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

2019-03-13吴传德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必要性主体

吴传德

摘 要:2013年被誉为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以余额宝出现为标志,百度理财、微信理财等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横空出世。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首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和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各类电商金融争先恐后地进入这块新兴市场。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体,互联网始于1969年,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技术迅速发展起来,而金融行业则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其本质是通过线下固定物理场所对资金进行再分配,从而将资金从供给方轉移至需求方以实现其升值。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2013年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以P2P借贷业为例,在2012年P2P网贷平台一共有200家左右,而到2013年已经猛增至超过523家,增长了1.5倍有余,交易规模在2013年也达到了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事物可以说是赚足了噱头,被誉为是金融业在21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之一,媒体对其大加报道,民众对其趋之若鹜。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到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然而任何一件创新事物的出现,在给其适当的发展空间的同时,都不能离开监管。那么由谁去监管,如何监管,监管力度如何,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必要性;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3-0071-03

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及运营模式

1.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其实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是依托互联网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和服务体系,本质上还是金融,只是载体由之前的物理场所变为了互联网。这样一来,一方面,金融业就可以脱离以前地理位置上的束缚,实现跨区域的资金配置,为顾客带来更加方便的金融服务体验;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载体,大数据、云计算为工具,利用平台交易的双方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彼此。

2.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大多数的学者对其定义都是以其具体的业务模式为区分依据的,主要的运营模式有以下几种(如下表所示)。

二、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之所以需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主要是因为其存在着以下风险。

1.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进而衍生出的各种线上金融业务模式的总称。既然是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就不得不说到互联网本身的技术风险,也即我们俗称的“黑客”。举一个例子,2018年3月7日,我国最大的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之一的币安遭受到黑客攻击,黑客将所侵入的所有用户账户的各类数字货币做空,并同时做多比特币,这导致除比特币的其他数字货币短时间内价值大幅度下跌。虽然这次黑客并没有卷币走人,但是类似这样的系统入侵事件依然值得相关平台和广大投资者的重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涉及到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交易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风险。正因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着这样的技术风险,所以如何加强系统安全,保护账户的正当交易显得格外重要。

2.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其服务了很多长尾尾端的资金需求者,这些“利基”群众在传统金融银行那里大多因为其信用水平较低而无法得到足量的贷款。另外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及我国线上征信工作的不完善,这些信用状况不是很良好的人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得了贷款导致了很多投资者资产流动性大大降低,被锁在所谓的投资项目中。这些大大降低了广大投资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长远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系统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行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因素而导致的因为某个时间的发生使得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并且其无法投资分散化而抵消。传统金融业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增加了风险传递的速度。另一方面,互联网通道的多样性、虚拟性及快速性也使得风险传递的渠道变得更多,从而让风险控制显得越发困难。

4.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内部操作风险和第三方风险。内部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网上银行业务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部门网银的操作加以协调和管理,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和管理的真空区,买下操作风险隐患。第三方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服务提供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系统保障投入不够而导致的服务提供商风险以及由于部分外包商盗用银行名义四处开展业务而使客户蒙受损失的外包风险。

5.法律风险。当前我国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合理地引导和规范,争相利用当前法律制度的漏洞去谋取非正当盈利。P2P网贷平台、众筹平台分别被报道出平台携款走人的现象,在2014年,存在问题的P2P平台还仅有92家,发展到2015年,问题平台已经增长至1 263家占据了平台总数量的1/3。虽然平台倒闭已经相当于淘汰了行业内的劣质企业,但是每年仍有大量的新注册的P2P平台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行业整体规模仍处于膨胀阶段,对于行业内部企业进行制度规范迫在眉睫。

三、方法建议

1.确立监管主体,避免多头监管和监管真空现象。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监管主体不明确,原则上来说中国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都有着直接监督管理权力。但是,由于各主体之间的权力划分有存在着重叠现象,导致多头管理以及管理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在这方面,我国并没有规范哪些具体事故应该由哪一个监管主体出面管理,这就导致当一个互联网金融违法事件出现时,很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者管理真空的现象。其次就监管部门而言,我国也没有将哪一些具体违法事件落实到哪一个具体的监管部门。所以从最上层来说,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确立具体的监管部门与监管部门。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的创新结合体,无法按照传统金融三大行业来对企业进行分类,所以在中央可以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办公室,用以统一制定监管准则,在地方也可以成立相应的办公室用以管理具体违法事件。这样由专门的监管机构管理可以避免管理多头的现象,也可以很好地防止了监管部门不作为的现象。

2.加强群众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用评级。我们知道,许多P2P个人借贷发生违约事件的原因在于那些信用状况非良好的,无法通过传统金融银行筹措到资金进而寻求到线上的P2P来进行贷款。然而,一方面由于这些平台的线上的征信工作不完善以及信息核實工作缺失,导致了这些人可以进入线上P2P来贷款。所以,中央应该确立统一的线上征信以及信息核实制度并且要求上传真实的个人信息,针对不同的贷款人群给予不同的信用评级并且针对评级要求最低贷款利率,然后再将这些信息如实反馈给资金提供者供其参考。而且对于信用评级较低的贷款者的还款要求附加条款,比如抵押条款、第三方担保条款等。无法满足条件的贷款者,应果断拒绝其进入P2P平台贷款的请求。

3.完善平台信息披露制度,对现金流动进行动态管理。我国互联网金融违法事件频出,首当其冲的当属P2P网贷平台和众筹平台卷款跑路了,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现金流向的信息披露不完整。互联网金融投资安全与信息披露密切相关,只有对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向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投资的财产安全。为了提防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监管部门可以制定制度强制要求各大众筹平台及P2P平台对于筹集资金的使用流向进行定期完整披露,并且对于投资的现金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投资者的资金用于合法且符合投资者利益的投资途径。

4.确立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首先,因地制宜。由于我国在地域上存在着财富分配不对等的情况,在发展水平不同的地方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情况也有着不平衡的现象。针对处于互联网金融不同发展阶段的地方,其监管措施也不能一概而论,即我们在上层既需要有着统一监管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原则纲领,在不同地域上也要有着适应本土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具体条例措施,这需要上面所提到的地方互联网金融办公室针对本土情况制定相宜的管理条例。比如,针对互联网金融产业刚刚起步的地方而言,可以适当放宽监管力度,让其拥有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其产业快速发展;而在一切互联网金融行业比较成熟的地方则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杜绝违法现象发生,保护投资者利益。其次,因时制宜。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国家会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使得经济可以良好发展。那么,针对互联网金融产业也是如此,面对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监管力度也不能一成不变,这需要上面所提到的中央互联网金融管理办公室针对不同的宏观经济阶段制定当前情况下的监管大纲和原则。

参考文献:

[1]  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4,(7):24-29.

[2]  刘芬华,吴非,李华民.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体征、泡沫风险衍生与规制逻辑[J].经济学家,2016,(6):35-42.

[3]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3-9.

[4]  赵渊,罗培新.论互联网金融监管[J].法学评论,2014,(6):118-126.

[5]  尹海员,王盼盼.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J].财经科学,2015,(9):12-24.

[6]  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103-118.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必要性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