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链与价值链整合背景下商品流通模式分析
2019-03-13巩家婧
巩家婧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整理产业链条整合形态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产业竞争链和价值链结合的必然趋势,探究商品流通新模式的内涵,并在产业竞争链与价值链整合的基础上对商品流通新模式进行总结。
关键词:产业竞争链 价值链 流通新模式
产业竞争链与价值链相关理论
(一)产业链整合的形态变迁
早期学者认为产业链主要是企业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采购原材料,通过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将原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为产成品,并最终将产品运输至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此时产业链主要被看成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贯穿生产运营的整个过程。马歇尔认为企业之间的协作对于企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产业链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单个企业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不同企业的分工合作,这就将该概念的范围扩大至相关联的企业。Houlahan认为产业链的发展是经过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等环节的物质流动。实际上,产业链除了进行产品的传递之外还进行着信息和资金等的传递,是产品链的同时也是信息链和功能链,这种观点充实并补充了产业链内涵。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或是规避风险,通常会自主优化整合产业链,在企业自身作为主体的基础上,优化整合产业链。主要目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提高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提升竞争优势,产业链的整合主要可以分为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三种类型(王锋,2009)。
横向整合主要是针对市场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相同或相似,原材料和生产过程工艺相差不大,这种协整也可以认为是同行业之间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应用合并收购和建立横向联盟两种方式。将多个小规模的企业进行合并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其在相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影响力,集中社会资源,提高了对市场价格的掌控力,便于其获得高额的垄断利益;横向联盟可以通过设立市场进入壁垒减少进入者,扩大市场势力。但是,通过横向整合最终获得垄断利润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于现有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平机制的破坏,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价格来获得发展必然会对市场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减少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因此这种整合一般是政府管控的重点(王琪,2014)。
纵向整合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上下游之间的企业,主导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企业行为进行约束,使得其接受一体化或者是未一体化合约,通过对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控制实现企业增收。整个过程可以分成垂直合并和纵向约束两种类型:垂直合并即是产业链上某个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进行合并,从而形成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强的新企业;纵向约束则是主导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管束(刘慧波,2009),具体如图1所示。第三种类型为混合整合,该类型主要是由横向和垂直整合相结合而形成。
(二)产业竞争链与价值链结合的必然趋势
竞争性是当前市场的主要特性之一,随着市场开放性的提升,竞争主体也由单个企业扩展为各个国家、地区或企业。产业链的竞争同样包括这几个主体,经济的横向发展使得竞争主要存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企业之间,纵向发展则使同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企业所形成的竞争链成为了主体。价值链是产业发展链条的价值形态,最开始的价值链主要是针对垂直化的公司,更多的看重企业竞争优势,着重分析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任何产业从生产加工至销售的步骤都是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京晶,2013)。
产业竞争链条是价值链的主要竞争主体。在横向竞争中,竞争链中的不同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提升主体竞争性的基础上提升整个链条的影响力。企业是链条发展的基础,而国家则是竞争力的最终体现。竞争链的主体位置表现出了其价值的大小,当竞争主体存在于高端阶段,那么凭借着这种地位可以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优势,获得更大的收益和价值。而当竞争主体存在于低端阶段,其只能通过较大的付出换取少量收益(任红波,2005)。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在早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收益和付出完全不相匹配的原因,我国较早时期的发展主要是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缺乏对于知识产权和技术工艺的创新探索,大量进行“贴标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只能获取简单生产制造的价值。
产业竞争链条是价值链竞争和发展的延续。价值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提升链条发展所处的阶段,而这个过程还是需要依靠国家和企业等主体形成的竞争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认真分析原材料购买、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分析比对供应商,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多层次满足顾客的需求等方面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价值。各地区和政府则主要为竞争提供良好环境,不断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增强各主体的竞争能力,获得更大的价值。
商品流通模式创新的内涵
(一)流通观念创新
商品流通观念上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即从传统的商品流通转变为“大流通”的观念(王嘉玮等,2018)。传统的流通认为该过程就是买入原材料、卖出产成品的过程,且主要由生产者一方所决定,而现阶段的流通观念认为这一过程覆盖了顾客需求的探索开发、原料的购买、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乃至售后服务、市场信息回馈的各个阶段。这样的改变将范围扩大到整个链条环节,实际上是一种优化资源创造更高价值的观念。第二,由競争到协作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流通模式是分裂的,零售商和生产商等之间没有稳定的联系,企业之间缺乏信任根基,每个主体都想要将售价提至最高,将成本降至最低,让自己所获取的利益最大,而一方的收益就代表着另一方的损失,所以也就没有合作的可能,而创新最大的变化就是让之前相互独立的个体形成了联盟,使得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链条的盈利即每个环节都能获得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主体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最终的获利而努力,竞争的关系也就变成了协作的关系(檀梅婷等,2004)。
(二)流通主体创新
商品流通主体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主体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独占鳌头的现象得到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在流通中作用受到了限制,更多的经营主体开始参与到流通过程中。同时,商品流通不再仅仅是以产品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体,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主体都进入到了流通中,从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些都构成了更为完善的流通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由垂直的线性关系发展至一体化,传统观念上的商品流通各个环节存在着线性关系,所以这些主体之间主要是垂直关系。但是随着产业链条整合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并购和重组扩大了市场势力,获得更多的收益,主体上下游之间的合并可以促进多元化的发展。其次,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个主体之间信息流动十分便捷,它们共享信息和数据,流通主体之间的关系则更倾向于一体化的发展。第三,流通主体职能的改变使其更适应创新后的流通模式。随着商品流通模式的改变,其物流、信息流等运转模式都产生了变化,相应的各个主体在其中的职能也会发生改变,增加原来没有但是现阶段需要的职能,弱化现有模式不需要的职能。
(三)“三流”运转模式的创新
1.信息流的多元化变化。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信息流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产品生产、售后等环节的相关信息,信息流的优化主要是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向和渠道,将垂直的方向改变为网络化和集成状的模式(孙烨,2016)。网络化传播模式是指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之间都建立起传递渠道,而不再局限于上下游的企业传递,通过网络技术将链条链接起来,让每一个主体都能轻易获取整个流通环节的全部信息;集成状模式则是存在一个专门进行信息整合优化和发送的部门,各个主体之间不建立信息联系,每个主体都和这个专门部门进行联系,它承担着向每个节点传递信息,联系整个流通环节的作用。
2.物流的现代化变化。科学技术和网络化的发展给物流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日益成熟的电子商务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在流通环节的前期如挑选商品和下单等阶段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的,但是商品运输依旧离不开物流的作用。以我国每年的“双十一”为例,该时期的交易额不断上升,持续增加的物品堆积在仓库中,给各个快递公司带来了爆仓等问题,我国“双十一”包裹数量如图2所示,这样的增长幅度在促进了物流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给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需要在保障物品完好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是物流设施的现代化。运输设备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高效运输体系的建立。现阶段运输体系覆盖海陆空三个领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解决了之前运输种类不全、线路覆盖率低、无法连接到乡镇的问题,切实解决了物流运输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运输工具也更加多元化,大型的船舶和火车可以完成大宗物品的运输,飞机可以满足对于时效有高要求的物流需求,多元化的运输工具满足了各种运输的需求。仓储的现代化发展也十分迅速,冷藏、恒温、特种仓库的建立满足了各种产品存储的需求(王娟娟,2014)。二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物流本身就是个较复杂的过程,现代物流的创新发展更多将系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要素应用至实际生产中,建立完善的成本、质量和信息决策制度,建立了信息数据库,为需要运输的物品制定单独代码,进行即时定位管理,完成物流工作的量化标准,满足客户的要求。
3.商流的多渠道化变化。商流一般是指商品在整个流通环节中所发生的形态变化,即由货币转变为商品的形态,以及由商品向货币的转变,这样的过程发生在链条各个环节。传统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和银行转账等,而在实际流通过程中,这样的支付方式会产生很多的不便。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电子支付方式发展,在商流的过程中使用电子支付,免去了清点、找兑现金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及时”,交易双方通过电子支付方式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立即收到货款,具有高效、经济和快捷的优势。
产业竞争链与价值链整合下商品流通新模式
互联网直销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我国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支付技术的快速升级、互联网在民众生活中的普及率提高、网民数量增多等,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支持。这种网络直销性的流通模式使产品的展示、销售等过程可以由一个企业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产业的竞争链条,使得企业可以更全面的获取市场信息和资料,同时也让企业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价值,通过与供应商、市场和客户的沟通,完成产成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摆脱“贴牌生产”的尴尬境地,产品制造商可以越过分销商直接面对市场,与消费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交易,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向价值链的高端迈进(王荫霞等,2016)。
产供销一体化流通模式。根据产业竞争链条和价值链条的特性,纵向一体化是商品流通的新模式,主要表现为产品自销和原料自采两个方面,这样的做法可以降低成本,使企业获得收益。传统意义上的纵向一体化通过建立企业或者收购、合并其他企业的方式来完成一体化,但是这样的方法存在着较大缺陷。首先,无论对于产品自销还是自采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对于企业而言,成本较大,且长时间将大量资金投在此处,会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降低抗风险能力。第二,建立纵向一体化的过程是个长期过程,收到回报时间较长,当企业完成建立收购等过程时,市场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企业无法对市场的供给做出及时的反应。第三,企业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化的水平。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的基础上,企业所辐射的范围越广,专业性就越差(瞿春玲,2012)。现阶段新型的纵向一体化主要是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电子商务与上下游各环节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相比较于传统意义上的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方式可以避免花费大量的资金在新建和收购企业方面,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网络互相分享信息和资源,周期短,见效快。
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模式。在商品流通的环节中,产品的销售是最终目的,产成品能否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是能否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标准,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就需要生产商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供给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旧有的流通模式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多个中间环节和主体,这样会产生沟通不畅、信息偏差、生产者和客户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所以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对接模式是必然趋势(王彦庆,2014),即C2B模式,具体如图3所示。C2B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在于,它是以顾客为流通环节的起点,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爱选择适合的产品品牌,将对产品的特殊需求反馈至线上和线下平台,平台再将信息回馈至产品的制造商,制造商根据需求定制产品,最后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这样的过程生产者可以近距离接触市场顾客,根据所分析的消费者喜好和需求完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也可以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和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锋.产业链、产业价值链与竞争链[J].社会纵横,2009(7)
2.王琪.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以 LED 产业发展为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3.刘慧波.产业链纵向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9
4.王京晶.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5.任红波.模块化体系中的产业链整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5
6.王嘉玮,赵德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7.檀梅婷,马彦丽,纪连贵.论商品流通模式创新的趋势与内涵[J].商业时代,2004(27)
8.孙烨.经济新常态下商品流通模式变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