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9-03-13孙继飞张岚

医学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孙继飞 张岚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ARDS患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确诊时及治疗后2 h、6 h、12 h、24 h PaO2/FiO2,治疗后24 h胸片改变,记录两组吸氧时间、机械通气例数、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2 h、6 h、12 h、24 h PaO2/FiO2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2 h实验组PaO2/FiO2开始上升,治疗后6 h处于峰值,治疗后12 h、24 h开始降低。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胸片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需要机械通气比例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氧合功能。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2.034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2-0121-0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为临床常见疾病,为急性肺损伤连续病理过程中最严重阶段,选择性剖宫产、胎粪吸入氧、缺氧窒息、感染等是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危险因素[1]。在机体中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过度释放作用下,患儿会发生肺内细胞损伤,出现急性或进行性呼吸困难,更有甚者出现呼吸衰竭。当前临床中针对该疾病患儿主要开展机械通气治疗,其具有重新开放不稳定肺泡、增加气体交换面积的作用,最终可促进肺内分流降低[2]。但该方法会增加相应并发症发生率,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临床中需进一步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3]。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当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药物,其可提升肺部顺应性、降低肺泡扩张力,进而改善患儿呼气。同时该药物还能够加速清除肺液,促进患儿肺部通气量增加,进而有效预防出现肺水肿。为进一步提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ARDS患儿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ARDS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常规组女12例,男18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43±1.05)周;出生体重2330~3750 g,平均体重(3420.34±210.76)g。实验组女11例,男19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65±0.97)周;出生体重2340~3755g,平均体重(3424.37±211.45)g。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呼吸支持治疗  常规组接受经鼻持续正压呼吸支持(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将初始呼气终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控制在5~8 cmH2O,经皮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POS)控制在89%~95%,FiO2控制在0.4~0.7。依据血气分析结果和病情,对吸氧压力和浓度进行调整。对于病情稳定、PEEP为2~3 cmH2O、吸氧浓度低于25%、X线胸片显示肺透亮度基本正常、血气分析基本正常、无支气管通气征、自主呼吸良好的患儿,可停止NCPAP治疗,采取箱式、头面罩、鼻导管供氧。NCPAP治疗后,若出现以下情况,则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①呼吸困难改善不明显,RR>70 次/min,三凹征明显,胸廓明显隆起,呼吸节律不规则,反应低下,或反复呼吸暂停;②动脉血气分析仍异常,PaO2<50 mmHg,PaCO2>60 mmHg,pH<7.25;③肺出血。

1.2.2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具体给药方法:确诊30 min内为实验组应用PS治疗,选择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华润双鹤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2128;规格70 mg)治疗,剂量为100 mg/kg,给药前将温热药物,使其温度达到37℃。使患儿保持仰卧位,将气管内分泌物吸净后插管,一次性快注入药液,然后进行复苏气囊加压通气5 min,使肺内部均匀肺部药液。完成给药后将气管插管拔除,继续给予CPAP呼吸支持。注药后6 h内不可進行气管内吸引和拍背翻身(呼吸阻塞较为严重情况除外),对于12 h后仍存在明显低氧血症患儿可再次给药,剂量同前,但给药次数应不超过3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确诊时及治疗后2 h、6 h、12 h、24 h、PaO2/FiO2,治疗后24 h胸片改变,两组吸氧时间、机械通气例数、住院时间、病死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字2檢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PaO2/FiO2比较  治疗前两组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6 h、12 h、24 h实验组PaO2/FiO2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2 h实验组PaO2/FiO2开始上升,治疗后6 h处于峰值,治疗后12 h、24 h开始降低,见表1。

2.2两组其他指标比较  治疗后24 h两组胸片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需要机械通气比例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ARDS为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在新生儿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患儿主要存在肺部炎性反应或炎性反应诱发广泛性肺损伤等病理表现,通常是休克、感染、羊水胎粪吸入等心源性以外的诱因造成的。该疾病症状主要包括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等,其具有进展快、起病急等特点,患儿极易出现呼吸衰竭,严重者出现死亡,因此针对该疾病开展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当前临床中针对该疾病主要开展机械通气治疗,但治疗过程中需要相对较高气压,这可能会造成肺容量损伤和氧中毒,并进一步加重疾病。近年来PS开始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PS为天然提取物,其主要成分为磷脂,应用该药物能够提升肺顺应性,促进肺泡扩张,同时该药物还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进而有效改善肺部症状和氧合功能。临床试验显示,PS能够提升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细胞膜修复能力,进而使吞噬细胞清除肺泡内液体的能力得到强化,降低肺泡内出血及肺泡腔内水肿,最终实现对急性呼吸机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治疗。临床研究认为针对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PS治疗,收获了显著疗效。

本研究中,治疗后2 h实验组PaO2/FiO2开始上升,治疗后6 h处于峰值(P<0.05)。实验组需要机械通气比例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可见早期外源性PS替代治疗能够使氧合功能和换气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早期PS替代治疗联合NCPAP能够降低机械通气时间,避免其引发的急性肺损伤、气胸、颅内出血等[3]。治疗后24 h胸片检查表明,实验组患儿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等好转。但治疗后12 h、24 h实验组5例患儿2次给药,实际中给药速度、体位变化、操作手法等会影响PS气管内给药,还需进一步研究PS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重复给药[4,5]。使用PS后早产儿ARDS较易出现颅内出血、肺出血等并发症,本研究中未出现肺出血、颅内出血病理,这可能是因为足月新生儿具有更为成熟的全身血流自主调节功能,PS治疗引发的肺泡迅速扩张可得到有效控制,血流量增加、肺血管阻力下降[6,7]。

综上所述,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确切,该药物为天然提取物,以磷脂为主要成分,其能够提升患者肺顺应性,促进肺泡扩张,同时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进而有效改善肺部症状和氧合功能,最终实现对该疾病患儿的有效治疗,并且该药物具有较高安全性,可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一民.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6(10):1134-1136.

[2]李文斌,夏世文,王琳.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中心调查[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28(14):1061-1064.

[3]毛健.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防治环节中早期呼吸支持的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12):805-810.

[4]刘明月,张琪,王菲.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序贯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24(6):464-466.

[5]伍剑,黎媛,罗康玲,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气道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40-142.

[6]曾凌空,李文斌,潘睿.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6(1):37-41.

[7]梅花,刘春枝,张亚昱,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5(2):108-112.

收稿日期:2018-10-23;修回日期:2018-11-9

编辑/肖婷婷

猜你喜欢

肺表面活性物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探讨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模式效果
探讨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PS在早产儿RDS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不同剂量PS对早产儿NRDS的疗效分析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