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体、生产要素、法治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2019-03-13王彩黎
王彩黎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的配置深刻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法治环境建设水平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着眼于法治环境建设约束下生产要素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利用表征各经济主体生产要素配置的Lilien指数研究了要素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经济主体中的生产要素和法治环境优化均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优化在实证层面呈现出相互替代作用。
关键词:生产要素 法治环境 Lilien指数 区域经济
引言及文献综述
经济主体对于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决定了其生产过程的合理性,进而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生产比例造成影响,其合理程度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是否均衡有序发展。新政治经济学说中的“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治市场上的主体行为会影响经济市场运作,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配置不仅受市场影响,还受法治、政府行为和宏观政策等政治因素影响。法律经济学领域著名的LLSV组合(拉波塔、洛配兹·西拉内斯、安德烈·施莱弗和罗伯特·维什尼)在《法与金融学》(1998)中强调了法律制度对产权的影响,并指出了法治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目前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法治因素逐渐渗透产业结构,这影响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张建华(2015)认为,我国要素配置失衡造成了经济增长的错配,这一错配度同时表征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故考察法治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配置问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调整方向具有极大意义。对于经济主体而言,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能够加强生产活动中的有效获利。朱解放(2018)在文章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于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配置的结合方式,并讨论了要素配置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郑方辉(2016)提出,优秀的法制建设能够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而经济的发展也能对法治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刘红霞(2018)认为,法治水平约束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走向,避免了经济主体为追逐利益而违反法律适用各种生产要素。故,法治环境的建设与生产要素配置之间是互相约束的关系?还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两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究竟起到了怎样的影响?这需要进一步实证予以说明。
公式(11)中采用了2004-2014年我国31个省级地区(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总共341个样本观测值。下标i和t分别代表省级区域和第t年。GDP采用了当年度的消除价格因素的人均GDP值表征,并取为对数形式。而Lilien值即为公式(10)中求得的各区域Lilien指数(见表1),α为截距项,β和γ是回归参数,μ是随个体变化的随机变量,e是残差值。需要另行解释的是Law这一指标,其作为本文所关注的核心变量即“法治环境”,本文使用了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2004-2014)中的“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项目指数,這一项目是该指数中“市场中介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的第二个分项指标。樊纲的研究团队根据大量实际资料和调查数据所编制的市场化指数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中公认适度指标,同类研究中如陈雄(2016)等也采用这一指标表征了法治环境水平。此外,X作为控制变量以排除一些其他因素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广泛参考同类文献,引入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3个控制变量。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采用公路里程/行政区划面积的方式表征这一变量,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记为Road;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变量,本文采用了区域进出口额与总GDP的比值表征这一变量,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记为Open;人力资本则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影响因素,本文参考袁媛(2016)研究中的设定,以每万人中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表示,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记为HC。对随机效应Tobit模型的回归操作均在Stata 14.0软件环境中进行,本文的自变量数据除上文已计算出的Lilien指数外,数据来源于万德数据库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Lilien指数在所有检测中的系数均为负数,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测,前文已提到,Lilien指数越小,则证明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越高。而回归结果证明,指数与经济发展间存在显著的负关系,这说明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越优,就能够越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在方程1的回归中,本文直接就要素配置和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为0.179,而在方程3中引入法治环境约束后,这一影响略有下降,为0.149。这说明在法治约束下,资源配置优化存在瓶颈,但仍能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同时在方程2中,本文直接就法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回归研究,结果证明区域内法治环境的优化可以有效帮助区域经济发展,该影响系数为0.026,在数值上小于要素配置优化所产生的影响。在同时考虑要素配置和法治环境的情况下,法治环境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小幅度下降,为0.023。据科斯定理可知,产权配置的明晰可解决经济主体的内部性问题,本文猜测,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某种程度上担任了“市场法”的部分作用,即通过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担任了部分需要法律调控才能产生的作用,进而导致了法治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下降,同样法治环境优化也替代了部分资源配置优化的作用,导致在纳入两个因素考虑时,资源配置优化的作用发生了下滑。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基础设施变量在所有回归中系数均为正值,但仅在方程2中满足了10%的显著水平,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有效影响;对外开放项目在所有回归中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这一影响规模与法治环境建设影响较为类似,说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能够部分替代资源配置的作用,并最终作用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建设在所有回归中均不存在显著性,在统计学上不具备说理意义。考虑到本文在这一变量上选取了教育人口与总人口比例表征,说明高学历劳动力短期内难以作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而导致了在本模型回归中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难以体现。
结论
对于经济主体中生产要素和法治环境的关系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主体中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并从资本-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全微分方程中得出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结论。进而,本文采用改进的Lilien指数对我国2004-2014年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具体的测度,相比于2004-2008这一时期,我国各省区2009-2014时期的Lilien指数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且各年份间的标准差也出现下降,这说明我国资源配置效率逐步优化,且结构波动逐渐减小。为说明法治环境在资源配置优化中的作用,本文引入了樊纲等所测度的“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项目指数来表征法治环境变量,采用了面板数据随机效应Tobit模型分析了要素配置、法治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要素配置的优化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法治环境的优化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要素配置优化和法治环境优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证明了要素配置的优化能够部分代替法治建设的作用,而法治建设的强化也能够帮助要素配置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