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读后

2019-03-13潘鈜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解读习近平

摘 要:《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是习近平同志的法学博士论文。该论文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和缜密思考,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农村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专著。其不仅对贯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有指导作用,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习近平;解读;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3-0022-02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习近平同志1998—2002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的法学博士论文,200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缜密的思考,习近平同志从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切入口,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原因,并通过对国外市场化情况的比较,把握我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提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意见。《研究》既是一部内容深邃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又是指导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策略,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习近平同志对农业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历史探源和对现代化农业与农村市场密切关系的研究,深刻认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农村市场化的内涵为:一是有健全的市场体系;二是有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三是有规范的市场关系;四是有有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五是有有效、有度的宏观调控。农村市场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传递、沟通,吸纳、辐射,转化、优化,聚集、扩大。对农村市场化内涵“五有”和四个方面作用的概括,内容深刻、全面,表述新颖、明确。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品商品率。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市场化、工业化、科技化、集约化、高优化、持续化、人本化、社会化、城乡一体化。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本质特征“九化”的论述,是习近平同志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的概括,比单单从生产力角度进行的概括更全面、更精确,这是“研究”的一大特色。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是什么?作者归结为“五个转化”:“即市场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农产品价格基本实现由计划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化,农村市场体系由近乎空白向初具规模转化,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由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转化,农村市场化建设开始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化。”并且,提出当前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基础设施落后,要素市场发育缓慢,外向化程度低,市场价格低迷,商品率不高,等等。”[1]他还分析了产生原因为土地家庭承包与分散经营的农民难以进入市场、统一市场与农产品市场长期被严重分割以及农业弱质地位引起的竞争不平等。

如何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加快建设高、中、初级市场层次结构优化的农产品市场框架;二是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网络;三是加快建立农民自己的营销网点;四是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些论述,从问题出发,完全切合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

习近平同志还提出拓展农产品市场的主要措施:抓促销,组织力量跑市场;抓信息,保持供求平衡穩市场;抓市场建设,依靠批发活市场;抓名优产品,利用品牌占市场;抓转化,延伸产业链拓市场;抓保鲜储运,把握时机揽市场;抓保护,依靠政策和法制促市场。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农村市场化发展规划;二是沟通农村与城市和国际市场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是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四是引导和组织农民安全进入和占领市场;五是加强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经济立法;六是对农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进行适度调节,确保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些意见,既在宏观上做了原则规定,又在微观上提出可操作的具体举措,切实可行。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南海顶层设计的最高指导者,他的许多文章、讲话、言论后来都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从1989年1月在福建宁德时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2],1990年5月提出“山会更青,水会更绿,人民会更富裕”[2],2005年8月任浙江省委书记到安吉余村调研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又如反腐倡廉方面,他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提出构建一个“让人不想腐败”“让人不敢腐败”“让人不能腐败”的惩防并举体系。到十八大,中央纪委二次全会首次提出“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最后到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4]又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2016年1月2日他提出:“扩大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10个月后,党中央通知在北京、山西、浙江一市二省试点。至2018年2月25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全面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一个史无前例的国家反腐败机构、一张覆盖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大网,在全国布局完成[3]。如此等等,这就是习近平同志的一些重要言论转化为党和国家重要政策的实例。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研究》也是这样,书中提到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原则,同党和国家在农村工作中的思想、观点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例如第二章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四个有利于”;第七章论述中国农村市场化四方面的发展道路;第八章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论述;第十三章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第十四章加强政府对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等,不仅与中央2018年一号文件的精神完全一致,而且在理论上更加严密、深刻。正如有的评论中指出的:“作者的研究……许多见解独到有新意,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具有现实解释力。”[5]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大量实例和数据,并通过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推论,提出我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系统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以,笔者认为《研究》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农村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专著,也是一部对指导振兴乡村战略有重大意义的著作。但是,人民出版社只在2001年7月印过3 000册,报刊的介绍文章依稀可见,这是十分不足的。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经济学家以至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应该认真进行学习、研究,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思想,这不仅直接有利于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贯彻,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有重大意义。

收稿日期:2018-10-20

作者简介:潘鈜(1932-),男,浙江永康人,秘书长,副研究员,从事中共党史与毛泽东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解读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