新常态的苏州制造业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明显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通过创建特色小镇导入特色优势产业,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苏州的产业结构。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为苏州经济发展聚集各类高端要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和创新链紧密耦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是优化空间功能环境、推进苏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费孝通就提出过“小城镇,大问题”,尽管当时关注的焦点是建制镇中存在的“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问题,但他以苏州吴江为例提出的小城镇类型,如盛泽(丝绸)、同里(旅游)和平望(工业疏散)等,已经表明小城镇的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特色小镇在较小的区域内将产业、文化、旅游以及社区功能聚焦融合在一起,建设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产业或企业间的隔阂,重新组合产业、人才、资本、文化和环境,并期望通过这种组合能够创造出新的机会、激发出新的功能。
3.是挖掘深厚人文资源、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苏州文化渊薮、人杰地灵、资源丰厚,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历史文化名镇群,更有其他众多的古镇老街、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国学人文等宝贵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元素和创新优势,特色小镇的建设将苏州深厚的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挖掘和组合,定能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
(二)苏州特色小镇建设模式
住建部两批共计公布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涉及到32个省区。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在产业基础、科学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西南地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截止2017年8月,苏州列入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的共有5个,产业类型涉及高端制造、历史经典、创意创业等领域(见表2)。苏州特色小镇的建设类型分为产业特色和旅游风情两类。第一,产业特色小镇。立足苏州实际,结合苏州“一基地一高地”发展战略,聚焦发展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历史经典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选择一个优势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做精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第二,旅游风情小镇。突出独特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地域文化、乡土民俗等,打造旅游资源独特、风情韵味浓郁的特色小镇。要求符合形态、业态、生态相统一的原则,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原真性、打造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苏州旅游品牌的新亮点的目的。
(三)苏州特色小镇建设优势分析
1.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出台扶持政策。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苏州市政府和发改委连续出台三份文件支持特色小镇的发展:《在全市范围内试点打造15个特色小镇的通知》(2016年12月)、《关于加快培育苏州市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7年7月)、《关于征求市级特色小镇创建标准的意见的通知》(2017年7月),市发改委于2016年12月组织专家学者对苏州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进行集中研讨。苏州市工商局于2017年4月推出14条新政,服务苏州特色小镇发展,从企业准入、品牌打造、信用建设、消费维权四个领域为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服务环境。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强化了苏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顶层设计,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人文底蕴深厚,城市品牌形象深刻。苏州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渊薮、人杰地灵。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游东方水城、品苏式生活”这一苏州城市品牌已深入人心,城市生活品质日益提升。苏州针对庞大的国内旅游者市场,通过产品创新、信息化改造、交通提档等服务工程,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便利。已连续三年蝉联游客满意度全国第一。苏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群,众多的古镇老街、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国学人文等宝贵文化遗产资源,苏州城市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元素和创新优势。
3.山水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种类众多。苏州是一座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山水城市”,以平江路、山塘街为代表的古城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精品,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和环太湖5A级景区群,工业园区的金鸡湖景区、相城区的阳澄半岛,以太仓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永联村、蒋巷村等为代表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已形成品牌效应,这些不同业态的新型旅游产品的蓬勃涌现为苏州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了充分条件。苏州千年古城的文化魅力和社会辐射力,不仅仅体现在自然山水、古典园林、昆曲、评弹、吴门画派等资源本身,更多的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正转化为特色产业的优势资源,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载体和文化渊源。
4.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劲。苏州历来就有创新的基因和传统,明朝中后期苏州的纺织行业就出现了最早的具有资本主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萌芽。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乡镇工业成为“江苏民营经济领头羊”,靠的就是创新。而特色小镇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方式的创新。苏州作为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处在江苏和全国同级别区域经济板块前列。2016 年,苏州市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14.5万元。经济富庶既是基础、又是活力,更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也是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必备条件。经过多年积累,苏州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电缆、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重点新兴产业势头良好,现代服务业新业态逐渐涌现,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智能工业发展处于全省前列,苏州已经具备这些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苏州特色小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尊重苏州产业和城镇化发展自身规律
尊重苏州产业发展规律。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需要从各自的产业培育层面,强化推动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前期投入资金或产业基金,如果没有形成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特色产业,再多的前期投资也毫无用处。与浙江版本不同的是,苏州版本的《特色小镇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历史经典产业作为核心门类,同时将旅游风情小镇单列作为特定类型,这样的政策指导充分说明苏州特色小鎮的产业定位范畴,符合苏州产业转型需求。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一哄而上和千镇一面,必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实施精准产业定位。
尊重苏州城镇化发展规律。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量镇村企业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大大改观了农村收入低、城镇收入两级分化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部分传统产业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影响等问题,这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和宗旨有较大出入。特色小镇通常会在城郊结合处选址规划建设,根本原因还是基于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需求,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是能够与城市中心区有着密切联系,二是能够提供充裕的用地保障和生态条件。满足这两个条件,生活、教育、医疗、商务等必备公共设施才可以进行建设。
尊重规划与运营并重的规律。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就应该树立规划与运营并重的理念,当前苏州特色小镇的发展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规划团队与运营团队必须同步运行并协调互动,同时从产业研究、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招商运营、小镇治理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既不能各自为政,也不能孰轻孰重。
(二)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保证。苏州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按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参与、主动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政府层面在规划编制、基础建设、宣传促销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综合运用金融、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措施,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运营环境。
企业参与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府鼓励有实力、有眼光、有思路、有远见的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特色小镇建设,让企业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反之,企业在特色小镇开发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目前,据相关部门统计,已有近30家国内外实力企业参与苏州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市场运作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机制。政府引导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全部代替,而是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去发挥和利用市场力量,要按照市场需求选择小镇的产业开发方向,让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投入提升特色小镇的价值。
群众受益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本要求。特色小镇的建设必然会使得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机会,居民直接受益。如苏州东山青蛙小镇的开发就解决了300多名当地居民的就业。同时,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特色产业,会改善小镇对外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等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这些措施使开发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三)探索传承挖掘型和创新植入型两种具有苏州特色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苏州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根据产业融合对产业资源的开发模式,笔者将这些特色小镇分为传承挖掘型和创新植入型两种发展模式。
传承挖掘型特色小镇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创造旅游文化氛围,找准产业定位形成产业集聚和融合,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传承挖掘型旅游特色小镇以吴江盛泽丝绸小镇为代表类型。“丝绸小镇”启动区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依托古镇4A级景区和省级湿地公园、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丝绸龙头企业总部等平台,着力构建古镇风貌和现代产业古今相映的优美格局。小镇集聚100多家丝绸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蚕丝被年产量占全国市场总额的30%,区域内丝绸企业上榜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4个、省级名牌4个。完好保留了蚕丝古镇风貌,通过恢复万亩生态桑园等手段,进一步融合蚕桑农业、丝绸工业和文化旅游业。
创新植入型特色小镇以创新为主旨,不管是理念或是产品都应紧紧围绕创新,融合旅游资源、文化积淀、技术市场等要素,将小镇发展成为以旅游产业为主,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创新植入型特色小镇以吴江东太湖旗袍小镇为代表类型,旗袍小镇位于吴江太湖新城苏州湾核心区,占地面积近600亩,计划投资60亿元。目前,已吸引了近10家国内外知名品牌项目入驻。旗袍小镇的规划目标是打造体验性旅游特色小镇和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产业小镇,最终实现“千年华服看旗袍,旗袍传承看吴江”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赵黎光,刘明菊.“全域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10)
2.路建楠.上海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思路及典型案例研究[J].科学发展,2017(1)
3.钟娟芳.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开放导报,2017(4)
4.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