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9-03-13严春霞
严春霞
[摘 要]教学过程是师生智慧交互、思想碰撞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经验与方法的必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细化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问题意识,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还要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会提问;更要善于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能力提问,从而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民主课堂;生活元素;趣味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84-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摇篮,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发展的发祥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更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加学习活力。爱因斯坦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远远比指导他们用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来得更重要,对学生的未来更具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基本环节,着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质疑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创造民主课堂,让学生敢于提问
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是教师的责任之一。随着教育的变革,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已得到深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真正变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解读教材,把握学情,研透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连接点,让课堂充满温馨的气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理性。
例如,在教学“毫升的认识”时,教师要创设一种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让学生的学习“在问中走向深邃”。
师:关于升的知识,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1:老师,有比升还小的容积单位吗?
生2:这个饮料瓶上写的是600ml,这个ml是什么意思啊?
生3:600ml就是600毫升。
生4:毫升指的是什么呢?它比升大还是比升小?
……
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当教师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学习时,学生的热情无疑是高涨的,他们的思维必定是活跃的。从这个简短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如果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一个利于学生提问的氛围,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那么学生就能联系已有的知识提出一些有用的问题。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加以科学引导并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遇到问题时就能敢于提问。
二、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疑中提问
思源之于疑。要想让学生有所思考,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就要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方能达到因疑生问的效果。我们都知道,问题不会凭空产生,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把数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常见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从而提出质疑,推进学习的深入。
师:现在我出一个问题考考大家。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度吗?
生1:我用橡皮来测量,数学课本比5块橡皮的长度还长一点儿。
生2:我用文具盒来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和文具盒的长度一样。
生3:数学课本比我的铅笔稍微长点儿。
生4:我用手掌量了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度恰好是我三个手掌的长度。
生5:我也是用文具盒量的,但是数学课本比我的文具盒长了一些。
生6:老师,有的人用橡皮量,有的人用文具盒量,有的人用手掌量,有的人用铅笔量,我们这样量行吗?到底哪个方法是对的啊?
生7:老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的答案统一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资源,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在真切的体验中产生疑问,从而提出问题。当学生进行学习汇报后,他们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发问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精神需要,那么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的经典话语揭示了一个道理:数学教学必须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可生长的土壤,让学生有兴趣发问,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若教师利用故事开篇、游戏引路、原型启发、实验引领等方式教学,就能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变成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情境,那么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数学学习更有活力。
例如,在教学“周长与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当下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角色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角色中探寻数学知识的真谛,实现快乐学习。
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熊大与光头强进行了最后的谈判,决定通过解决一道数学问题来决定光头强能否砍伐树木。你能帮帮熊大,该如何做才能保证光头强输掉这次比赛呢?
比赛规则:用80米长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草地,如果谁围成的草地面积大,谁就是赢家。
比赛规则一出现,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什么样的长方形的面积才是最大的呢?”“围成的长方形其长和宽一样,行吗?”……
当这些問题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时,这既是学生思考的开始,也是学生激活经验和发展技能的开始。教师以《熊出没》的故事为教学背景,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没有给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时,学生的疑问会不断闪现出来。这些问题会诱发学生思考,当学生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后,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就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不仅如此,长方形周长、面积的区别也会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总之,一个理性的教师不只是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而更应该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位置上去思量。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蹲下身”来看学生,引领学生一路同行;还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发展。
(责编 黄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