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9-03-13王雪聂恒卓卜秀梅崔仁善

医学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健康管理体质健康社区

王雪 聂恒卓 卜秀梅 崔仁善

摘要: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本文在健康促进视域下,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4个层面构建符合高校社区大学生个体需求的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探讨建立联合管理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支持性环境,为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推进和优化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社区;体质健康;健康管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G804.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2.004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2-0011-03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体质健康水平不仅与自身健康成长密切相关,也是国家体质健康的重要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1],大学生爆发力、耐力、肺活量等指标均有下降,整体近视率、超重、肥胖学生比例明显增加[2],大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弱[3]。针对高校社区大学生开展体质健康管理是解決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原理与技术,以高校为基础,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的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从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面采取相应措施,探讨与校园社区卫生相适应的健康管理管理模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高校社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现代健康理念和创新管理模式驱动下产生的。是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的,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4]。高校社区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基于在校大学生当前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身心发育特点,个体管理与群体管理并重,建立与高校社区卫生相适应的体质健康管理体系及运行方式,对大学生实施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管理,提高其整体体质健康水平[5]。

根据健康管理的思路,高校社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①体质健康资料收集:以生态系统学理论为指导,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对大学生目前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为开展健康危险干预提供参考资料。②体质健康风险评估:对过去、现在和将来3个时间维度分别进行评估,具体包括:○a调查有无家庭遗传病史、过去是否罹患过重大疾病等;○b评估现在是否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无超负荷压力事件、周围环境有无危险因素等;○c预测将来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为下一步实施干预管理提供现实依据。③体质健康危险干预和健康促进。在前两步骤基础上,制定体质健康干预计划,以多种形式帮助个体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制定健康促进的个性化干预机制,实现体质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

2高校社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笔者认为,要想将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相结合,需要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联合,重新思考和制定符合大学生需求、有利于健康促进的体质健康管理新模式,其构建路径见图1。

2.1个体层面  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自身管理的积极性。有研究显示,我国50%以上的大学生不吃早餐,熬夜上网,从不运动,完全忽视自身体质健康状况[6]。本模式改被动为主动,鼓励高校社区大学生主动学习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的知识,培养自我监控意识,这既是大学生实施自我健康管理的开端,也是提高其体质健康的内在驱动。高校大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主动改变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的不良生活习惯,克服焦虑、浮躁等负性情绪,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类健身活动,如健步走、球类运动、广播操、太极拳等,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此外,学生社团活动亦应成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推动力,根据学生兴趣与需求组织体育讲座、体育竞赛、团体训练等多元化健康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体质健康管理的正确认知,实现健康自我管理。

2.2家庭层面

2.2.1发挥保障和监督作用  家庭应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估提供支撑材料,家长应学习营养学知识,了解学生每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和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含量,根据学生的体质制定食谱,在学生的健康饮食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加强营养教育,在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培养上要以身作则,以此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与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联系,监督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执行情况。

2.2.2创设利于体质健康促进的支持性环境  家长应关注家庭成员的体质健康状况,肩负起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责任,消除危害健康的各种不利因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体育健康活动,并营造利于开展各项促进体质健康活动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2.3学校层面

2.3.1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  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不重视,缺乏独立监管部门,校园文化、物质环境欠佳,体质测试和考核大多形式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7]。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彻底转变思想,将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质健康管理视为终身健康教育的最高阶段,制定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体质健康管理制度。首先,摆脱传统教学限制,改革体育课程设置,强调体育课程的服务化机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和考核的项目,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寻找乐趣,感受自我需求的实现。其次,学校定期对大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掌握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细化工作,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最后,高校社区应与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巡查制度,将所辖社区内高校卫生管理工作落实到相应部门职责中。

2.3.2构建体质健康教育课内外互动教学模式  体质健康教育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外,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满足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全面需求,构建课内外互动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体育教学。首先,拓展课堂体育教学内容,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加课外运动中涉及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常识与技能知识讲授,形成课内-课外互动教学模式。其次,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质测评考核体系中,重新制定体育课程形成性成績考核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应由两部分构成: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体育项目,包括肺活量、握力、50 m跑、坐位体前屈等;②学生课后运动项目,包括每日健步走、健康骑行、团体训练、体育比赛等,两部分成绩按一定比例最终计入考核总成绩,真正做到体质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2.3.3发挥高校主体作用,营造“校园体育”软硬环境  学校作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高校应加大财力投入,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及文化建设,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纳入校园常规管理。其次,高校管理者应引导本校教师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体质健康管理,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体质是学习和生活基础的观念,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2.3.4 改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仅依靠校内医疗资源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还需社区医院、医疗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参与,免费为本辖区内的大学生提供肌肉力量测试、骨密度检测等体质相关检查服务和疫苗注射服务等[8]。开设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专题活动,为大学生讲授医学常识和护理技能,帮助其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并有序实施,定期开展体质健康危险性评价及个体化的健康行为指导信息,为校园大学生群体个性化健康需求管理提供参考。

2.4社会层面

2.4.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的协同管理模式  提高并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社会性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协助。体质健康管理的关键是构建“全民运动”的大环境,形成健康促进长效机制。首先,提高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对民众体质健康管理的重视,联系健康管理学专家和社区医生、护理人员,举办免费健身课堂与运动课程,指导民众参与并正确践行健身知识,营造浓郁健康文化。参与者既可通过瑜伽训练、冥想、放松练习等进行身心减压,又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组织参与全民运动,如“每日万步”行走计步器活动、健康骑车里程计数器活动、社区徒步游走线路图活动等,在活动中建立激励性健康奖励机制以带动全民参与,形成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终身体育,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9]。其次,借助社会舆论作用,通过QQ、微信、微博、健康网站、报刊等社会媒介传递健康信息,形成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广泛参与、实时反馈的良性机制。

2.4.2 加强网络信息化服务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服务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向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0]。开发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网络收集并整理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实时反馈,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动态、全面、专业、科学的管理体系[11]。同时加强体质健康管理与教育平台的开放性,通过数据共享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机构三方信息传递,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3总结

建立符合高校社区大学生个体需求的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将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4方面因素有机结合,使个体体质、家庭健康、校园体育和社会运动相互协调配合,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工作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最终使高校社区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达到真正促进和提高其体质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总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Z].2015.

[2]田甜,古博文.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9):1285-1287.

[3]张持晨,段志光.大学生动态健康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16-217.

[4]郭清.健康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2.

[5]陈华胜.试析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建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3):105-108.

[6]王维,张澜.高校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1): 42-47.

[7]余可锋,王柳行,鲍九枝.医学伦理视域下高校社区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 35(8):1267-1269.

[8]徐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视域下健康管理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79-81.

[9]刘红委.美国密苏里大学员工健康管理及经验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14,34(6):728-730.

[10]ZHANG CC,YU Q,FAN Q,et al.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unities[J].BMC Med Inform Decis Mak,2013,13(1):52.

[11]张持晨,李霞,倪彦佩,等.大学生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方法介绍[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6): 952-953.

收稿日期:2018-8-7;修回日期:2018-8-24

编辑/肖婷婷

猜你喜欢

健康管理体质健康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