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2019-03-13李正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

李正明

[摘 要]从古到今,历来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习总书记多次谈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德育的缺失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教育,呼唤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关键词]回归生活;意识建瓴;榜样育人;构建体系;合力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3-0092-02

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讲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在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的现象。如中央音乐学院的陈果自焚,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河北大学李刚撞车………面对这些,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我们的德育教育怎么了?东北师范大学王奉贤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形象的概括:“现在人们用钱买智育、买体育、买美育,唯独不去买德育。智育好吃,体育好吃,美育好吃,唯独德育无味。”审视现在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生活实际相距甚远。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所谓德育,培养出的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要重视德育教育,让德育回归生活。

一、小题大做,意识建瓴

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习以为常的现象:早晨,家长背着书包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离开,而孩子头也不回地进校了;放学了,远远地就迎上去,急着接过书包。当我们询问孩子:“每天上学和放学和长辈们打招呼吗?”回答是没有。“家里走到学校要多少时间?”回答几乎都是家长接送的,但实际80%的小区离学校步行不超过15分钟。“你为什么不自己背书包?”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而旁边很多家长这样回答:“现在的书包太重了,孩子小,我们习惯了……”

上学放学懂得打招呼,就会知道讲礼貌,懂得要尊敬长辈;自己背书包,就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独立能力。列宁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这些是小事,但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德育的意识培养,学校要有这样的意识,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家长也要有这样的意识。那我们不妨在德育教育中小题大做,就从身边的这些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德育意识。

二、行动实践,榜样育人

我们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故事就是生活中的德育教育,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孩子需要的是自己身边生活中的“榜样”。地位高的榜样都是由于他们的能力高或表现好才能到达这种位置的。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父母和老师都是地位高的榜样。《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品质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人们总是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不听话,缺点太多,甚至说他们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低俗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俗的品质。”

一直记得小学班主任的身教:地上有一张纸屑,同学捡起一看,“不是我的,我的字不是这样的。”扔下,一脚踢到后面了。班主任却捡起来,说道:“这张纸屑是我们班级的,每个人都有义务捡起来……”直到现在,我也一直保持着看见纸屑弯腰捡起的习惯。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教师以身作则,“无声的教育”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所以,我们说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

三、构建体系,以小养大

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旅行期间,韩国人的爱国教育体系让我感受颇深。我们看到了从幼稚园到高中的学生都在免费参观韩国的教育基地,有专人讲解。经了解,这是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从小到大,韩国的爱国教育一直在渗透,幼稚园的孩子参观什么样的场馆,讲解什么内容,接受什么样的爱国教育,中学的孩子参观的是什么场馆,接受的是什么样的体验教育,渗透怎样的爱国主义都各有要求,各有特点。每个学校,每个年级都有相應的爱国教育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导游还告诉我们:每个韩国人都有一身国家足球队的球衣,韩日世界杯期间,60多万人穿上球衣观战,以此支持国家队;每场比赛,队员都是为国家而战。为什么韩国人这样爱国,我想这与他们从小递进式的爱国教育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很多学校德育教育就没有这样的体系,惠山教育提出德育一校一品,要求学校德育建立发展体系。如果学校德育品牌是孝敬父母,那么应该设计低中高年级达到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目标。德育教育可以从一个点切入,做得小一点,做得细一点,做得扎实一点,做得到位一点,做得有效一点,做得系统一点。其实,良好的品德是会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有国才有家,懂得了爱国,也就知道了要爱家;孝敬父母的孩子,自然知道努力学习,也一定会尊敬师长。

四、三位一体,合力德育

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因为儿童生下来既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而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一位儿童教育学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应该从孩子还在摇篮中就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因此,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工作的态度,都会不知不觉地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该引导子女时时处处“于细微处始”,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使之在“点滴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挖掘其包含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因素,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重视德育,从中渗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社会实践是人的品德形成的关键,我们可以变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为主动地利用社会的作用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学校可以联系或建立专门的社会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来校对学生进行讲座, 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社会意识、参与意识、交往能力有所提高,促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只有全员行动起来,形成合力,全民德育,这样的德育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或“何谓有道德的人”的问题,是德育理论和实践的首要问题,是整个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调节、控制着道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而让德育回归生活,就是德育教育活动最有效的实现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姚淦铭,王燕主编.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戴尔·H.申克【美】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 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陆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 亲戚万学等.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责编韦淑红)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
当今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回归现实生活
谈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回归生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管窥
小学英语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
关于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